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過熱了嗎?
過去幾年中,AI 企業在投資圈比較火熱。但實際上,當前還處于智能化的早期,設備占比高達 70%(包含中心服務器和各類邊、端設備)。在此階段,AI 平臺大多處于研發狀態,上市規模較小。智能應用作為 AI 觸達客戶的載體,成熟度較低,大體情況與信息化初期極為相似,應用占比略高于平臺。
“我們預測智能化市場的發展與信息化趨勢相似,硬件設備的在種子階段與成長階段均占比最高,平臺的增速在成長階段達到頂峰,應用的增速在成長階段后迎來大規模爆發。同時,AI 行業已經歷全民熱炒的過度期望期,正處在回歸理性的失望期,真正進入蓬勃發展期還需假以時日,市場對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的失望屬于正常現象?!?/p>
就像互聯網和造車新勢力一樣,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高期許之下,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完全沒有改變互聯網和新能源汽車向前發展的本質,反而二者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習慣。
“無論外界對 AI 評價如何,整個人工智能行業一定是未來的趨勢,這一點我們的看法不會改變。我們也相信投資人一定有他們的理由。就像當年很多人說,互聯網企業都是泡沫,谷歌、亞馬遜都從中發展了起來,大家都很后悔當年沒有投資?!?/p>
中國目前正在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需要 “新基建” 來提高生產和流轉效率。恰恰新基建包含了兩層,一層是基礎設施層,包括智能芯片、5G、感知網絡、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上面還有一層應用層就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所構建的智能經濟形態,它是面對各行業復雜情況提高效率的關鍵?!?/p>
近年來,以華為為代表的大型 ICT 綜合廠商以及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盯上了 AI 的蛋糕,他們中間已經有廠商開始發力自動駕駛等的 AI 項目,云從對此自然也是有一些危機感的。
“時刻保持危機感對企業來說是個好事。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持續創新,我們會更加聚焦,因為市場會發展得越來越快。無論誰最后勝出,市場都將受益。同時,云從科技與巨頭保持著競爭與合作的關系,未來勢必會多方并立,導致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的滲透率大幅提升?!?/p>
現有選擇的長遠考量
早期的中國信息化是以硬件建設為主的,比如通訊設備領域的華為,存儲設備領域的??低?、大華,服務器領域的浪潮、中科曙光等。崛起的原因一是企業自身足夠優秀;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國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當前人工智能市場環境下,硬件或軟硬一體產品更受下游客戶青睞。因此,AI 企業曠視科技加速布局智慧物流和機器人產品,在 2020 年發布了 7 款機器人及智能物流裝備。與此同時,依圖科技也在拓展硬件產品以及軟硬件組合的解決方案。目前,依圖科技通過 ODM、OEM 模式來貼牌生產智能攝像機、智能識別終端和智能語音硬件等產品,應用于城市視覺中樞、智慧社區、通用園區管理、安全生產和網點全解析等解決方案中進行銷售。
然而姚志強認為,人工智能行業的上游供應商可概括為基礎層,包括 AI 芯片、傳感器、算法。目前云從科技因為主推操作系統,屬于偏上游的定位,主要目標是重點行業中的核心場景與標桿項目,“這些領域的軟硬件一體化我們也一直在做,比如民航領域的智慧航顯一體機、金融的高拍儀、客運物流的智能閘機等等,中長尾的邊緣場景我們會開放給生態合作伙伴,我們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提供算法能力與行業模塊,幫助合作伙伴快速進入細分場景。這些合作伙伴會在下游應用層,將人工智能與更廣泛的傳統產業融合。”
一直以來,云從把 AI 的發展歸結為三浪模式:第一浪是軟硬件強綁定,比如移動通訊發展中的諾基亞手機,硬件、軟件、操作系統基本都是諾基亞的;第二浪為軟件解耦,蘋果手機中的 App Store 讓應用百花齊放;第三浪則是軟硬件分別解耦,比如現在的安卓,技術平臺化后,軟硬件各自形成生態,核心反而是操作系統。
“目前我們正處在人工智能第一浪末期第二浪早期,所以軟硬一體化行業內早就在做,這可以提高整體解決方案的利潤,但并不一定是未來的趨勢。” 軟件中包含平臺與應用,形成應用、平臺、設備 “三位一體”,其中平臺是聯結應用與設備的核心發力點。典型的市場例如安防,從金盾工程、天網工程,到雪亮工程,到立體防控體系建設,智能平臺所占比例正在不斷提升。
以往智慧城市平臺主要功能是設備管理,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未來,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平臺將成為新基建的 “核心大腦”。大量感知、認知、決策數據與人工智能服務需要通過 AI 平臺進行資源管理與任務調度,再利用 5G 和互聯網去傳輸與分配。
“如今,整個人工智能市場需求側的發展,在智能化的軟件上占比正在不斷提升,智能平臺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在本次浪潮中,操作系統和平臺公司與 20 年前的硬件企業面臨相似的情況,正在成為未來市場的主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