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在騰訊的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推出了車聯TAI汽車智能系統,提出了「四橫兩縱一中臺」的戰略版圖。
「四橫」是指智慧出行板塊上的四大業務:車聯網、自動駕駛、位置服務、乘車碼。「兩縱」是指騰訊的內容生態體系,以及在車聯網安全方面的保障體系。「一中臺」是指騰訊將依托騰訊云和騰訊AI作為業務矩陣的底層保障。
同時,騰訊在車聯網領域發布了四項產品能力:安全語音收發微信、車載小程序、場景化地圖以及多模人機交互。)
19年5月22日,騰訊在昆明舉辦了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車載互聯戰略再次成為焦點,尤其是傳聞已久的「車載微信」。
在智慧出行分論壇上,騰訊在車聯網領域將「車聯TAI汽車智能系統」升級為「生態車聯網解決方案」,為合作伙伴提供了一套輕量化、生態化、跨平臺、跨終端的工具鏈。
可以說,這是將之前宏大的世界觀,落實為了更具體的方法論。
雖然在車聯網領域,騰訊是BAT中最后一個入局者,但是其在車聯網領域的野心絲毫不亞于另外兩家。
與百度、阿里等略有不同,騰訊希望將車企、開發者與用戶連接起來,共建以人為中心的生態車聯網。而微信就是騰訊生態車聯網中的重要一環,騰訊更是依托這一大“殺器”從一眾玩家中脫穎而出。
以人為中心,構建生態車聯網
騰訊所提倡的生態車聯網,顧名思義就是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從以人為中心、全時在線、讓內容服務生態且與車載場景充分適配、提供方便開發的車載應用框架并促進應用生態繁榮這四大核心方向出發,通過提供輕量化、生態化、跨平臺、跨終端的工具鏈,助力合作伙伴構建生態車聯網。
畢竟騰訊自身的基因決定其很適合做車聯網內容生態的服務者。舉例來說,從內容領域來看,騰訊QQ音樂可以無縫嫁接到車載服務體系中;從交互領域來看,騰訊語音助手可以為車載環境輸出語音控制能力,從安全領域來看,騰訊"白帽子"團體科恩安全實驗室曾經幫助特斯拉修復系統漏洞,有能力幫助車企完善車聯網安全體系架構。但騰訊并非一開始就找準自身定位,也是通過不斷摸索才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騰訊最早切入車聯網領域是通過硬件。在GMIC2014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騰訊發布了旗下首款車載智能硬件產品“路寶盒子”,該產品以低功耗藍牙方式與汽車相應接口連接,即插即用,通過與APP的配合可提供UGC路況、車況診斷、油耗分析等工具類服務。但由于功能較“雞肋”,該產品在車聯網領域只是短暫地停留了一會,就匆匆離場。
2017年騰訊重新出發,在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推出了AIinCar系統,該平臺匯集了騰訊體系內安全平臺、內容平臺、大數據、服務生態和AI能力,開放了五大基于AI的能力:智能語音服務、場景化服務、內容服務、社交服務和運營增值服務,形成一條完整的智能車聯鏈條。
憑借完整的體系能力,騰訊推出“AIinCar”系統僅一年,就與包括寶馬、廣汽、長安、一汽、吉利、東風等在內的十多家車企達成了戰略合作,在相關車型上陸續搭載。隨著AIinCar系統在廣汽傳祺GS4、廣汽傳祺GE530、AionS、傳祺GA6、長安CS35PLUS、吉利博越等多款車型上落地量產,騰訊車聯網系統也在加速升級。
2018年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將AIincar系統升級為TAI汽車智能系統,升級后的騰訊車聯,依托一個超級ID以及云和AI兩大基礎技術,通過多模態人機交互、場景感知、騰訊小場景輕應用和車載微信服務等產品,將移動互聯網服務生態連接到汽車空間內。
2019年,騰訊進一步將TAI汽車智能系統升級為生態車聯網方案,將騰訊系及第三方的內容服務生態接入到汽車中,通過超級ID+在線支付,打通車前、車中、車后體驗,基于AI場景引擎,實現智能場景化驅動的“千人千面+服務找人”。
隨后,騰訊車聯網方案仍在繼續迭代。今年年初,經過不斷優化,騰訊發布了TAI3.0生態車聯網,這是騰訊車聯面向汽車行業推出的生態化、跨平臺、跨終端的全新版本,支持Android、Linux多系統。
與此同時,騰訊的汽車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發展到現在,騰訊已經與寶馬、奔馳、長安、吉利、長城等28家車企建立了合作關系,并落地7大平臺和59款量產車型。以車載微信為例,廣汽傳祺GS4、長安CS75Plus、哈弗F5等車型都已和車載微信達成合作,吉利的GKUI系統也在探索微信上車的合作。
由上可見,騰訊雖然不生產汽車,也不為汽車提供底層技術,但騰訊恰巧運用了自身社交和娛樂的優勢占領汽車中控上的屏幕。
車聯網行業荊棘叢生,騰訊如何應對?
目前車聯網領域普遍存在兩大痛點:
第一,與移動互聯網相比,車上內容、服務相對匱乏,大量的需求場景亟待開發。在車機上,行業公認的的高頻應用只有導航、電臺、音樂等幾個功能,其他功能很多只是看著有趣用之不便甚至有些雞肋。
第二,目前的車聯網應用場景碎片化,用戶的整個用車體驗不連貫。這就導致目前用戶體驗差,交互操作成本高,而且移動端和車機之間是沒有聯系的,大多數用戶還是習慣于用手機支架解決問題。
為了將騰訊本身的內容優勢切入汽車,以給廣大車主提供更多的車聯網服務,騰訊一直在尋找一個突破口。去年,騰訊終于邁出第一步——推出車載微信。
作為騰訊在車聯網的一大殺手锏,車載微信與移動端APP不同,為保障駕駛安全,車載微信只保留最基礎的通訊功能,例如語音收發消息、語音通話、接收位置并發起導航,砍掉了文字消息、發紅包、朋友圈等功能。用戶通過語音控制完成消息收發,或者使用方向盤按鍵喚起微信。為什么騰訊如此看重微信呢?很重要的一點是微信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與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在開車過程中,使用微信也是一個高頻需求。
據福特汽車委托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在中國有59%駕駛員會在駕車時使用手機微信。如果人們在車上的這段時間里完全不碰手機與外界“斷聯”,那么用戶的焦慮感是顯而易見的。
而且隨著微信上車,勢必會和車機產生許多化學反應,譬如超級ID上車以及全新的車載應用框架。當前幾乎所有主流車企都提出了數字化轉型戰略,而車聯網正是數字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車企向數字化轉型時,最重要的是要和一個超級ID綁定,快速利用外部數字化的成果和內部數字化打通。而微信作為移動互聯網的最大的賬戶體系,覆蓋移動互聯網數百個高頻應用,這種連接力隨著微信上車將進一步增強。
且諸如微信支付等功能還可助力車上、車下更好地形成服務閉環。比如,在手機上看了一半的微信讀書,上車后續播,讀給用戶聽。手機QQ綠鉆會員權益、收藏的歌單,也可以同步到車機上。
如今突破11億用戶的微信,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有史以來的霸主,因此建立在社交基礎上的全產業鏈生態,足以在汽車上搭建完整的消費閉環。而車機版騰訊OS打造的輕量化小程序,徹底打開了微信將更多場景移至汽車的無限空間。隨著智能網聯技術在車身上的大范圍使用,越來越多的車企也將微信“搬上車”
當前車聯網競爭日益激烈,同質化現象嚴重,無論是產品形態、硬件設計,還是場景應用服務等都十分類似,起步雖晚的騰訊或許可以憑借微信上車形成差異化競爭,從而拿下車聯網這塊奶酪。
除了這些,騰訊目前還有語音、地圖、導航以及AI能力,不難看出這已經是一套相對完整的車聯方案,而且它體量夠輕,車廠合作伙伴的自定義空間也夠大。騰訊在關注用戶需要什么的同時,更關注車廠的想法,希望利用車企的經驗和優勢共同打造一套完整的車聯解決方案。
在整個車聯網競爭中,騰訊采用了廣泛布局,多條腿走路的模式。目前騰訊的車聯網布局包括:騰訊車聯、四維智聯、梧桐車聯、美行科技以及蘑菇車聯。如此眾多的布局,可見騰訊向汽車行業的延伸是認真的,騰訊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進行轉型也是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