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是一種提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整治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近幾年來,伴隨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加快落地以及數字經濟產業基本的迅速發展,使得數字經濟變成我國社會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動能。
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產業的表現,整體向好且“成績”亮眼。這一點,由相關數據統計就可以看出。近日,中國信通院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下稱《白皮書》)。據該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產業數字化增加值約為28.8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0%。其中,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37.8%、19.5%、8.2%。
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穩定的環境,以產業數字化帶動多路徑創業,已經為2020年數字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今年7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公布了《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
意見提出,支持15個重點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包括在線教育、線上辦公、產業平臺、互聯網醫療、數字化治理、數字化轉型、數字供應鏈、“無人經濟”等,明確了以數字化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數字化帶動多形態、多路徑創業。
政策的切實引導、資金的大力扶持等,讓數字經濟獲發展跑入了“加速”賽道。而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借著政策的“東風”,也開始進行了大刀闊斧地產業數字化變革。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東南沿海、中部地區多個省市都已經先后制定了相應的制造業數字化、自動化轉型升級規劃,浙江、重慶的產業數字化成效卓著。
據統計,今年1-6月,嘉興秀洲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增加值16.85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22.3%,超全市數字經濟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制造業投資額同比增長28.7%,全市排名第三。這對于當地及全省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壯大而言助力較大。
除了在制造業領域外,基于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數字經濟新應用,在城市治理、社會基建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例如,在新冠戰疫中,浙江杭州的阿里云等企業聯合推出的城市健康碼、親清在線等數字治理舉措,有力保證了社會運行系統和企業應對危機的韌性。2020年上半年,西湖區數字經濟增加值250.9億元,占GDP比重34.2%,增速位列杭州第一。
從企業方面來看,騰訊、阿里等都在為鋼廠打造智能制造“新風尚”,華為也正在進行智能礦山項目,這使得國內的礦業數字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而將智能化的設備、系統嵌入到采購、生產、銷售、庫存管理等全產業鏈流程中,不僅體現著前沿技術和智能裝備的功用,同時也表明數字經濟新業態能夠適應傳統行業發展的實際要求,進而展現出強大的活力和韌性。
整體來看,我國現在已經建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也為各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土壤。接下來,制造業從業者們還需要從工控系統升級、智能工廠構建、新興材料開發等角度著手,去除傳統制造業領域的老舊模式,加快采用新技術、新狀況,以此讓制造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讓制造業在拉動數字經濟增長中的引擎作用得到釋放。
數字經濟正如一場迅疾的風暴,卷過廣袤的中國大地。身處其中的人們,正從看病、就學、出行等各個方面感受著數字因子的“躍動”,也親自見證著我國產業數字化的興起與落地。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制造強國,但是大部分產值都是由低端制造業創造的。當傳統產業的發展已經陷入瓶頸期,為了實現經濟上的再次跨越,要加速新基建的建設速度,讓數字經濟引領未來中國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