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時代的到來,以云計算模型為核心的集中式處理模式無法高效處理邊緣設備產生的數據,邊緣計算技術應運而生。
相對于云計算在云端的海量計算,邊緣計算將資源和服務向邊緣下沉,有效地提升處理設備效率,減少運算負荷。在如今全球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邊緣計算有效解決云計算的延遲、帶寬、自主性和隱私需求問題。
5G商用的持續推進加速邊緣計算進入落地發展期。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和設備聯網,其中超過50%的數據需要在網絡邊緣側進行存儲、處理和分析。根據信通院預測,未來邊緣市場規模將超萬億。
邊緣計算成5G時代必然選擇
邊緣計算,是云計算的一個子類,作為5G的核心技術,可以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就近提供邊緣智能服務,對此,Supermicro物聯網副總裁Michael Clegg做了形象的闡釋:“一個很好的類比是一家受歡迎的披薩餐廳,因為它在主要地點烘焙的餡餅在派往遠方顧客的路上變冷,因此它在更多地區開設了較小的分支機構?!?/p>
5GMEC已經成為運營商網絡和邊緣能力開放的重要通道和載體。5G呼喚邊緣計算,究其原因,與5G時代,大帶寬(eMBB)、大規模連接(mMTC)、超低時延高可靠(uRLLC)的網絡特色高度契合。
一是滿足5G低時延業務的要求。邊緣計算可以讓更多應用程序在邊緣運行,減短了由數據傳輸速度和帶寬限制所帶來的延時。在智能駕駛中,將邊緣計算平臺部署在接入網端,在接入網端構建云服務環境以減少時延、提升傳輸效率。同樣在智能監控中,可以監控和預警冷鏈運輸車輛和貨物,并可以實現毫秒級人臉識別、物體識別等智能圖像分析。
二是減少5G大視頻類等業務對一些寬帶的占用。5G大視頻類業務蓬勃興起,對網絡的帶寬提出巨大挑戰,如eMBB對網絡帶寬的需求高達數百Gbps,因而加大回傳網絡的傳輸壓力,如果說能夠在邊緣進行處理的話,就可以不需要通過傳輸網返回核心網,從而減少大帶寬視頻業務對骨干網絡資源的占用。
三是實現5G業務和數據本地化處理,以滿足安全的要求。5G時代,萬物互聯,2019年全球物聯網設備聯網數達107億個,同增17.58%,預計2020年有望同比增長19%達127億個,如果不使用邊緣計算,則存在物聯網數據被截獲的安全風險。
分析機構Gartner預測,到2025年,75%的數據將在邊緣側產生和處理。中國信通院預測,未來邊緣計算市場規模將超萬億,成為與云計算平分秋色的新興市場。
三大運營商也在加快推進布局
邊緣計算方興未艾,運營商也在積極對邊緣計算進行探索部署,盤活網絡邊緣資源。在美國,2016年AT&T就牽頭成立CORD項目,希望將運營商傳統網絡轉變為完全基于開放硬件和開放軟件的云的網絡服務。
近年來,中國三大運營商也在加快推進布局。中國電信在探索MEC及工業邊緣云的同時,從整體的IDC/CDN資源布局與業務規劃、運營商網關/設備、基于MEC的業務平臺及解決方案三個方面切入邊緣計算。
中國電信在《2018中國電信5G技術白皮書》就提出優先考慮5GSA+MEC。如今,中國電信已經打造出了MEC自主研發平臺,已經在現網開展了預商用部署,未來重點聚焦工業互聯網、高清視頻、車聯網等行業。
今年6月5日,中國電信攜手中興通訊成功打造國內首個城市級應用邊緣計算節點,首次在車聯網場景成功實踐了云網融合,依托5G、MEC邊緣云、AI等技術,將路端側計算資源整體遷移到邊緣云來優化路側端設備成本。
2018年6月13日,中國聯通揭牌成立了中國聯通邊緣云創新實驗室,目前已有超過150家生態合作伙伴,自主研發的Cube-Edge的平臺也在15省市規模試點,落地了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場景的應用。
2020年3月31日,中國聯通聯合英特爾等產業合作伙伴正式推出EdgePOD邊緣云解決方案,提供“邊緣網絡+算力+開放平臺”融合能力。
目前中國聯通發布MEC(移動邊緣計算)規模商用網絡,在MEC智慧港口、智慧醫療、智能制造、新媒體、智慧交通等多個領域取得突破,2020年將在全國重點城市完成上千個邊緣節點的建設。
中國移動發力打造5G+MEC生態“護城河”。中國移動2018年就成立了邊緣計算開放實驗室,搭建一個邊緣計算領域聯合創新、開源開放的應用試驗和產品孵化的平臺,重點布局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直播游戲、車聯網等重點領域。目前邊緣計算開放實驗室成員也擴至100家。
2019年2月,中國移動還發布了邊緣計算“Pioneer300”先鋒行動,同時發布《邊緣計算技術白皮書》,規劃了中國移動邊緣計算技術系統。
2019年9月,中國移動還在三大運營商中首次集采邊緣計算服務器,逐漸開啟邊緣計算藍海市場。
2020年3月18日,中國移動發布了“基于5G邊緣計算的智慧港口安全應用”成果。
中國移動研究院主任研究員劉景磊也表示,邊緣計算是中國移動5G+的重要一環。目前,中國移動實施的5G邊緣計算應用試點項目也超過了70個。
中國電信研究院IP與未來網絡研究中心主任雷波表示,目前隨著業務和市場的成熟,邊緣計算的商用化部署已經成為產業界各方關注的焦點,預測將在近期(2021-2023年)開始大規模進行。
邊緣計算市場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由于現在處于發展前期,運營商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尚待厘清。雖然運營商越來越多的試點和項目聚焦于開發邊緣計算的潛力,但實際商業模式和實際的應用場景在很多情況下仍需明確,在這種情況下,要部署邊緣基礎設施,就需要大量投資,這對運營商投資的合理性是一個挑戰。
另一方面,技術的碎片化也帶來挑戰。邊緣側技術體系在每個領域都有不少的技術選擇,如工業互聯網中,目前業界就有超過6種以上的工業實時以太技術和超過40種工業總線,還有多種ICT公司的公私有云平臺,技術碎片化給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價值挖掘帶來巨大的成本等挑戰,也有可能加劇邊緣生態中不同參與者之間的競爭。
對于運營商來說,隨著云邊協同構建可運用的新技術能力,產業協同的進一步下沉,一定會有更多的場景被挖掘從而釋放邊緣計算的長期潛力。創建一個支持技術發展和促進創新的有利生態環境,將最終決定中國乃至全球邊緣計算部署的速度與規模。
在巨大的市場前景下,運營商紛紛加快移動邊緣計算的商業開發部署。邊緣計算有望成為未來運營商業務模式創新的重要催化劑,助推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
相對于云計算在云端的海量計算,邊緣計算將資源和服務向邊緣下沉,有效地提升處理設備效率,減少運算負荷。在如今全球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邊緣計算有效解決云計算的延遲、帶寬、自主性和隱私需求問題。信通院預測,未來全球邊緣市場規模將超萬億,成為與云計算極具潛力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