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物流智能化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無人倉、無人機、無人配送柜等熱門概念開始落地,隨著行業迎來跨界發展高潮,更多的企業涌入市場,技術也加速融合。
物流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2016-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物流業.
201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98萬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與同期GDP相比,社會物流總額增速已連續多年低于GDP增速。顯示當前經濟增長方式已從物化勞動,也就是生產資料、原材料投入為主,向服務化的“活勞動”,也就是靠智力、技術創新投入為主轉變。
2019年社會物流總費用比上年增長7.3%,增速比上年回落2.5個百分點。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7%,比上年同期下降0.1個百分點。從近幾年走勢分析,物流成本由快速下降期轉而進入平臺期,在未來的一段時期,這一比率仍可能在14%~15%的區間波動。
在國家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下,在整體經濟穩定向好發展的驅動下,中國物流裝備行業在未來幾年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物流裝備市場需求將上升,應用領域擴大,自動化、智能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推動智能物流裝備產業升級
談及物流行業發展趨勢,有著豐富從業經驗的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業務副總裁、OEM業務負責人崔志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物流行業主要分為電商物流和工業物流兩大板塊,在電商物流領域,要大力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效率問題;在工業物流領域,智能物流、智能倉儲作為整個工廠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作用則是不可替代的。“這兩個領域在未來十年內都會取得高速發展,施耐德電氣在物流設備聯合設計開發、精益制造、售后服務方面都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很好地滿足中國物流智能化升級需求。”
崔志達表示,十年前,物流行業的設備制造商生產的都是本地系統,沒有設備與云端間的互聯。而現在物流設備更加柔性地布局和精準地揀選,比如機器的自學習、自適應功能等;在信息化、數字化趨勢也非常明顯,包括對整體物流設備的遠程監控和單體物流設備預測性的維護需求上,都有越來越高的需求。
物流系統之于工廠,就像動脈之于人體——它向前對接原料采購,中間對接產線制造,向后對接成品配送,隨時向產線輸送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并儲存已經生產好的半成品和成品,是保證一座工廠穩定、高效運行的基礎。無錫中鼎集成技術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深耕物流裝備集成領域,逐漸成長為國內領先的物流設備供應商和系統集成商。
智能物流的作用和要素
(1)企業以生產為中心,以生產效率作為主要指標;通過工位自動化、柔性線體等方法和技術手段實現企業精益生產。另一方面,產品流轉處在搬運/運輸、存儲、等待的狀態,物流過程越長,需要配置的物流資源、管理資源就越多。企業要從價值鏈的角度認識物流的價值和定位作用。
(2)精益生產和精益物流應該齊頭并進,精益物流是企業有效運營的前提,是精益生產有效推動的保障。
(3)物流自動化的核心在于端到端的貫通,全局協同。
智能物流的重點是研究物流的模式、方案、技術等是否符合企業的現狀和發展要求,縮短流通時間。好的物流系統規劃方案要求整體均衡比局部高效更重要,全局協同比節點執行更重要,以物流為主線的價值優化應以計劃協同為驅動,實現庫存的合理規劃,做到精確的物流響應,縮短響應時間,降低全通路的庫存。
(4)智能物流要素
智能物流系統需要持續的智能化、數字化升級。企業應根據自身業務的發展變化對智能物流系統進行持續改進,不斷升級,使其最大限度的為企業創造價值。而智能物流系統建設、智能物流運營信息平臺和人才培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三個關鍵要素。
隨著消費者觀念的改變以及消費習慣的形成,物流在大眾生活中的重要性愈發明顯。而如何讓物流更好地服務于大眾,則有賴于物流上下游企業的集體努力。在數字化轉型已建成趨勢,新基建影響逐漸加深的背景下,物流及相關上下游企業的這種智能化升級無疑是走在了前列。
在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中國物流裝備產業正在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進入新一輪的黃金增長期同時也面臨著更多挑戰。經歷了近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物流裝備產業不斷完善壯大,涌現了大大小小數千家物流裝備企業。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企業成長壯大,產業鏈的發展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方面,企業數量快速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原有的物流裝備產業鏈開始受到來自新技術、管理模式、社會需求等方面的沖擊,比如,新技術、新設備的出現使得整個鏈條變得更長,而新的管理模式、社會需求的出現使得鏈條中的一些環節變大、變小或者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