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已成為熱議話題。從2018年,“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再到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工業互聯網,推進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和重視。
后疫情時代,工業互聯網具有降本增效、優化調控等功能,對穩增長、穩投資、穩就業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據工聯院測算,2019年工業互聯網拉動總就業崗位超過2679.61萬人,2020年,預計將達到2810.90萬人。
2018年至2020年,三年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到“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加快,已經從概念普及階段進入實踐深耕階段。工業互聯網是眾多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然而,當前企業普遍反映:“工業互聯網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也不是資金,而是人才。”
發展工業互聯網,人才是根本
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對傳統制造業人才的轉型和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具有拔尖創新能力的學術型人才,也需要實踐能力強、在工作中能夠解決問題的應用型人才。
2020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技術人員等新職業,體現了2017年以來我國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及其對相關人員的需求。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步伐加快,平臺賦能水平顯著提升,具備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超過50家,重點平臺平均工業設備連接數已突破65萬臺(套),涵蓋細分行業達百余個。五大國家頂級節點系統功能逐步完備,標識注冊量突破20億。不容忽視的是,我國工業互聯網創新型、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隨著全國各地新基建的推進,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工業互聯網“新崗位、新職業”的人才短缺。
目前已經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大部分人才都是在數字化升級的過程中自己培養、自己學習、自己摸索出來的。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核心人才有時候“一票難求”。工業互聯網需要既懂IT又懂OT的人才,但此類復合型人才在工業領域的沉淀非常難得。
我國工業互聯網人才基礎薄弱、缺口較大
目前,工業互聯網人才缺口還很大,國家應出臺政策驅動高校、職業院校、企業聯合,以產教融合的方式,培養發展工業互聯網所需要的各類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
隨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職業不斷涌現。《工業互聯網人才白皮書》顯示,2019年和2020年國家發布的29個新職業中,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職業達13個,如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占新增職業的44.8%。但我國工業互聯網人才基礎薄弱、缺口較大。目前,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的產教融合不足,行業和企業的用人需求不明確,學校培養方向沒有及時跟進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產業和教育深度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尚未形成,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形成。
建設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生態,共建人才培養體系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在政策層面,國家和地方陸續出臺工業互聯網人才政策,積極引導復合型人才培養。2020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鼓勵各地引導社會資本設立工業互聯網產業基金,打造工業互聯網人才實訓基地。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貴州省、吉林省等地方政府均出臺了工業互聯網相關人才建設政策,鼓勵產教融合建設、供需雙向對接,構建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在產教融合方面,部分高校積極探索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去年年底,江蘇常州、重慶、浙江紹興等地的高校或職業技術學校紛紛宣布成立工業互聯網學院,并持續加深學校培養與產業發展的結合。從人才本身出發,在校期間要多關注國家科技經濟產業發展,加強基礎專業知識的學習,明確未來的職業規劃,拓展各領域知識,加強團隊合作,提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步入社會的時候不掉隊,推動數字化社會發展。
日前,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行業人才評價標準《工業互聯網產業人才崗位能力要求》發布,將進一步引導各界聚焦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崗位能力為基礎的人才培養要求,助力我國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加速發展。
當前,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全新經濟生態、關鍵基礎設施和新型應用模式,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推動形成全新的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助力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尤其是在加速工業技術改革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打破行業壁壘、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工業互聯網的優勢日益凸顯。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成需要各方共同發力,共建全國性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生態,各方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共同推動我國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的實施,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