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國內經濟下滑,相關數據表明,公民消費欲望下降,消費觀念較疫情前發生極大改變。海外方面疫情形勢更為嚴峻,經濟幾乎一蹶不振,出口貿易受到重創。投資、消費、出口一向被視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如今消費、出口這兩輛馬車的車轱轆幾乎已經轉不動了,投資理所應當地成為主發力軍。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大頭的房地產投資,自國家2015年出臺相關措施后,歷經市場浮沉,已過黃金年代。而在擁有古老“以工代賑”歷史的中國,基建幾乎是所有黑天鵝事件發生后的不變選擇。相比于邊際效益和產業滲透率下降的傳統基建,在大數據時代應運而生的“新基建”無疑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既符合拉動內需的經濟需求又有政策支持。
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制造。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的重要指示。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截至2020年3月1日,13個省市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初步統計約為33.83萬億。一時間,‘“34萬億”“5G”“新基建”這些名詞在媒體上鋪天蓋地,當然其中不乏炒作的成分,但就會議對“新基建”提及的頻繁度以及地方政府的執行效率來看,政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出智能、綠色產業勢在必行,新基建浪潮洶涌來襲。
那么新基建的“新”到底能給中國的企業尤其是制造業帶來哪些機遇呢?制造業又該如何把握住機會在產業升級的浪潮中獲得最大化受益?
新投資注入新活力,大規模投資計劃將帶來新的產業風口
從投資角度來看,如此空前的大規模投資計劃將帶來新的產業風口,對制造業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充足的資金注入和強硬的政策支持為制造業帶來了一波新的就業機會,吸引廣大高校畢業生和高水平技術人員走進制造業,為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同時對于一直在名企和央企夾縫中求生存,在瞬息萬變的疫情市場和風雨欲來的投資環境中搖擺前行的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來說,由新基建擴散而來的優惠力度無疑是一劑有力的強心針。無論是資金的分配、信貸的供應還是政策的賦予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行業結構優化,均衡了社會資源。
傳統制造業新升級,投資拉動基礎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產業的升級發展
官媒蓋章的新基建七大領域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這七大領域和多個行業的發展都需要設備及相關硬件制造。新基建之于制造業的“新”,不僅僅集中于全新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制造業領域,更體現在傳統制造業的新發展上,因為上述設備及硬件制造幾乎都將在我國傳統制造業的工廠里制造出來,但又不可能在傳統的制造格局和制造方式中制造出來。單就工業互聯網來說,有人將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定義為中國制造業版圖的質變,強健中國整個工業化的筋骨。細觀工業互聯網包含的產業鏈,上游為智能硬件,中游為由邊緣層、Iaas層、Paas層、Saas層組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下游則聚集了應用場景的產業鏈,細分產業鏈包括高耗能設備、通用電力設備(發動機、電機等)、新能源設備(風電、光伏等設備)、高價值設備(數控機床、燃氣輪機等)、儀器儀表等專用設備等。將工業互聯網納入新基建,會推動各種設備產品在以人工智能與產業互聯網應用技術為基礎的新制造背景下更新換代,重構產業鏈。
政府采購帶來新的市場需求,供應商由一家獨大走向百花齊放
清單管理制度是我國政府采購的基本方式,自中美貿易關系緊張,全球網絡公共安全事件頻發后。我國政府在硬件采購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采購要求,以保證信息安全。2019年是中國宣布信息產品國產化的執行年,我國政府采購清單中剔除了近1/3的國外科技品牌,而增加了上千個本土品牌。國家各部委的國產操作系統替換國外大牌操作系統超過了15%,政府采購占辦公設備的采購比例在發達城市達到20%,欠發達地區甚至達到70%。國產化替代是大勢所趨,新基建背景下,新一輪信息裝備制造業的國貨化正在悄然來臨。政府采購最直觀的影響就是需求方穩定,為信息化軟硬件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市場和信心,商家競標的采購方式使供應商由一家獨大走向百花齊放。
云端、網端、終端“三端”發力,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聯動化發展
相關調研表明,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數字化程度不夠、自動化程度低、智能化弱的企業,依賴人工的制造業企業開工率只達到50%,而受疫情影響小甚至把握機會獲得正向增長的多為高度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制造業企業。一方面是疫情壓力測試,一方面是新基建工程的展開,傳統制造業通過人工智能和產業互聯網加速技術改造轉型升級,走信息化、智能化、聯動化發展方向勢必成為一種趨勢。
制造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是抓住新基建的時代契機,加快數字化升級,推動技術革新,優化工業流程,加速對落后產能的淘汰,加速擴張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模式;在5G、工業互聯等“頭雁效應”作用下,建設全國一體化的產業大數據平臺,加強信息數據共享,擴大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建立制造業戰略物資調度平臺,強化國家公共安全事件應急能力;建設工業互聯網監測分析平臺,開展產業鏈安全性評估,及時預警產業發展風險,組織工業企業柔性轉產和產能共享,助于維持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避免疫情沖擊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快速外遷和替代。
參考文獻:
《中國工業報》新基建背景下制造業數字轉型新圖景李穎
《智慧中國》新基建對制造業意味著什么周永亮
《人民論壇》抗議時期財稅政策如何助力經濟發展關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