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么多年的努力,沒有04專項匯聚全行業之力特別是產學研的力量,我們可能在很多領域是要吃虧的。但是經過原創性的技術和產品突破,我們頂住了壓力,重塑了中國工業母機產業生態,站在了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坦言,我國裝備產業要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必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采取“并聯式”的發展方式,打造工業母機創新高地,進而實現開道超車、跨越發展。
“專項”引領“突破” 工業母機穩居世界第二梯隊
“04專項最大的成果,就是在高檔數控系統上實現了突破,并開始了實際應用。在專項實施之前,我國這方面幾乎為0。”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表示,2009年國家把“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列為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旨在助力工業母機形成自主能力,建立起功能部件的研發和配套能力,形成產學研結合、以產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形成高素質的研發隊伍。從目前情況看,04專項為重塑機床裝備產業生態蹚出了一條新路子,我國高端機床裝備從近乎為零發展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毫無疑問,作為制器之器的工業母機是工業化的根本,是各國的戰略必爭,世界強國無一不是工業母機強國。但工業母機市場總量有限、產品與技術細分、用戶需求導向的差異化競爭特征顯著;加之研發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技術與工藝呈現長積累、多迭代的漸進式創新特征,存在產業發展緩慢的問題。
對于這樣一個完全市場化、技術供給不足且高端產品市場機制局部失靈的戰略性產業,作為主管部門的工信部以04專項為抓手,在產業政策、技術創新、強鏈補鏈、企業培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助推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杰介紹,經過十年的努力,我國工業母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創新性成果,研制了三大類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了五大類大型重型基礎制造裝備,突破了高速切削、多軸聯動加工等12項關鍵核心技術,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裝備填補國內空白,形成了航空零部件的批量制造能力,解決了一批“卡脖子”裝備問題。
“數控重型立式車床、大型自動沖壓線、五軸鏡像銑等45種主機產品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形成了自主創新的突破。”羅俊杰總結稱,過去十年,我國工業母機產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在產業體系上,形成了從主機、功能部件到數控系統的全產業鏈,已能夠生產門類齊全、規格多樣的產品。在總體技術水平上,我國縮小了與歐、日、美等發達國家的差距,已趕上了韓國、臺灣地區,整體處于世界第二梯隊。
工信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處長蘇錚提到,04專項十年間按照“需求牽引、產業協同、技術供給”的總體思路推動實施,目前已經進入了總體驗收的準備工作階段,初步計劃按“五十一百”的思路來歸納成果,即總結出在專項中表現最突出的十大用戶、十大主機企業、十大零部件企業、十大研究機構,取得重大突破的十項關鍵技術和一百項代表性產品,全方位梳理和展示工業母機領域過去十年的重大成果,總結出像“成飛經驗”“拓璞模式”“科德路線”等一系列原創性的經驗做法,在重大科技項目“新型舉國體制”實施方面留下濃墨重彩。
同時,囿于原創性產品設計、關鍵技術研究能力的不足,行業間的技術交流缺乏、標準規范缺位,工業母機領域產業、產品、技術的梳理總結,與國際的對比分析過去十年一直是行業的短板,04專項的實施,已經為工業母機產業發展營造了新的創新生態,也為產業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對自己的定位是:科技項目管理的店小二、關鍵技術產品的搬運工、技術成果交易的撮合者。”想要打贏面向2025、乃至2035的工業母機“關鍵戰役”,需要總結好經驗,在“后勤”和“情報”這兩大“影響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方面做好積累、謀變應變,為未來做好積極準備。
“鼎新”帶動“革故” 智能化升級成最優解
“機床是現代化建設的‘工業母機’,代表國家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建設世界領先的機床產業,智能制造是主要技術路線。”在周濟看來,智能制造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最重要的一個交匯點。只有錨定智能制造發展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才能促使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實現根本性轉變。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高端工業母機研發仍存在基礎技術薄弱的問題,核心功能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研究團隊數量偏少、規模偏小,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的效果有待加強;國內用戶對高端工業母機還存在不愿用、不敢用的問題。此外,以“瓦森納協定”為代表的技術、產品壁壘正在嚴重制約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端行業發展。在國外高端工業母機積極向智能化、復合化發展的當下,我國高端工業母機在智能制造領域必須有所作為,也大有可為。
基于多年對于智能制造的洞悉和思考,周濟對于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途徑和突圍模式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在西方發達國家,智能制造經歷的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依次順序發展的。西方國家已基本實現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正開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軌道上快速前行。
“我們要后來居上,必須推進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選擇‘并聯式’的發展過程,將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工業革命同步推進。”周濟篤定,中國和發達國家掌握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機會是均等的,今后15年必然是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必將集中優勢力量打一場戰略決戰,實現戰略性的重點突破和跨越。
就這一點而言,天津成為了區域發力突破的一個典范。按照“制造業立市”的目標,天津積極采取打通包括工業母機在內的多個重點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經濟發展通道,加快形成“龍頭強、產業齊、技術強、場景全”的發展格局,致力于將京津冀打造成我國工業母機發展的“第三極”。
“統籌推動母機產業發展,引進培育重點領域優質企業,著力強鏈、補鏈、穩鏈;建立揭榜掛帥機制,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產學研合作,促進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支持企業配套應用國產高檔數控機床,實現智能化轉型升級。”透過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衛東的表述,天津對工業母機產業的長遠謀劃誠意十足。
據悉,天津市工信局與工信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于5月20日簽署了《關于推動天津市工業母機高質量發展合作備忘錄》,后續將在“高標準謀劃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天津市工業母機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聯合推進工業母機創新發展,促進重點企業研發制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進行通力合作。
“創新”驅動“躍升” 新型舉國體制將持續發力
與傳統舉國體制以政府計劃手段為主不同,新型舉國體制強調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注重以現代化重大創新工程聚焦國家戰略制高點。
顯然,04專項就是對于新型舉國體制的一次有益探索。藉由組織結構、競爭機制、激勵方式等多層面多領域的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04專項在突破核心技術、推出重大戰略產品、攻克關鍵共性技術、完善重大工程方面頗有建樹。
與國內裝備制造企業持續碰撞火花,逐漸成為高端裝備“需求牽引者、研發合伙人、裝備鍛造者、集群操作者”的中國航天科工三院,就是其中的積極實踐者。
“我們敢于、勇于、善于構建以國產高端工業母機為主力生產設備的制造體系,積極融入高端工業母機的研發鏈條并取得了多項突破。我們的經驗被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概括為‘用戶牽頭、企業主體、責任明確、激勵強化、結果導向’的新型舉國體制。”中國航天科工三院院長王長青自豪地說,“第一個吃螃蟹,也會是最早的收獲者。”
“沒有04專項,就沒有科德。”回望過往,科德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認為,科德一路堅守的正是在新型舉國體制、國家戰略剛需牽引下的高端機床全產業鏈創新之路。
“我們用國產全自主五軸數控機床裝備中國工業、用自主研發的國產數控系統造五軸數控機床、是國產化率最高的數控機床研制企業……”在陳虎給科德圈定的關鍵詞中,“自主”和“國產”被反復提及。而在科德的未來規劃中,“以04專項為牽引、與志同道合者共同打造國產高檔數控機床的優質產業鏈和生態圈”更是重中之重。
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的探索,則將數控機床智能化的步伐推進了一大步。此前,國際上對智能機床的研究長期處于探索起步階段,缺乏實質性的研究進展和顯著的應用成效。在04專項的推動下,華中數控今年4月發布了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其具備自主學習、自主優化補償能力,實現了機床動態精度的“由絲入微”,引領了數控機床智能化變革。
正如周濟之前所言,未來十幾年,中國工業母機產業的發展要立下更加振奮人心的目標,要通過掌握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成為新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在這個加速爬坡的過程中,新型舉國體制必將持續發揮強大動力。
“未來高端工業母機產業的創新發展,依舊要市場主導、政府支持,需求牽引、創新驅動,注重基礎、融合發展,自主可控、開放合作。”羅俊杰認為,固根基、補短板、強弱項,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仍將是未來解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