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云服務、數據中心是新基建的靈魂

時間:2020-05-28

來源:控制工程網

導語:,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當下正熱的產業,它們多數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云服務”更是近乎與每個產業都有所關聯,譬如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論及發展皆離不開云服務的從旁輔助,甚至在某些產業中,云服務儼然成為核心構成部分。

  “新基建”時隔一年多再次成為行業熱點,刷屏之外,人們也將之掛在嘴邊、隨時隨地拿出來探討一番。緊接著在4月20日召開的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新基建”的界定范圍也被首次明確。

大數 據.jpg

  新基建屢被提及,云服務成基礎建設核心

  眾所周知,“新基建”并不是一個新事物,早在2018年,這一理念就被提出。依據彼時的定義,所謂的“新基建”即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等這類新興基礎設施建設。

  可以看到,在最初的定義中,“新基建”只是對幾大產業的廣義概括,細節之處甚少涉及。而經過這一次明確界定,“新基建”的大框架內終于有了有效內容的填充。

  根據明確定義,“新基建”具體指代三個方面:

  信息技術設施——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包括了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

  融合基礎設施——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包含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

  創新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在這一定義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當下正熱的產業,它們多數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云服務”更是近乎與每個產業都有所關聯,譬如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論及發展皆離不開云服務的從旁輔助,甚至在某些產業中,云服務儼然成為核心構成部分。

云計算.jpg

  就在此次疫情期間,云服務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出于對安全、防疫的考量,過往的線下物理辦公、上課被線上遠程辦公、網課所取代,而全國白領、學生能夠同時上網的背后,是云服務在提供底層支撐。

  用中科曙光大數據首席科學家宋懷明的話來說,云服務、數據中心是新基建的靈魂。而在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看來,云計算也是數字技術基礎設施的底座,只有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必須協同發展,才能產生聚變效應和輻射效應。

  云服務產業迎新機遇,誰能真正吃下這波“紅利”?

  自“云計算”在2015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報告以來,經過數年的發展,國內云計算市場規模已經從2015年的378.1億人民幣增長至2018年的962.8億人民幣。另有數據顯示,至2023年,國內云計算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097.3億人民幣。

  從近幾年的發展態勢等情況來看,國內的云服務產業顯然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而廠商們為此更是在人才、資金投入等方面不遺余力。

  依據美國權威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所統計的數據,2019年第四季度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比上一季度增加28億美元,使得這一季度成為迄今為止增長最快的季度,與此同時2019年全年云服務市場規模也增長至960億美元。

  又比如國內云服務市場的“領頭羊”阿里云,它在今年4月宣布將在未來3年投入2000億人民幣,用來搞新技術、新基建;又比如騰訊,宣布未來5年投入5000億人民幣,用于包括云計算等在內的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

  可以看到,包括阿里、百度、騰訊、華為等在內,皆將“新基建”作為云服務部署下一步動作的核心之一。由此可見,隨著“新基建”再次走入大眾視線,并成為產業熱點,云服務產業也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人工智能.jpg

  就目前來看,國內云服務廠商可以根據不同判斷標準劃分為多個類型,例如依據公司屬性,國內云服務廠商可分為運營商、互聯網公司、創企、IDC服務商等等。這之外還有一種更為簡單的劃分法,即按照公司體型或團隊背景進行劃分,此時國內云服務廠商僅分為兩類,分別是“大魚”和“小魚”,前者比如阿里云、百度云、騰訊云、天翼云等等,后者有UCloud、青云、七牛云等。

  在最終落地形態與服務模式上,大企業與小創企的打法也有很大差別。相比于在資金和人才上差距甚多的大企業,小創企的云服務并沒有像大企業那般做到近乎覆蓋所有行業,并且在具體服務上也更為細分化和多樣化,它們多是垂直于某一個具體的產業或方向,解決方案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

  隨著“新基建”的再次來襲,一系列的政策引導、福利想必已經在來的路上,于云服務產業而言,一個新的“紅利期”正在走來。在這個國內云服務百家爭鳴的時代,能夠真正享受到這波紅利的,是市場、資金與人才兼備的大型云服務商,還是致力于走垂直路線的小型創企?

物聯網.jpg

  新基建背后的云服務,是大企業廝殺的進一步升級

  提及云服務布局,第一步往往是“上云”。依據《中國企業上云指數(2018)》報告,彼時國內企業上云比例只有43.9%,而美國企業上云比例已經達到了85%以上,歐盟則在70%以上。相比之下,國內企業上云的比例還是太少。

  此前《福布斯》報道稱,到2020年,企業會將83%的工作量轉移到云上。落實到具體方向上,有關數據分析,這其中在“公共事業云”和“政務云”能夠站穩腳跟的企業將獲得先發優勢。以公共事業云為例,作為治理核心的政府在這方面有著強烈需求,工信部數據顯示到2023年,中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率將超過60%。

  在公共事業云、政務云這兩塊業務上,雖然也有中小型云服務商在有所涉獵,但是主要戰場還是掌握在大型云服務商手中。猶記得過去的幾年間,大型云服務商以0.01元、1元拿下政府項目的新聞也是時有出現,譬如中國移動于2016年以1元的價格中標溫州市政府的政務云平臺,又比如騰訊云于2017年以0.01元拿下廈門政務外網云服務項目,這其中足以可見大型云服務商在市場占領戰中的狠絕。與此同時在訂單數量上,以阿里云為例,截至2018年中,它已經拿下國企訂單(12306、中石化、國稅總局等)、政府訂單(浙江、江蘇、貴州等),并在11個城市建設了ET城市大腦。

  于云服務廠商而言,與政府的合作是有表率意義的,必然能夠在之后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合作,當中的項目競爭等也早已開始。可以看到,自“新基建”再次被提出,包括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在內,已經陸續簽下一些訂單,繼續擴大布局、站穩腳跟,這些并不是中小型服務商所能企及的。2020年,蘇寧云、美團云相繼掉隊,也側面驗證了國內云計算戰場的慘烈。

5G.jpg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大型云服務商已經開始嘗試“抱團作戰”。以華為云為例,圍繞鯤鵬處理器,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在峰會上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5年之內投資30億人民幣來發展鯤鵬產業生態,且包括東方通、用友等數十家企業已經完成了與鯤鵬云服務兼容性測試的認證。從這一計劃可以看出,大型云服務商的競爭已經不僅僅限于平行層面,而是拓展到了更多的垂直及交叉面。

  通過投資、收購、產品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大型云服務商以自己為中心打造了一個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中,他們通過與其他云服務商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同時直接或間接擴大自己的業務版圖。

  這時候,一個覆蓋大中小型云服務商、行業客戶的“平行+垂直”全方位生態圈已然形成。

  根據Canalys發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公有云市場報告:云服務市場占有率排在前三位的阿里云(46.4%)、騰訊云(18%)、百度智能云(8.8%)這3家企業合計市場占有率為73.2%。再加上一旁正虎視眈眈、迎頭趕上的華為云,國內云服務市場的寡頭局面逐步定型,隨著新基建政策的指引,以及未來可期的市場增長空間,大型云服務商之間的廝殺或將更為激烈。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