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啟動新一輪的產能“新基建”,儲備糧草備戰TWh(太瓦時,1TWh=1000GWh)時代;同時動力電池市場馬太效應加劇,強者愈強,圍繞巨頭企業而形成的產業集群效應和規模效應也越來越明顯。
在此背景下,宜賓政府為發展電動汽車的一次普通落子,無意間,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鋰電帝國。不少業內人士已經開始稱宜賓為新的“鋰都”。
目前公認的亞洲鋰都是江西宜春市,這主要是因為,離宜春市區僅幾十公里的宜春鉭鈮礦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鋰礦,現探明的可開采氧化鋰儲量為110萬噸,居世界第一;銣為36萬噸,占世界的60%;銫儲量為6萬噸,占全國22.5%,居全國第一。
由于鋰資源豐富,香港國威、深圳福斯特、贛鋒鋰業等國內知名企業投資的鋰電項目已花落宜春并破土動工;韓國LG、日本三洋、美國通用等世界著名企業也紛紛向宜春伸出欖橄枝。
然而,因礦成名的宜春其實鋰礦資源開采量非常渺小,可忽略不計,依附在宜春的鋰電企業,所用鋰礦仍主要來自于國外;此外,盡管圍繞宜春的鋰電相關企業數量繁多,但規模其實都不大。
反觀剛剛進入鋰電圈的宜賓,隨著天宜鋰業10萬噸氫氧化鋰產線和四川時代162GWh動力電池產線全面投產(滿產后均是該產品目前全球最大工廠),圍繞宜賓的鋰電集群將以碾壓式的姿態超過宜春。
宜賓正在建設全球范圍內頂尖的鋰電產業帝國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宜賓是否能冠以“鋰都”的稱號,則還要看后續的發展。
宜賓和宜春一樣面臨鋰礦需進口的難題。公開數據顯示,四川鋰礦資源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52%,但開采率低。天宜鋰業總經理嚴顯偉向《財經》記者表示:“潛力巨大,但基本沒有太多開采的希望,鋰礦所在地為少數民族圣山,民族和平大于一切經濟效益。”嚴顯偉正是宜賓鋰都論的堅定支持者。
相較發展時間長的宜春,宜賓的鋰電人才和產業基礎都稍顯稚嫩。《財經》記者從寧德時代方面了解到,當地招募的工人還需要送往福建寧德總部培訓三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在宜賓市政府的愿景里,電動汽車才是自身發展的主要方向。劉勇稱,“在繼續擴充鋰電供應鏈的同時,宜賓的下一步是抓一些重點的整車廠。”
不過遺憾的是,盡管宜賓甚至四川不遺余力扶持凱翼汽車,但其市場銷量并無起色,2018年凱翼汽車年銷量跌至2.4萬輛,2019年為2.7萬輛。2020年中,凱翼發布股權變更后的首款新車炫界,2020年總銷量為3.3萬輛,略有提升,卻仍未邁過盈虧平衡線。
和風頭正盛的鋰電產業相比,宜賓的汽車業務幾乎不值一提。一心撲在新能源汽車而不是鋰電本身的宜賓,能否在其他城市的鋰電集群建設中保持優勢地位,充滿著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