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美國國家制造業如何重回巔峰

時間:2020-01-16

來源:控制工程網

導語:?當前,美國國內正大肆鼓吹不利于我國科技創新進一步發展的論調,采取各種明暗手段阻撓、遏制我國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核能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并試圖從嚴控科技人員交流、限制科技企業合作等方面推動中美科技的全面脫鉤。我國正面臨著嚴峻的“第二大國陷阱”挑戰。

當前,美國國內正大肆鼓吹不利于我國科技創新進一步發展的論調,采取各種明暗手段阻撓、遏制我國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核能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并試圖從嚴控科技人員交流、限制科技企業合作等方面推動中美科技的全面脫鉤。我國正面臨著嚴峻的“第二大國陷阱”挑戰。

2019年6月,美國的一家非盈利機構MForesight公開發布了《重塑美國先進制造業的領導地位》報告(以下簡稱該報告),基于美國制造業社群內專家訪談的結果,著重指出了美國制造業當前存在的根本性的弱點,以及由這些弱點所帶來的可能影響美國長期繁榮和安全的風險點。報告內容由四個章節構成,從美國制造業的現狀開始,論述美國創新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缺漏,分析幾個關鍵產業領域的新興技術現狀,進而提出重塑美國創新生態系統的國家制造業倡議。通過該報告,可以管窺美國制造業領域一些活躍專家學者的心態和主張,了解美國政府可能會在制造業領域采取的針對性舉措,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重塑美國制造業地位的邏輯框架

該報告提出對策主張的基本過程:通過理論分析豎立問題靶標、針對所立靶標提出政策建議、選擇具體領域推動建議落地。

該報告試圖通過對比美國制造業和競爭國制造業在創新鏈和產業鏈上各環節的競爭優勢,揭示美國制造業外流的原因,建構起后續對策建議和觀點主張的理論基礎。理論分析先行,也是面對國際產業競爭的相對不利局面時,美國國內的一貫做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與日本等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競爭中處于下風時,美國國內的反應就是從產業界開始到經濟學界形成新思想、新認識,再反饋到產業界和學界形成集聚效應,向政府請愿,最終通過政界采取針對性舉措,逐漸扭轉了不利局面。其中,保羅·克魯格曼、勞拉·泰森、約翰·齊斯曼等美國經濟學家在80年代先后出版著作,在美國興起“戰略貿易理論”,對高技術產業發展中政府角色的爭論產生了重要影響,為特定技術領域爭取更多政府舉措支持提供了支撐。外國的技術力量不僅會對美國的產業競爭格局構成威脅,也會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形成危害,這一觀念也形成于上世紀80年代的中期。

該報告建構起的理論是美國創新生態系統存在缺漏,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美國制造業的外流。報告將創新鏈演變成創新環,由基礎研究、轉化研發、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四個需要資金支持的階段銜接起發現發明、概念原型驗證、試生產和制造等創新的各個環節。在每個關鍵階段,分別指出美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如:

(1)基礎研究,尤其是科學和工程研究,過于依賴亞洲研究生,尤其是中國的研究生;

(2)美國大學與外國機構的合作被過度鼓勵,使得外國參與者可以獲取研究成果并將其應用到該國生產中;

(3)實驗室的概念原型驗證缺失資金,讓外國公司有機可乘,獲得前景良好的技術的優先許可權;

(4)規模化生產需投入巨大資金,并且需要全面的供應鏈基礎,美國目前并不具備。

匯總這四方面因素,報告指出美國制造業從“墻內開花墻外香”到“墻外開花墻外香”的癥結,在于美國政府的資金支持絕大部分都局限在提升技術成熟度,而非提升制造成熟度。

基于理論分析的結果,該報告提出扭轉美國制造業競爭劣勢的舉措是提供更具針對性、更大規模的政府資金支持。比如,為美國工科研究生提供助學金和獎學金;為轉化研發提供資金;向美國初創企業的商業化規模生產投資;向應用新技術的美國新產品制造商提供政府采購合同等。在與德國、日本、韓國這三個競爭國的政府資金支持力度比較后,報告提出,美國政府要重點在制造業研發和中小企業制造商這兩個方面大幅度增加資金支持力度。

該報告基于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對關鍵產業領域的電動汽車電池、自動駕駛車輛的傳感和控制、柔性電子和半導體封裝四個案例進行剖析。在分析中,既指出了美國的代表性初創企業,又再一次重申了面臨競爭國從資金投入到專利布局到生產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壓力,為報告的理論分析提供補充佐證,為報告的對策建議提供施策對象。

美國報告的訴求分析

該報告并不是一份孤立的報告,實際上是發布方MForesight于2018年6月發布的《制造業繁榮——為了國家富裕和安全的一項有膽識的戰略》報告的擴充版。2019年報告的分析邏輯和主要主張沿襲了2018年報告中的內容。發布方指出,研究并發布擴充版報告是因為2018年報告在美國產生巨大反響和討論,促進了制造業回流美國的進程。

MForesight是一家依靠專家的非盈利機構,為政策制定者、商業領袖和研究者提供關于制造業趨勢和機會的快速響應報告和關鍵情報。值得注意的是,該機構的主要資助方是直屬于美國商務部的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MForesight自2015年10月成立以來,積極活躍在美國制造業的方方面面,參與了美國聯邦政府的“美國制造”(ManufacturingUSA,原為美國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NNMI)計劃和“制造業擴展伙伴”計劃。因此,圍繞制造業提出機遇和挑戰是該機構報告的核心內容。為發展美國制造業持續造勢,是該機構設立和存續的價值與使命所在。

與上介紹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和日本等圍繞集成電路展開的激烈競爭路徑有所不同的是,本次美國政界對于打壓中國形成了高度共識,而缺乏產業界和經濟學界的廣泛響應。MForesight可以視為試圖扮演當時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的角色,提出理論基礎,為政界出臺限制舉措贏得產業界和學界的支持,提供名義上的“獨立”和“來自專家”的有力觀點。美國商務部部長威爾伯·羅斯在2019年7月9日的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出口管控與安全年度會議上,圍繞出口管制做了講話,其中,提到私營部門必須擔負起責任,保護具有國家安全影響的技術,并指出無論國外市場多么有利可圖,美國企業為進入市場而交易商業秘密、敏感的知識產權和源代碼都是錯誤的。

同時強調,要嚴防美國先進技術的知識產權流轉和外資戰略性投資。該報告從理論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呼應了羅斯的主張,不過舉措角度是要求政府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然而,與美國商務部矛頭直指中國、俄羅斯等國所不同的是,該報告并沒有確鑿的數據分析支撐起“中國威脅論”,而是通過模糊處理的方式誘導讀者聯想。例如,搜羅到的中國相關的研發機構、企業和相關轉述通常會在報告中予以突出;沒有具體的中國相關的例證,則通過日本、韓國的數據分析以亞洲指代;亞洲也無數據,則通過德國等的數據以競爭國或外國指代。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容易讓讀者產生美國制造業的“墻外開花墻外香”的最大獲益國是中國的印象。

該報告的分析框架自身存在缺陷。通篇報告只論述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情況,而忽略了價值鏈的分析,即對相關關鍵領域產業鏈各國獲取的價值分布有意或無意的忽略。通過價值鏈的分析,可以更全面、更客觀的看清在當前產業的全球分工和競爭格局下,究竟是哪國攫取了更多的利益。此外,該報告為了突出強調美國制造業的嚴峻程度,有意選擇性地或扭曲性地論述事實。例如,報告單方面敘述了外國資金和公司參與美國研發產業化的情況,而不提美國資金和公司參與外國研發產業化,并獲取巨大利益的事實。

對我們的啟示

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對技術的出口管控正向前沿和基礎技術延伸。2018年11月19日,該局公布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出口管制框架方案公眾征詢意見稿中列出了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等14個技術領域。該報告所剖析的電動汽車電池、自動駕駛車輛的傳感和控制、柔性電子和半導體封裝尚不在14個技術領域的細目中。由此可見,美國具備前端研發優勢和基礎的高新技術領域是數量可觀的。對美國出口管制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和延伸,我國科技界和產業界等需有預判和準備。

該報告展露出的對于美國制造業當前的憂慮和未來的希望,是基于美國在技術研發上的巨大投入,以及在基礎研究和創新策源上的雄厚力量。雖然報告提出了會破壞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和創新生態的主張,但也顯示了美國卡住科技創新源頭供給的能力和圖謀。這就提示我國在新一輪的科技創新發展中,必須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務必加強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建設。同時,在各國共識的關鍵新興領域,在無法全面對抗美國科技創新體系的現實情況下,必須尋找新興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布局可以發力取得獨占優勢的關鍵環節,形成非對稱的制衡,以保障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最后,該報告和美國其他智庫的報告在智能制造上持相同觀點,如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于2016年11月30日發布的《智能制造決策者指南》報告,指出了智能制造的發展將使得勞動力因素在生產成本中的占比大幅下降,使處于成本邊界上的制造業更容易扎根到勞動力成本較高的地區。智能制造減少了有效的最小生產規模,使得生產地點貼近客戶群變得經濟可行,而定制化生產客戶群的消費能力意味著需要在高收入國家進行生產制造。面對這一趨勢,我國需要堅定不移的落實好《中國制造2025》,加大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投入,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鼓勵中小企業轉型智能制造,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智能制造技術人才團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