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進入深水區,華為存儲大道不孤
汽車制造幾乎涉及所有人類已知工業種類,因而被譽為現代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明珠能否閃耀,取決于與流體力學相關的空氣動力研究和試驗。既要盡量減少空氣阻力,又要保證產生足夠的空氣下壓力,才能帶來更好的整車性能。流體力學的大規模仿真計算,由此演變為當今汽車業的研發重器。
進行仿真計算需要處理大量的實時數據,對系統的計算和數據吞吐能力都有極高的要求。既有的數據基礎設施很難滿足以汽車研發為代表的新增需求,創新的數據底座成為智能制造時代被寄予厚望的“圣杯”。
近日,在上海召開的2021華為智能制造數據基礎設施高峰論壇上,華為發布“全棧一體化仿真平臺”解決方案,暨上汽大眾高性能流體力學仿真新平臺上線。針對流體仿真、電磁設計、碰撞設計、噪聲設計、電機設計等CAE仿真技術場景的前處理、仿真求解和后處理,華為可提供從L1基礎設施(計算、存儲、網絡)到L3通信庫、編譯器、集群管理、專業服務等全棧一體化仿真平臺,包括從多協議互通的數據底座、多算力計算平臺、計算集群CCsuite套件到技術支持服務全面適配工業仿真軟件,為汽車、航空航天等制造企業提供強大的數據基礎設施。
仿真平臺只是創新數據底座的冰山一角。這次高峰論壇以“數智新引擎、制造新升級”為主題,來自全國的200多位制造行業精英、合作伙伴及技術領袖,共同交流數字經濟時代高端制造領域的數據基礎設施需求與實踐,勾勒出創新數據底座的整體輪廓與發展趨勢。
智能制造進入深水區
有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裝備產值規模達20900億元。制造業景氣度整體維持在高位,為智能制造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能制造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當前90%的制造業企業配有自動生產線,但僅有40%實現數字化管理,5%打通工廠數據,1%使用智能化技術。預計到2025年,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企業占比將分別達到70%、30%、10%。
華為公司副總裁、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
顯而易見,制造業正在加速邁向數字化轉型的深水區。華為公司副總裁、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認為,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關鍵在于數據要素的深度開發與使用。
在深水區,智能制造普遍存在數據規模龐大、數據格式紛亂復雜、產生數據的設備種類繁多等痛點。預計到2025年,中國產生的數據量將飆升至48.6 ZB,海量數據的處理能力與存儲方式都面臨巨大挑戰;因格式多樣、出處離散引發的數據丟失、標識無效和重復記錄等問題,也非常棘手。
針對上述痛點,華為的創新數據基礎設施圍繞數據的“采集-存儲-計算-管理-使用”進行全生命周期、端到端的整合和優化,帶動產業鏈各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制造業的提質增效。
走出智能制造的深水區、實現向制造業強國的躍遷,需要更多行業領頭羊率先垂范。華為構建的創新數據基礎設施,將成為國內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堅實的數據底座,其示范效應影響深遠。
核心業務場景的新挑戰
作為高價值數據的重要載體,存儲是創新數據基礎設施的核心角色,也是智能制造完成升級不可或缺的動力。
伴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涵蓋存儲產品的創新數據基礎設施解決方案,越來越多地進入高性能計算、核心業務加速等制造業關鍵業務場景——能否經受住容錯率更低的考驗,決定了相關解決方案的成色。
核心業務場景驅動了大量的數據產生和流程改造,業務壓力陡增,能源消耗飆升,數據的連續性、可靠性以及運維難度也都邁上新的臺階。
華為全閃存數據中心解決方案正是克服這些難題的利器,其不僅對介質升級,還將數據中心資源進行整合和重構,以應對業務多樣性的需求。整體方案包括面向多種類型存儲和服務器的全場景閃存化升級、針對數據中心網絡的全IP化改造,以及面向多種數據負載的全生命周期智能運維。通過多個層級的全閃化,實現數據中心效率和安全等級更高、網絡無瓶頸、運維更智能。
以員工規模逾萬人的鋼鐵企業為例:為確保ERP和MES等重要生產經營系統的高效運行,鞍鋼股份以鞍山、鲅魚圈和朝陽為基地建設高可靠的數據基礎設施,保證整個運營及生產系統的連續性。經過反復甄選,鞍鋼本部采用華為OceanStor高端全閃存產品,通過本地雙活,達成了預期目標。
高性能計算(HPC)正在加速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融合,邁入高性能數據分析(HPDA)時代。隨著HPDA應用的爆發,HPC也從計算密集型轉向數據密集型,進而對數據存儲產生了新的需求。華為推出的OceanStor Pacific,秉承超高密設計、面向混合負載以及多協議互通的產品理念,成為制造業在HPDA領域進行科技創新、智能升級的理想之選。
衛星遙感是HPDA典型的應用場景。作為國內民用遙感頭部企業,長光衛星為解決海量數據的處理查詢與全球化數據服務問題,與華為深入合作,建設遙感大數據存儲系統。其采用華為分布式文件存儲系統,可以橫向擴容,滿足不斷升級的需要;同時用統一的資源池去解決系統和業務的共用存儲問題,并基于內存的數據緩存技術提升數據吞吐效率。
在新技術與新應用交互影響的環境下,數據的計算、存儲、價值挖掘需要一個融合的基礎設施,賦予客戶高可靠性、彈性擴展、極簡管理能力,幫助其業務快速上線。華為超融合產品深耕制造業,為辦公OA&研發生產、ERP和CRM等關鍵業務系統、制造園區等不同類型場景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
在煤炭等傳統行業的轉型過程中,超融合數據基礎設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華為與精英數智科技聯合提出煤礦大腦解決方案,采用 FusionCube一體化集成機柜,兩個小時即可完成客戶側的快速部署。因為它提供的是邊緣計算,所有的管理在云端,整個運維成本下降65%,批量部署新業務上線時間縮減50%以上,人員費用下降75%,僅用一年時間就在山西省完成了300多座煤礦的部署。
得益于自身的轉型實踐和多年的行業深耕,華為希望將這些經驗和發現核心業務場景需求的能力逐步推廣,幫助更多的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據《IT創事記》了解,華為迄今服務的制造業客戶已超1000家,成為智能制造領域真正的助推器。
華為存儲大道不孤
基于2020年Gartner Market share的數據,華為以11.9%的占有率位居全球存儲市場TOP3,在中國區存儲市場連續26個季度排名第一,并以52%的份額占據國內全閃存市場半壁江山。
碩果累累絕非一蹴而就。早在2002年,當時的存儲市場還被國外廠商壟斷,華為就已著手數據存儲技術的研發;2008年,業界開始嘗試利?閃存替代部分磁盤,這一歷史性機遇促使華為加大投入,持續創新;2010~2011年,華為相繼發布業界首批企業級SSD和Tier0全閃存;2016年,又推出基于OceanStorOS原生閃存架構的Tier1全閃存。
突破之后是更快的加速。2018年,華為全系列NVMe全閃存問世;2019年,華為發布業界唯一全互聯架構高端全閃存產品,并致力于閃存普惠;2020年,針對海量數據存儲場景推出OceanStor存儲Pacific系列新品;2021年,華為全新數據保護系列OceanProtect再掀波瀾。
存儲產品的高歌猛進,為華為創新數據基礎設施提供了充足的底氣;與更多懂行業、懂業務、懂技術的合作伙伴攜手同行,則是華為構建制造業等行業數據底座的生態保障。
據華為中國政企智能制造業務部副總經理吳孝超介紹,具備數字化咨詢能力、擅長具體規劃設計和集成實施、深入業務應用細分場景的三類合作伙伴,是華為重點拓展的目標。智能制造未來的路很長,有同行者就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