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稱,經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伍浩介紹,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3個方面的內容。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隨著復工復產提速擴面,“新基建”一詞逐漸為人熟知。
為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提供載體
對于“新基建”,中國人并不陌生。在抗擊疫情第一線,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阿里云達摩院合作,利用AI算法將疑似病例基因分析時間縮短到半小時,還可以避免核酸檢測漏檢的情況發生。
在疫情防控期間,“健康碼”等數字化工具橫空出世,極大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人們隔離在家,餓了可以打開外賣APP;不能出門逛街,可以網上購物;生鮮電商需求旺盛,叮咚買菜春節假期七天完成400萬單;學生停課了,網絡直播保證停課不停學;釘釘開啟“云辦公”新模式,在家開會、辦公、定流程一樣不少;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平安好醫生”7×24小時接診,從疫情發生以來至今,新注冊用戶量快速增長。由阿里云支持的智能社區防疫系統在全國122個城市上線服務,幫助社區提升了智能化管理水平。
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眼國家長遠發展,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以來,新基建更是成為不少中央會議中的高頻詞。
國際數據調研機構IDC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數據流量將從2018年的33ZB(澤字節,1ZB相當于10245MB)增長至2025年的175ZB。專家指出,新基建所孕育的“數字土壤”將為金融、工業、政務、醫療、交通等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幫助,解決大量行業存在的數字化轉型難題。
服務機器人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服務機器人在醫療、配送、巡檢等方面大顯身手,兒童陪伴機器人、掃地機器人、拖地機器人等家用服務機器人亦加速落地。隨著包括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在內的“新基建”按下快進鍵,雙重因素疊加,服務機器人市場正迎來新的發展新機遇。
記者梳理發現,當前投入抗“疫”一線的服務機器人大多由原用于公共場所的服務機器人改造而來。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的服務機器人參與抗“疫”前,已在中國二十多個省份的公共場所投用。電子科大馳援武漢方艙醫院的“小護士”機器人也源于該校承接的科研課題——警用看守監視智能機器人。
電子科大機器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程洪介紹,受“中國人力成本偏低”等傳統觀念影響,制造業與AI結合后的顯性終端產品服務型機器人一度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此次疫情催生的“無接觸服務”讓服務機器人市場發育度迅速提升。當前5G商用正加速推進,電子科大也已開始進行6G技術的研究,這將進一步促進服務機器人“上云”。
“疫情是對機器人開發平臺和AI基礎能力的一次考驗,極大地鍛煉了我們產品的研發、并發能力。”智能疫情機器人項目負責人、阿里巴巴達摩院資深總監趙昆介紹,阿里巴巴達摩院在疫情發生后只花了五天時間就快速開發出智能疫情機器人,截至3月17日已累計完成1600多萬通外呼電話和200多萬人次的在線咨詢。
疫情期間多所小區封閉式管理,家政業復工相對較慢,不少之前沒有過多關注掃地機器人、擦地機器人這一品類的消費者開始購買相關產品。
“整個機器人行業都在此次疫情中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加快了市場對機器人行業,包括家用機器人行業潛力的認識。”在iRobot市場及銷售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張莉看來,當前正處于機器人“黃金時代”的初級階段。在實現智能家居愿景方面,家用服務機器人最大的挑戰是對物理空間的理解能力,iRobot正加速投入機器人對于空間理解的相關研發。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8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融資事件中,被投企業多數為服務機器人企業,占比達83.5%;中國服務機器人發展增速高于全球增速,但部分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
“疫情下民眾對于家用服務型機器人的消費認知會有所深入,消費意愿會加強,但要真正維系消費熱情、建立使用習慣,還是取決于產品的應用價值。”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王祎表示,在中國加快“新基建”進度背景下,服務機器人行業無疑有了外部的政策推動,但急需解決的還是技術以及產品層面的根本問題。隨著基礎設施以及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相信服務型機器人產業會有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