8月11日,北京市住建委發布《關于進一步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目的是為進一步推進北京市裝配式建筑發展,落實新型建筑工業化,提升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質,帶動建筑業轉型升級,現提出以下意見。
征求意見稿指出,到2022年,北京將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40%以上,到2025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55%。
該意見稿還指出,保障性住房和以招拍掛方式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商品房開發項目應達到裝配率不低于60%的標準 ;新立項政府投資的新建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和工業建筑等其他實施范圍內的建筑應達到裝配率不低于50%的標準。
具體到重點工作方面,意見稿也給出了相關指導建議:發揮集中型科技支撐、強化系統化集成設計、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推廣精益化施工建造、實施全裝修成品交房、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創新工程組織管理模式、開展評價示范和獎勵、培育專業化人才隊伍。
意見稿中提到,要支持裝配式建筑的研發,加強裝配式建筑新型結構體系、標準化設計、質量檢測和高效連接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初步建立裝配式建筑重大科技成果庫。進一步完善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體系、評價體系和計價依據等方面。
另外,新建建筑應實施全裝修成品交房,逐步提高裝配式裝修在保障性住房、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中的應用比例,鼓勵既有建筑裝修和改造采用裝配式裝修。
大力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設計、生產、施工與運維全壽命期的應用,政府投資和公共租賃住房的裝配式建筑項目應在全壽命期應用BIM技術,其他類型的裝配式建筑項目鼓勵全壽命期應用BIM技術。
探索建立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開展生產裝備、施工設備的智能化升級行動,鼓勵應用建筑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智能移動終端等智能設備,推廣智能辦公、樓宇自動化系統。推動大數據技術、5G、射頻識別(RFID)及二維碼識別等技術在裝配式建筑建設和管理中的集成應用。
在發展裝配式建筑過程中,一方面房地產企業在積極布局。萬科于2003年開始發展裝配式建筑,成立了萬科工廠化中心,致力于預制裝配式體系的研究。從2007年開始,逐步在全國推廣裝配式建筑,確立萬科裝配式體系。
碧桂園目前已經建立了高度標準化的部品部件庫、戶型庫、樓型庫,借助BIM技術打通研發、設計、生產、運輸、施工等全產業鏈的數據流。通過自動化生產線實現PC構件大批量定制生產,并在施工現場應用建筑機器人及智能化施工設備,減少建筑物料浪費、提升建筑質量,實現建造全過程綠色降耗。
還有房企將裝配式建筑視為未來企業發展的重點業務。美好置業2017 年正式進入裝配式建筑領域,宣布由傳統的房地產開發向集成裝配式建筑的房屋智造一體化業務轉型。年報顯示,裝配式建筑業務方面,美好置業在2018年投產武漢江夏工廠、青島即墨工廠兩座工廠,2019年投產河南新鄉、湖北荊州、合肥肥東、重慶江津、長沙汨羅五座工廠,2020年投產了成都金堂、江蘇儀征兩座工廠。2020年,美好置業的裝配式建筑業務涉及的金額共47.65億元。
資本也在布局裝配式建筑創新公司。7月28日,裝配式建筑數字技術整合平臺型公司大樂裝建筑宣布完成戰略融資,基于AI裝配式建筑設計,達到構件標準化,從而為客戶和供應商降本提效。投資方包括騰訊和招商局等明星機構。
8月10日,裝配式內裝公司維石住工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新一輪融資,由松下電器獨家戰略投資。
信息表明,2014年以來,國內連續出臺多項重要政策文件,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其中《“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規劃: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積極推進地區和鼓勵推進地區分別大于20%、15%和10%;國辦發《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中要求: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達30%。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15%,2025年達到30%,2018年我國裝配式建筑占比約為14%,則未來近年平均每年提升2個百分點。
數據還顯示,根據住建部發布的裝配式建筑造價參考依據,以2230元/平方米(考慮到技術水平上升和物價提高對價格水平帶來的不同影響,假設未來幾年造價不變)為基礎,以房地產新建建筑面積替代城鎮新建建筑面積進行測算,及至2024年我國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0億元以上。
目前,根據北京市發布的指導意見,裝配式建筑發展要求和速度都在快速提升,未來萬億市場或將快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