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人工智能物流產業聯盟主辦、曠視科技承辦的第二期AI物流公開課上,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國首席科學家、中德智能技術博士研究院中方院長、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房殿軍,結合自己30多年來對中歐智能物流技術的觀察,分享了對物流與供應鏈發展基因、物流技術發展趨勢、中國物流供應鏈機遇與挑戰的見解。
在世界銀行關于物流績效評估體系排名中,德國一直位于前列。在房殿軍看來,德國物流的強大得益于對物流和供應鏈發展基因的掌握和遵從。他認為物流主要包括物理維度和信息維度,隨著物流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信息維度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依據這些物流發展基因,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分析了物流技術的發展路徑,認為物流技術的演進過程是從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到硅經濟。
房殿軍介紹,硅經濟的重要載體是智能物聯網(AIoT)和智能搬運機器人(AMR),AMR不僅體積小、材料輕,最重要的是每個機器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實現了智能互聯,各設備可以獨立協作。如果一個任務很困難,機器人可以自動調用另一個機器人一起完成任務。
在工業4.0中,智能物流技術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在信息維度,將朝著可視化、透明化、可預測性、智能化、自主化的方向發展。其中,全過程數字化和可視化是工業4.0的基點;透明化可以揭示過程中隱藏的技術和管理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基于歷史數據分析和大數據挖掘,易于控制現在和預測未來;智能化、自主化是物流產業技術的發展方向。
對比德國的物流產業發展,房殿軍認為,中國物流供應鏈有著巨大的發展機遇:1、新的基礎設施和雙循環戰略給物流供應鏈帶來了新的增長點;2、 數字時代的新商業模式可以為敏捷的中國企業家帶來新的商機,為中國物流和供應鏈提供變道超車的機會;3、 中國社會對數字時代更加開放包容,企業愿意嘗試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4、 數字技術有望大大提高我國物流技術的制造能力,提高物流和供應鏈服務業的服務水平;5、 中國在5G、窄帶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處于世界第一梯隊,將推動物流和供應鏈的發展。
當然,中國的物流和供應鏈也面臨著一些挑戰:1、毛利率和市場規范化有待進一步提高;2、 注重差異化競爭,提高企業集中度,避免惡性價格競爭;3、 要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讓企業更愿意繼續投入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4、 具有實踐經驗的物流技術和管理人才匱乏,人才的相互招聘容易導致勞動力成本的快速增長。
作為一家最了解物流的人工智能公司,曠世致力于成為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全球領先的智能物流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人工智能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將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將計算機視覺應用于物流場景,自動識別貨架上的貨物,判斷貨物的位置和狀態,保證貨物盤點和提貨的準確性。這些都是硬件+人工智能的創新研發,希望能為中國物流和供應鏈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