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6日,以“機器智聯、賦能萬物、合作共贏”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在浙江寧波余姚舉辦。
在企業家論壇環節,多家機器人細分領域的企業家共同探討了兩個行業熱點:內卷化嚴重的機器人行業,邊界到底在哪里?散布在日常公共生活場景中的各類服務機器人,又到底是不是“剛需”?
機器人視覺系統方案解決商舜宇智能光學相關負責人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市場競爭變大,為了避免“內卷”,企業也要提升相應技術“爬臺階”的能力,“人工智能的爆發式增長,急待算力的快速提升,也對光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價格戰還是惡性競爭?
21記者注意到,在一場企業家論壇中,邀請的嘉賓包括協作機器人、傳動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細分領域的多家頭部企業。而他們的議題,正是內卷化嚴重的機器人行業,邊界到底在哪里?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衛東認為,“內卷”概念背后涉及到企業、人才、市場、客戶、資源等方面的競爭。
作為工業機器人代表的南京埃斯頓機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諸春華認為,目前機器人行業在國內的競爭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良性,大多企業在實實在在地做事情,主要的出發點還是聚焦于怎么更好地在技術上能夠保持投入,逐步接近國際高端同行。
“在細分領域,我們深入了解客戶的真正需求,落地到應用場景,最終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他介紹,埃斯頓不會刻意跟同行打價格戰,更不會刻意“挖墻角”,更是在各類會議上主動倡議構建中國機器人的產業生態鏈。
“機器人行業沒有到內卷的程度,只能說是競爭激烈。”作為協作機器人代表的節卡機器人CTO許雄表示,就協作機器人這個賽道而言,因為近期資本的看好,慢慢會引來越來越多的小企業加入進來,難免造成所謂的惡意競爭。
他認為,內卷問題的本質是這類企業缺乏企業家的精神,對產品或者對客戶沒有足夠的尊重,也對客戶沒有足夠的自信,“他們一直在做產品的低端復制,對行業沒有使命感。”
諸春華、張靖均提到,機器人行業內卷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價格戰,有的機器人企業通過低成本、低利潤來傾銷或擠占市場。
具體而言,深圳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CEO李陸洋以叉車為例,說明了選擇內卷和避免內卷的兩種情形。“比方說人工叉車市場一年的增量,去年是80萬臺的人工叉車市場增量,無人叉車其實只滲透了3500臺,也就是說無人對有人的滲透率才僅僅是千分之五都不到,那么在不利的情況下,你想的是去增加滲透率呢,還是在這3500臺里面搶別人的生意呢?
德邦證券2021年1月5日發布的《工業機器人行業報告》顯示,由于SCARA(水平多關節)機器人技術門檻不高,各廠商之間價格戰較為激烈,毛利率顯著低于多關節機器人,因此頭部企業均不把scara機器人作為重點產品,市場主要由各二線機器人品牌占據。
而在國內占據電力機器人市場的億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似乎是個例外,整體的毛利率連續三年來都保持在60%以上。該司CTO程敏介紹,想要提升企業的毛利率有兩個途徑,一是提高市場售價,二是降低成本。
“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去做差異化的競爭。”程敏介紹,機器人行業怎么來做差異化競爭,正在考驗企業找場景和定義產品的能力,“把場景研究透徹,準確定義出跟其他家不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公司才能在這個行業中擁有有定價權。”
服務機器人前景
在2020年疫情的影響下,“無接觸”服務應運而生,服務機器人也迎來了黃金時代。
2021年5月27日,賽迪顧問發布的《洞見2021——新興產業投資機會》報告顯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達到283.8億元,同比增長37.4%。
在公共生活場景中,服務機器人廣泛出現在小區、學校、展覽、酒店、醫院等應用場景,承擔主動迎賓、業務指引,甚至能夠輔助醫生完成手術。
談及機器人服務,小笨智能(尚聞集團)執行總裁楊鵬表示,小笨智能主做工具類的機器人,專注消毒機器人和清掃機器人,對于這一類產品的定義是細分場景當中的單一工種。它們并不具備人機交互的能力,但是可以替代一個重復性比較高的繁瑣工作,由此產生它的業務價值。
他指出,從業者需要對現在的AI技術水平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首先是思維模式不可能像人一樣,交互能力有限。但是可以專注在細分領域里面去挖掘它的業務價值,從而慢慢形成服務機器人剛性的價值。”
春晚期間,一群名為“擰∧犇”的四足機器人,和劉德華等明星一起跳踢踏舞,表演后空翻。剛表演完,就脫下戲服為劇組送起盒飯。走紅的同時,也有市場聲音質疑,除了“觀賞價值”,其日常的剛需在哪里?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王興興認為,公司目前發現了to B行業一個剛性的需求點,爬同樣的樓梯,履帶機器人需要很大的底盤。一旦出現問題,會把整個樓梯堵塞,而四足機器人成本低,靈活性高,且能減少對樓道的堵塞。
天智航總經理徐進表示,醫療服務機器人如何繼續發展,快速擴大適應癥,“我覺得三分之一是技術問題,三分之二需要考慮機器如何跟醫生真正融合在一起,帶來微創、精準的一系列臨床價值。”
談及醫療離不開康復。當老齡化社會來臨,外骨骼機器人將極大運用在腦卒中康復和上下肢的康復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顧建軍將理想中的外骨骼機器人比喻為鋼鐵俠——渾身都是鋼架,胸口有無限的能源提供。
“外骨骼機器人要理解人的意圖,它學習了人運行過程中的所有數據后,不停提高外骨骼的智能水平,最終很好配合人工智能來各種運動。”顧建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