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雖將工業互聯網推向發展的快車道,并且有財政上的支持,但并不意味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從此一帆風順??v觀整個發展局面來看,無論是國內外,工業互聯網仍處于初期。相比起國外,國內的信息化、自動化技術還存在差距。因此,國內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還存在非常多挑戰。
工業互聯網時代,工業軟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腦,人、機、物、業務活動等要素的互聯互通,是實現智能制造的起點。然而,互聯互通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唯有在此基礎上實現較大范圍內的數據自動流動,并且流動的數據是有效的,才是智能制造的真正落地。而數據的自動流動,建立在物力設備正確聯通和軟件邏輯的正確驅動上,沒有工業互聯網作為工業操作系統,沒有工業APP作為新型工業應用軟件,就不可能實現數據在工業互聯網的自動流動。
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內部傳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方式邊際效用遞減,轉型升級的壓力加大;外部逆全球化的潛在風險,使得工業生產的獨立、安全、自主上升到國家安全層面。在這種環境下,國產工業軟件的發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戰略意義。
高端工業軟件是我國工業化的痛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制造業份額的28%以上,但中國高端CAD、CAE、MES、PLM等工業軟件市場,被SAP、西門子、達索、PTC等國外廠商壟斷。
根據走向智能研究院2018的研究評估,在核心工業軟件領域中,CAD研發設計類軟件市場,達索、西門子、PTC等公司在我國占有率達90%以上,國內數碼大方、中望軟件、山大華天只占不到10%的市場;CAE仿真軟件上,ANSYS、ALTAIR、NASTRAN等公司占據市場份額有95%以上;生產管理類軟件上,SAP和ORACEL公司占有高端市場,用友、金蝶等國內軟件企業與SAP和ORACEL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生產控制類軟件也主要西門子、施耐德、GE、羅克韋爾等國外巨頭占據,寶信、石化盈科等國內軟件企業,只在電力、鋼鐵冶金和石化等細分領域應用。
業內人士透露,國內工業軟件發展滯后的原因:首先,因為我國工業化工程中,直接使用國外成熟產品的“拿來主義”,讓我們錯失了工業軟件成長的關鍵培育期;其次,因為工業軟件開發具有高度復雜性。工業軟件不同于一般的軟件,其工業屬性更強,是工業知識、工業經驗和技術訣竅凝聚和沉淀。單純的計算機軟件工程師,難以設計出先進的工業軟件;再次,因為工業軟件編程復雜,加上開發者過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所以許多國內工業軟件的編寫缺乏原創性,抄襲者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