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報道,在當地時間的周二(14日),有兩名消息人士稱,美國政府即將發布一條新規則,該規則將進一步擴大美國政府的權力,并將阻止外國企業向中國華為運送非美國制造的產品。
眾所周知,去年5月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中國華為公司列入貿易黑名單。通過這項出口貿易制裁,按照美國的政策可以限制向華為銷售美國制造的商品,包括美國制造產品及一部分含有美國技術的外國制品;不過,現行規定下,關鍵外國供應鏈仍不在美國政府的管制范圍。
報道稱,商務部起草了一項規則,將對華為的出口門檻降低至10%(如果產品中美國制造的組件占總價值的10%將不得出口),并將范圍擴大到包括非技術產品,如消費電子產品,包括非敏感芯片。這與去年11月外媒傳出的“美國商務部正在考慮擴大‘最低限度’規則(DeminimisRule)的適用范圍”消息不謀而合。
按照現行的法規,如果一個產品或技術包含美國制造/技術達到25%以上,美國可以要求獲得許可或直接阻止從其他國家運往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不過,由于一些對華態度強硬的鷹派人士強烈要求美國政府進一步擴大制裁范圍,直接加速了相關規則草案的落地。
據知情人士透露,上周美國一些政府部門舉行了一次機構間會議后,美國商務部已經將上述規則草案發送給了隸屬于美國總統的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fficeofManagementandBudget,OMB)。知情人士補充稱,如果其他政府機構批準該措施,該規則很可能會在幾周內發布,即所謂的最終規則,而在新規則生效之前將不會有機會征詢公眾意見。
美國商務部還起草了一項新法規,以擴大所謂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DirectProductRule),根據該規則美國將對基于美國技術或美國軟件制造的外國商品進行監管。知情人士透露,這項新法規將針對那些以美國技術為基礎、在海外生產、運往華為的低技術產品。
“受傷”的還是美國企業
倘若上述美國新規得到批準并實施,將重創一大批美國企業,尤其是下述的華為美國供應商。
據2019年年初《國際電子商情》列出的華為92家核心供應商中,有33家位于美國的公司,占據了總數的1/3??梢娙A為已成為美國半導體市場的“超級買家”。
另據高盛(GoldmanSachs)列出的“對華為營收依賴度最高的前20家美國供應商”中得出,從最核心的半導體、射頻器件IC,到連接器、存儲器、軟件、光電器件、再到測試和代工,都有美國供應商的身影。
一則數據顯示,華為2018財年的700億美元的采購預算中,有超過110億美元用于向美國供應商采購。盡管2019年終端市場持續放緩,但在5G和AI的消費加持下,相信華為今年預計在美國的采購資金將在150-200億美元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