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無論是重點藥品監管目錄的制定,還是合理用藥考核,或是醫保支付方式的變革,目標都有一個——以“價值醫療”為導向,踐行“健康中國”理念。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的醫療行業經歷了深遠變革,與之相伴的也是醫療行業戰略的轉型升級。
從藥品溯源、儲存到藥機制造、醫藥調研,大數據、區塊鏈、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得到中彰顯。要下好醫療產業這一盤大棋,必須綜合考慮軟件、硬件、系統、設備、人才、機構等多重因素,科技元素作為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將為傳統醫療產業完成現代化蛻變注入強勁“催化劑”。
2020年6月28日-30日,2020大健康產業(重慶)博覽會/第五屆雙品匯在重慶南坪國際會展中心召開,會上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布了醫藥行業發展狀況藍皮書。中國醫藥物資協會人工智能分會在《2019醫藥人工智能發展狀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由于成本高、誤診率高、疾病譜變化快、醫生培養周期長、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和醫療服務需求持續增加等客觀原因,人工智能應用于醫藥健康領域已是大勢所趨。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疾病預測防控,二是疾病診斷治療。從國內情況來看,人工智能在疾病診斷治療方面的應用正處于初始階段,許多醫療機構已經開始積極引入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機器視覺等技術。
從效果來看,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主要是希望實現提高診療效率、降低誤診可能性的目標。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醫療數據處理的深度和效率。借助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以及計算機24小時不知疲倦等運轉優勢,人工智能可以將醫療失誤降低40%左右,這樣就能更為全面、客觀地確定病患的身體狀況以及所適宜采取的治療方案,幫助他們早日走出疾病陰影、重獲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張核酸檢測結果陰性證明成了無數旅客的通行證。但由于區域之間醫療信息不互認,部分旅客不得不接受多次核酸檢測。
實際上,突發公衛事件時出現的信息互認難,其核心在于醫療行業固有的信息孤島。不只是區域之間存在醫療信息割裂的問題,同一區域內的醫院之間,甚至是醫院內的科室之間也存在醫療信息不互聯互通的問題。
在疾病防控階段,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介入及智能血壓計、智能體溫心率測量儀、智能理療儀等裝備的應用,能夠為醫生開展工作提供助力,也為醫療信息互通方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概括起來,就是在降低醫生工作強度的同時,減少漏診與誤診的幾率,為體檢機構提供高質量的影像篩查,實現信息互通,構建醫療資源的聯動機制,打破既有的醫療信息孤島、盤活產業鏈上的各類資源、強化技術的輻射基層能力、讓更多的人享受醫療均質化的便利。而各轄區綜合采取人工智能技術,也可以使某地的疾病篩查、診斷水平進一步提升,并有效地緩解地區間醫療資源緊張、醫療數據采集也共享的斷鏈問題。從應用效果來看,規模化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今后醫療診斷的一個發展新趨勢。
診斷、手術、制藥、保心、腦機、康復,都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前沿陣地。拉好防控與治療這根“弦”,將為全民拉起一張隱形防護網,讓人們能夠安心、舒心地生活和工作。
由于國內公共醫療管理系統的不完善,醫療成本高、渠道少、覆蓋面低等問題困擾著大眾民生。尤其以“效率較低的醫療體系、質量欠佳的醫療服務、看病難且貴的就醫現狀”為代表的醫療問題為社會關注的主要焦點。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無人問津,病人就診手續繁瑣等等問題都是由于醫療信息不暢,醫療資源兩極化,醫療監督機制不全等原因導致,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醫療信息網絡平臺體系,使患者用較短的等療時間、支付基本的醫療費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優質的診療服務。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