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新基建對于工業互聯網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認真梳理這一輪新基建的投資邏輯,可以更好的把握工業互聯網的戰略性發展之路。
本周,廣東舉辦的首批數字新基建重大項目“云簽約”與“云揭牌”活動,開啟了新基建起跑的“第一棒”。在儀式中,73個項目集中簽約、揭牌,總投資約1800億元。
工業互聯網一直是新基建的典型代表領域,配套了諸多政策支撐其發展。比如此前廣州發布的“新基建10條”政策中,就有對推進工業互聯網項目的支持:
“經備案的數字技改項目…獎勵最高3000萬元。對國家工信部門認定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給予2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新基建對于工業互聯網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認真梳理這一輪新基建的投資邏輯,可以更好的把握工業互聯網的戰略性發展之路。
因此這篇文章,我們從一幅圖展開。
這是新基建中,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資分布示意圖。
我們按照工業互聯網項目在總體新基建項目中的占比,綜合考慮已經公布的工業互聯網項目投資金額,繪制了全國性的布局圖。
除了尚未公布新基建計劃的西藏、湖北、黑龍江等省份,工業互聯網是均各地的發展重點。
通過追蹤已公布具體信息的466個工業互聯網新基建項目及內涵,并借助招投標等多重信息,分析和驗證其投資額,上海、廣東、重慶位列前三,分別投入2235億、2419億和1375億元用于工業互聯網建設。
統攬全局,不難發現各地在布局新基建的規劃時,具有很強的計劃性和地方特色。
與以往的基建投資不同,很多我們過去較少關注的區域重點發力工業互聯網,而且這次的新基建讓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搭載在具有周密計劃、覆蓋全國重點區域、超大規模的集體決策智慧之上。
接下來,我將把在分析過程中,發現的工業互聯網發展脈絡呈現給你。
01從綜合通用到精細集群
2020年,是工業互聯網發展步入深水區的一年,也是工業互聯網價值體現與驗證的重要一年。
曾經,工業互聯網企業沿著通用型、垂直型、區域型…等路徑各自發展。新基建的助力有可能讓各條路徑發生迭代,來到運營型,也就是圍繞“新型產業集群”展開工業互聯網生態運營,這一新階段。
在文章《工業互聯網的“大水”里,能否誕生BAT這樣的“大魚”》中,我曾對工業互聯網的各條發展路徑進行過解讀。
第一種:提供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能力。
這類企業能夠提供多種通用性能力對外廣泛賦能,并且能提供跨區域、跨行業的應用和服務。
第二種:提供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能力。
這類企業往往同時具有綜合性服務的能力,還能根據不同區域的特色需求,比如港口外向型城市、經濟開發區和高新區、制造業密集區等,實現差異化和定制化。
第三種:提供垂直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能力。
這類企業往往深耕某一個行業,具有深厚的工藝知識和行業積累,圍繞自己的核心優勢向整個產業鏈作延伸。
隨著新基建的推進,以上三種路徑有可能進入殊途同歸的第四條賽道,一條更加下沉、顆粒度更細、聚焦精準的發展路徑:圍繞新型產業集群,運營工業互聯網生態。
新基建項目的實施,讓區域和產業之間互相交織的網格點更加清晰和精準。
這些網格立足于產業集群,也就是那些產業優勢效應明顯的地域。這些地方既有自發性的市場內生需求,又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
原本位于這些網格點的傳統企業聚集區,有可能通過工業互聯網推進數字化轉型,改造為新型產業集群。
02從被動邏輯到主動推進
工業互聯網的推進,受到的限制性條件較多,有時不得不采用被動邏輯,等待工業企業的相關制度規范、管理體系、認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完成對于工業互聯網理念的消化過程。
很多時候,工業互聯網項目的推進過程,是工業企業管理者觀念革新的過程。環境的變化和管理的進步是工業互聯網落地的根本動因,新基建加速了這一轉變的發生。
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來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經濟與貿易大環境的顯著變化、用戶需求的逐步深化、人工成本的不斷增長,以及粗放式管理不可持續,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達成的共識是:數字化轉型的成敗決定命運。這些企業實現了從被動邏輯,到主動推進的認知轉變。
在這個特殊時期,新基建是各種企業面對產業鏈壓力的一種“解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信號”。
信號中隱含的關鍵信息包括:工業互聯網不是淺嘗輒止,而是基礎性的設施。工業互聯網不是簡單的調參數,而是根本性的變結構。
從新基建整體性的區域分布來看,預計西南地區是發力重點。
新基建的投資規模,占2020年重點基建項目的23%。西南地區是此次政策逆周期調控發力的重點,無論是項目數量、總投資規模、2020年計劃投資金額等方面,西南地區均大幅高于其他地區,而經濟相對較發達的華東、華南等地區,總體投資規模相對較小。
從新基建的層次劃分來看,工業互聯網處于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位置。
4月底,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包含3個方面內容,分別是: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預計2020至2025年,工業互聯網的歷年新增投資規模合計在6000億-7000億之間。
03工業互聯網推進新型集群與產業重構
從具體省份來看,首先,過去我們較少關注的中原地區,涵蓋河南、陜西兩省,在工業互聯網的布局中十分亮眼。
河南公布的新基建項目共有980項,其中85項與工業互聯網相關,占比9%。工業互聯網項目占比僅次于上海,位列第二。
我們都知道,河南位于中華文明的腹地,是銜接中國南北和東西的樞紐地帶,河南的布局關系到東部和西部的均衡發展。
2020年河南省計劃實現10個標桿性工業互聯網項目上線。2019年底,河南公布了1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對象,包括:制造產業鏈質量協同檢測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傳感器工業互聯網平臺、能源化工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車輛能源管理工業互聯網平臺、全斷面隧道掘進裝備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等。
河南發展過程中,兩則領導調任值得關注。一是河南負責經濟的省委副書記、省政府黨組書記,換成了在上海有三十余年經驗的原上海市委副書記。另一是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由原浙江省杭州市市長接任。上海和杭州都是創新發展的高地,重要管理者調任河南,可見其在整體版圖中的重要性。
與河南接壤的陜西,新基建的投資額也位列前茅,亮點項目包括:西安鉑力特金屬增材制造智能工廠、西安博世力士樂線性導軌和柔性傳送系統生產線、鈦及鈦合金高端智能裝備生產線、丹鳳鶴秦功能性紡織產品智能生產車間、咸陽年產2.5萬噸新能源重卡智能化生產線、高合金連續管及螺旋焊管智能化改造項目等。
其次,重慶、四川在工業互聯網的布局相當可圈可點。
重慶已公布的1375億元工業互聯網項目投資額,位列全國前三。
5月初,為了加速布局工業互聯網,重慶啟動4個“十”工程,包括:引導重點行業企業,創建10個創新示范智能工廠;培育1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10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打造10個5G+工業互聯網先導應用場景。
已在重慶建設的飛象工業互聯網平臺,計劃3年內至少服務于300家企業。最近重慶市人民政府及兩江新區管委會還與浪潮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工業互聯網產業基金,培育兩江新區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
根據重慶市經信委已發布的208個國家級和市級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近1/3項目集聚于兩江新區,在各區項目數量上排名第一位的該區域還集聚了重慶75%的汽車產業、50%的電子信息產業,應用場景非常豐富。
緊挨重慶,素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雖未公布具體投資額,但工業互聯網項目具有明顯特色,經濟體量也足夠大。具體項目比如德蘭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特種合金精密鍛件智能制造技術產業化基地、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西充智能制造項目、成都雙流區屏芯智能制造項目、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智慧顯示終端項目、綿陽京東方第6代AMOLED生產線等。
頗具特色的成都郫都區把以郫縣豆瓣為核心的食品飲料集群,作為全區的支柱產業。深圳步科與阿里云一起,對其中10余家企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比如楊國福、品品、滿江紅等企業,與步科合作,開啟了數字化改造的進程。
據報道,四川省即將出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企業上云政策,全年完成超過5萬家企業上云目標,累計實現10萬企業上云。
最后,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點區域,比如河北、江浙、廣東等地,工業互聯網進一步下沉到產業集群的態勢愈發明顯。
以打響第一槍的廣東為例,像陽江的五金、廉江的小家電、中山的燈具和鎖具等等,都已經形成了大量中小企業匯聚的產業集群。
曾有工業互聯網企業在陽江調研了70多家五金刀剪企業,每家企業都存在著大量的手工流程,它的產值占了全球60%以上。
對于這些中小企業而言,單靠自己做數字化轉型,一次性投入成本會很高,所以輕量級的工業互聯網應用非常適合這些企業,快速實現數字化轉型。
----寫在最后----
還需明確的是,在這次新基建中,政府的定位是發揮引導作用,以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很多地區進行直接的財政補貼,以促進相關領域龍頭企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從工業互聯網對整個產業效率提升的角度來看,如工業互聯網能提高1%的效率,即意味著每年超過3000億工業增加值的提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 年中國工業增加值為30.52萬億,按照6.5%的增速預測,2019 年32.50萬億,2020年按5.5%計算34.29萬億,1%等于3429億元。
文末,我們一起參照工信部的規劃,或許可以更好的把握工業互聯網的推進步伐:
到2025年,實現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基本建成,標識解析體系不斷健全并規模推廣,形成若干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等;
到2035年,我國工業互聯網重點領域實現國際領先;
到本世紀中葉,工業互聯網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當然,必須感謝物聯網智庫的小伙伴曼曼,在繪制“異形”氣泡圖時對我的雙份支持。
本文要點:
1.新基建讓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搭載在具有周密計劃、覆蓋全國重點區域、超大規模的集體決策智慧之上。
2.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達成共識:數字化轉型的成敗決定命運。這些企業實現了從被動邏輯,到主動推進的認知轉變。
3.從區域分布來看,過去我們較少關注的中原地區,涵蓋河南、陜西兩省,在工業互聯網的布局中十分亮眼。其次,重慶、四川在工業互聯網的布局相當可圈可點。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點區域,比如河北、江浙、廣東等地,工業互聯網進一步下沉到產業集群的態勢愈發明顯。
參考資料:
1.新口徑下“新基建”帶動的投資規模測算 ——“新基建”系列報告,招商策略研究
2.中國超大規模基建,或徹底改變地緣政治格局,財經要參
3.廣州打響數字新基建第一槍!1800億投資敲定,智東西
4.各地方政府官網、發改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