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已經是一個充滿智能的新時代,而聯想正在成為智能化變革的引領者和賦能者。在10月28-29日的第六屆聯想創新科技會(Lenovo Tech World 2020)上,聯想智能制造領域的實踐和賦能成為一大亮點。在這場智能科技的盛會上,聯想帶來了智能邊緣計算在行業的最新應用——聯想晨星機器人,并宣布將和中國商飛合力打造全連接5G樣板車間;與此同時,三位聯想高管還首度聯合推薦首批基于企業智能制造實踐的白皮書——《聯想智能制造白皮書》,為智能制造轉型實踐提供指導。
作為全球最大的PC廠商,聯想在供應鏈領域深耕20余年,如今已成為工業4.0前瞻應用的典范。聯想集團搭建了全球統一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了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34家工廠,400多家核心供應商,接入2億多臺生產設備,每天匯集150億條數據,15000多種工況,實現了研、產、供、銷、服全價值鏈的業務優化。
同時,近年來聯想不斷對外賦能,經過3年多時間,已經累積為166家國內大型工業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智能化轉型服務,成為智能制造領域的領軍者與賦能者。
三位高管首度聯合推薦國內首批基于企業智能制造實踐的白皮書
在第六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智慧行業垂直分論壇上,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全球供應鏈負責人關偉,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首席技術官芮勇博士,以及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數據智能業務集團總裁藍燁首度聯合推薦《聯想智能制造白皮書》。
據關偉介紹,《聯想智能制造白皮書》歷時八個月,由聯想內部十多個部門通力合作完成,是聯想多年智能制造的結晶,也代表了中國先進制造的不斷成長。聯想希望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也能與合作伙伴共同進步,為全行業的智能制造轉型貢獻力量。
《聯想智能制造白皮書》提到,早在2013年,聯想就啟動了以數據智能為核心的智能化轉型,在全球三大研發中心,十二大自有制造基地,已經形成了研、產、供、銷、服一體端到端智能化布局。通過自動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聯想打造了基于自主可控軟件技術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立了完備的智能制造體系,致力實現產品個性化、供應協同化、服務主動化、決策智能化的四化目標。
聯想將多年的智能化探索成果在自身的制造基地中廣泛應用。今年,聯想集團全球最大的PC研發和制造基地——聯寶科技啟用了兩條聯想自主研發的高柔性自動化生產線——水星線和哪吒線,將5G、大數據、工業IoT和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智能技術與生產制造有機結合,打造了行業智能制造樣本。而在聯想武漢基地投入生產的5G產線,作為業界首條5G IoT自動化組裝線,實現了聯想集團智能化轉型的自有技術內循環,走在了時代的浪潮之巔。
從苦練內功到對外賦能聯想晨星機器人助力國產大飛機制造
除了將智能技術率先應用于自身,聯想還不斷對外賦能,為高端制造提供智能源動力。與中國商飛的合作就是其中的例證。
早在2018年,聯想就開啟與中國商飛的戰略合作,將聯想晨星AR解決方案應用于國產大飛機制造中。傳統一架大飛機制造涉及1.5萬根線纜、約500多線束,需要3個工人同時協作,而在晨星AR解決方案的助力下,工人只需戴上AR眼鏡,根據系統自動提示,就可以輕松插入線纜對應的孔位,大大提升了裝配效率及準確性。此外,聯想自主研發的晨星AR技術還助力飛機高效完成試飛前繁雜的航電檢測。
今年,聯想晨星系列在視覺進步的基礎上,運用了原本就日趨成熟的晨星AR設備和晨星CV模組,而且為設備加上了“手”“腳”和“大腦”,打造了聯想晨星機器人。在聯想強大的邊緣算力和智能技術支持下,聯想晨星機器人只需要人工遠程示教,就能精準地執行繁復的飛機噴涂工作。
據研發專家介紹,機器人系統具備自主模式和人機協同模式。自主模式下,機器人可以手、腳、眼、腦并用,通過多傳感器融合感知的“眼”識別物體,經過“腦”的相關行業智能和檢測分析,“腳”定位和導航,最后“手”作出任務級的運動規劃。在人機協同模式下,工人只需要引導機器人進行一次作業任務,機器人即可學會動作序列,最終在沒有用戶介入的情況下自主完成該作業任務。應用了聯想在業界首創了混合輕量級虛擬化引擎和漸近式模型優化技術,機器人操作效率和性能大幅提升,同時能更加精準地完成噴涂工作。
專家表示,聯想晨星機器人非常適合代替人工在流水線、工作空間受限、危險、輻射等環境中作業,大大降低了人工作業風險。未來,聯想將繼續拓展聯想晨星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釋放更多智慧價值。
發展工業互聯網,夯實智能化轉型基礎
智能制造的發展,離不開工業互聯網相關技術作為基礎和助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余曉暉表示,工業互聯網通過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有力地支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重塑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聯想集團已經搭建了全球統一工業互聯網平臺,基于自有平臺軟件,聯想開發了面向全價值鏈的500多個場景的智能化應用。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數據智能業務集團總裁藍燁介紹,“基于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實踐,聯想已經積累了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頂層設計能力,工業互聯網平臺軟件的研發能力,應用方案產品開發和項目實施能力三項能力。經過3年多時間,聯想已經累積為166家國內大型工業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智能化轉型服務。”
中國化纖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桐昆集團是聯想現階段工業互聯網應用的代表案例。在桐昆的智能化轉型中,聯想幫助桐昆開發了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增強其生產運營能力,提高了核心競爭力。首先,聯想對桐昆下屬21家分廠車間的工業網絡,進行改造和增強,連接了971條生產線上的26820臺設備,并將全量生產數據和信息系統數據進行融合處理。同時,通過梳理和建立集團的運營監控指標體系,聯想幫助桐昆實現監控、預警、及時處理和輔助智能決策的目的。未來,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聯想將開發面向更多生產和經營場景的數據應用,助力桐昆集團全面的智能化轉型。
5G邊緣計算,讓工業互聯網如虎添翼
在第六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新基建的引擎:5G下的工業互聯網”對話上,財經作家,890新商學、藍獅子出版創始人吳曉波說,在全球的工業互聯網浪潮下,中國企業是最激進的,也是最有市場機會的。沒有一家公司可以買到一個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企業需要與像聯想這樣的解決方案提供商一起,解決企業問題,最終形成適合自身的解決方案。工業互聯網最大的特點和創新點是,每家企業都需要有一個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聯想與全球領先的印刷設備制造商高斯合作的案例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聯想集團中國區商用大客戶業務總經理王立平介紹,聯想深入調研高斯(中國)在各類場景中的痛點和需求,將聯想IoT設備和Leap IoT物聯網平臺整合到高斯現有印刷解決方案中,推出“高效,安全,靈活”的智能化印刷解決方案。從印刷生產良品率的提升,到后期維護成本的降低,聯想幫助高斯實現降本增效。
在聯想,“端-邊-云-網-智”的架構體系有力地支撐3S戰略實施。其中“網”是以5G為代表的數據傳輸網絡。5G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特性為工業互聯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對實時性和穩定性有著嚴格要求的工業環境里,邊緣計算是工業物聯網實施的一個首要條件,而5G邊緣計算的應用,讓工業互聯網如虎添翼。
聯想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的成果,不僅是聯想自身探索、開拓創新的發展史,更反映和見證了中國制造向中國智能制造轉變的歷史進程。“未來,聯想希望與所有合作伙伴一起,乘著時代的風浪,攜手打造智能生態圈和行業智能解決方案,共同造就中國的制造夢,”關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