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已步入新工業革命時代,在新基建浪潮引領下,工業互聯網蓬勃發展,日益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石,全球抗疫的嚴峻局面對工業互聯網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工業互聯網+”在先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更是強勢闖入公眾視野,成為全國兩會期間的焦點。面對這股蓄勢而來的技術浪潮,盡管傳統制造巨頭和新興技術企業紛紛入局,但對普通大眾來說,它還是一個模糊甚至有些遙遠的概念。
到底什么是工業互聯網?國家政策對工業互聯網有哪些?工業互聯網將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最早由通用電氣于2012年提出,隨后美國五家行業龍頭企業聯手組建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除了通用電氣這樣的制造業巨頭,加入該聯盟的還有IBM、思科、英特爾和AT&T等IT企業。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和核心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融合起來。可以幫助制造業拉長產業鏈,形成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從而提高效率,推動整個制造服務體系智能化。還有利于推動制造業融通發展,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跨越發展,使工業經濟各種要素資源能夠高效共享。
工業互聯網被稱作是“互聯網的下半場”——上半場是以日常生活為應用場景的消費互聯網,普通大眾容易有切身感受;相比之下,工業互聯網主要面向企業,且基建難度大,投資周期長,公眾意識也淡得多。看起來,這“下半場”比“上半場”更難打。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院士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相對于消費互聯網使用者的低門檻,工業互聯網的終端是多樣性、碎片化的,整個網絡流程比較復雜,需要跟生產過程緊密關聯,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個性化的部分較多,它對網絡性能的要求也遠高于消費互聯網。盡管有難度,但我認為工業互聯網的一個特點是,你可以從任何一個環節切入,只要能把數據搞活,最終可以全部拉通,獲得效益。”
國家層面對工業互聯網建設的政策
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并非只是為了應對當前形勢的短期舉措,而是早有布局的頂層設計。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魯春叢副局長介紹:“2017年年底,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對我國發展工業互聯網做出了全面部署,成立了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發布了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是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我們正在啟動面向‘十四五’的五年行動計劃。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創新非常活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不斷深化”。目前,工業互聯網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圍繞高質量的網絡、標識解析體系、大數據中心、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四個方面展開。
工業互聯網令人大開眼界的應用場景
在工業互聯網這條跑道上,一批企業憑借領先意識超前布局,展開了一系列極富探索性和創造性的產業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第一類,對企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改造,提高生產效率。
舉個例子,在質量檢測方面,原來靠肉眼需要三四個小時,現在我們利用5G網絡加上8K相機視覺檢測和人工智能算法,整體下來也就是三到四分鐘。
第二類,展開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網絡化協同,實現不同領域資源的最佳配置。
戰“疫”期間,海爾集團運用工業互聯網快速調配海爾在全球的資源,為武漢抗疫提供救援物資,同時還利用工業互聯網建立了抗疫物資的供需對接平臺,幫助生產企業物資和疫區需求的高效匹配。
第三類,工業互聯網通過數據的精細化和易獲得,輔助實現“按需定制”。海爾醫療運用物聯網技術打造了生物樣本網、疫苗網、血液網,讓過程可追溯、可監測。
第四,服務化的延伸。工廠企業在賣出去的設備上安裝通信模塊,那么企業就能通過收集信息,做到故障監測、在線維護等,為企業帶來額外價值。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幫助客戶遠程管理設備,提供遠程監測、維修、服務等。將鋼鐵設備從一個“鐵疙瘩”,變成了智能設備,從簡單的賣產品轉變為賣產品+服務。
發展好工業互聯網,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當然重要,央視網《云起》特別節目突出強調了“融合創新”的重要性:一方面要結合各自優勢,一方面要跨過原有的知識門檻和界限。節目著力分享的態度是:“一定要跳出企業看企業,從更加宏觀的層面來思考工業互聯網的建設。”
工業互聯網將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一是體驗的改變,消費者過去更多關注的是產品,但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可以進入很多智能化的生活場景;
二是身份的改變,從過去被動的消費者,升級為可以進行按需設計的“主人”。
在今年以前,工業互聯網或許還只是一門“選修課”,但今年以來尤其是全國兩會之后,這已然變成了“必修課”,工業互聯網時代,企業將具備自主學習、自我優化、自主決策、自我組織等能力,可以高效地完成生產過程中柔性化、智能化以及高質量化的任務;能夠將管理、運營、決策及優化等任務融為一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