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一則幾家德國知名工控自動化廠商對中國市場交貨周期延長的消息,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
之所以出現這一情形,主要是由于德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快速升級,導致德國大量企業員工必須待在家中,這一情況正對當地制造業供應鏈和生產帶來很大程度的影響,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16日發表聲明說,預計今年德國經濟增長將顯著承壓。
實際上,名單上很多德國企業目前在中國本土都設有生產工廠,例如菲尼克斯、西門子、皮爾磁PILZ等等,這些品牌的產品線本土化生產率已經比較高,預計對國內供應鏈的沖擊并不大;但對于部分需要從歐洲工廠進口的產品線而言,則會造成嚴重影響。據了解,目前一些德國公司正通過增加中歐航線的多個倉位來確保貨期交付,同時在國內部分也制定了特殊方案,暫停了此前的常規流程,整合生產、物流、銷售及IT等多部門資源,盡可能地將影響降到最低。
而就在16號,倍福總部稱,有兩名員工確診患上新冠肺炎——一名以色列員工和一名德國威爾總部員工,目前這兩名員工都已經在隔離治療;為了確保在德員工的安全,倍福德國總部已經采取多項預防措施,倍福現階段在各個國家的業務運營狀況正常,并未受到疫情影響。
倍福于2月底、3月中旬先后兩次通過其官方網站對外發布聲明:目前公司運營狀況正常,未受到疫情的影響。倍福的生產基地在德國,面對疫情,公司第一時間調整運營流程,確保生產、倉儲和交付等各個環節的正常運行。在生產周期、物流運輸方面加快速度,縮短供貨周期,以彌補國內物流時間延長所造成的影響。倍福中國擁有倍福全球三大倉庫之一,公司特別決定在中國大幅增加產品庫存,穩定供應,消除客戶和銷售團隊的擔憂。目前,倍福中國的上海物流倉儲中心的最大日進貨量超過以往的三倍,它的充足庫存完全可以保障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為我們的中國客戶持續供貨。
誰也沒有料到,當中國疫情漸漸平息之際,海外各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疫情挑戰,不但考驗著各國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同時也對全球一體化環境下的制造業供應鏈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除了歐洲之外,亞洲其他地區同樣不容樂觀。15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宣布實行“區域隔離”政策,“封城”一個月,全球前兩大MLCC廠——村田制作所、三星電機都在當地擁有相當多的產能,業界認為,在人員流動、交通運輸受限的狀況下,一旦庫存清空,將出現供應鏈緊張、價格攀升的現象。
在韓國,3月初,韓國LG旗下的電子零件制造商LGInnotek表示,該公司位于慶尚北道龜尾市的相機模組廠一名員工確診患上新冠肺炎,工廠需要關閉一天,該公司是蘋果手機的供應商之一;而在較早前,LGDisplay也由于同樣的原因,被迫關閉了三天。另一家韓國存儲大廠也遇到了一樣的情況,3月13日,SK海力士位于仁川工廠的一名員工被確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所幸的是,這名員工嚴格遵守了自我隔離規定,工廠的運營并沒有受到影響。
情況似乎朝著越來越糟糕的方向發展。北京時間17日晚,意大利品牌車廠法拉利、蘭博基尼、菲亞特傳來因為疫情和零部件短缺,工廠停產至三月底的消息;標致雪鐵龍宣布關閉歐洲所有工廠;大眾旗下品牌西雅特、福特等車廠在西班牙的工廠也宣布暫時停產。截止18日凌晨,全球范圍內多個國家和城市宣布上升至停航、“封國”、“封城”的嚴厲隔離措施,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工業國,如:德國、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瑞士等。
2020年世界經濟形勢異常嚴峻,包括中國在內,全球都面對一個共同的“敵人”——新型冠狀病毒,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當前,無論是對于工業自動化行業,還是消費電子行業來說,在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格局中,企業已經很難獨善其身,這也引發人們對于原本利用橫跨全球的供應鏈尋找廉價勞動力、降低制造成本的工業生產模式的質疑和思考。是要把“雞蛋放在更多的籃子里”,把制造工廠分散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以增強安全感;還是要把制造工廠搬回本土,以獲得更大的主動權,其實兩者都面臨相當多的挑戰,而其中忽視的卻恰恰是最重要的一點,即制造業供應鏈的韌性和承受力究竟有沒有增強。英國《泰晤士報》網站3月5日發表題為《新冠病毒能夠引發一場新工業革命》的文章指出,當供應鏈崩潰、家家戶戶被隔離時,第四次工業革命看上去更具吸引力了。也許,當終有一天人們戰勝新型冠狀病毒、生活恢復平靜之際,會有更多理性的思考,以及真正切實可行的計劃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