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企業動態 > 資訊詳情

波士頓動力的商業化困局

時間:2019-12-30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高冬梅

導語: 毫無疑問,未來機器人進入真實世界的比例只會增加,只是波士頓動力能否等到機器人比互聯網還強大的那一天的到來,將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直秉持以研究理念為先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在美國軍方機構的庇佑下逍遙自在了二十多年。最近幾年,在被谷歌收購又轉手賣給軟銀的波折里,其遭遇了自己的商業化困局。

一款名為Spot的四足機器人,在人類遙控下正在建筑工地里穿行,巡航追蹤工程進度,并拍下現場照片。視頻里的機器人不僅是一款行走的全景照相機,它還能爬樓梯、跳遠、翻跟頭,被“踢倒”之后能夠快速站起來。

近些年,每年我們都會被一段機器人視頻刷屏,視頻里的機器人不僅會搬東西、空翻,還能對人類的“迫害”做出反擊,今年刷屏的機器人正是Spot。它不僅被德國初創公司Holobuilder租用在工地幫助工程師跟蹤工程進度,還能幫助警察破案。

美國馬薩諸塞州警方從波士頓動力公司租用了Spot作為“移動的遠程觀察設備”。另有一段錄像顯示,在馬薩諸塞州警察訓練課上,現場的Spot正在開門。警方發言人表示,錄像顯示的是在恐怖事件和劫持人質的情況發生時,如何用機器人代替警察保護民眾。

這些讓人震驚的機器人來自于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Dynamics),該公司因研發四足機器人而聞名,是機器人領域最知名的公司之一。今年9月,波士頓動力開始將Spot機器人商業化,向企業和政府機構提供租賃服務,并且預計將在2020年制造1000只機器狗。

機器人安卓

長期以來,關于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如何落地應用一直備受矚目。在喊了好幾年商業化后,2018年5月,波士頓動力創始人兼CEO雷波特終于宣布,SpotMini機器人正在進行預生產,并于2019年實現商業應用。SpotMini由此成為該公司27年歷史上的第一個商業機器人。

雷波特強調,他們想要打造的并非服務于某一類客戶的機器人,而是機器人中的安卓,“我們專門把它設計成一個平臺,這樣它就可以為不同的用戶定制功能。不久之后,我們將開發許多不同的附件,可以用來定制機器人”。

所謂的“機器人安卓”就是從軟件層面建立共通基礎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機器人的功能是放射狀的,在相似的基礎架構之上可以發展出適用于不同場景的豐富功能,這和安卓生態在一套底層軟件上開發手機、平板、手環等不同產品需要的適用功能類似。

此前業界也有開發“機器人安卓”也就是機器人操作系統的公司,旨在提高代碼的復用率,提升開發人員的開發效率,并且將視覺交互、語音交互、運動控制等功能集成起來,將相關硬件模塊虛擬化。但整個事情的問題在于:視覺、語音這些已經比較成熟的能力,只需將攝像頭、麥克風陣列等模塊化較強的硬件進行虛擬化即可;而涉及到行走、攀爬、抓握等稍顯復雜的行動能力時,市場上就很難找到統一的開放解決方案,也就很難將其整合在某一操作系統之中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市場上見到很多機器人都在突出對話、情緒識別一類的軟件能力,但真正行動起來卻是“笨手笨腳”。我們對機器人的很多期待主要來自其行動能力,而非“大腦”,無論是工業領域最簡單的分揀功能,還是我們期望的養老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等,依賴的都是行動能力。

但行動能力的研發是最難的。即便是波士頓動力這種成立以來一直在燒錢的公司,解決的問題也僅僅只是機器人行動能力中的一環。而單一的行動能力很難創造更廣泛的價值:能夠到處奔跑的四足機器人僅呈現出一只“寵物狗”的潛質,分揀機械手臂也只能在生產線上流水作業……

但如果能把很多行動能力組合在一起,結果就會大不同。例如機械手臂雖然能夠完成很多單一工作,但本身不具備行動能力,如果將其與四足機器人結合,能力范圍就能得以擴展,一臺機器人可以在空間內四處行走,拾取物品、分揀、運送甚至組裝,這樣即使使用者沒有標準化的生產線,也能利用機器人提升效率;再比如將四足機器人與語音、視覺等模塊結合,它便可以替代人力每晚行走在各個學生寢室查看情況。

波士頓動力對機器人行動能力的打造如同打造出了機器人的“物流系統”。在擁有這一系統之前,各種機器人的各種能力就如同各地特產一樣,只能小范圍“售賣”。但當四足機器人將各種能力運輸到更多場景時,這些“特產”自然就可以發揮更大價值,這也是其成為“機器人安卓”的優勢所在。不論是分揀、組裝這樣的工業能力,還是語音交互這樣面向大眾應用的C端能力,都要依賴“物流系統”。

Spot就是這樣一個機器人平臺,通過更換不同配件來完成不同的任務。如果將機器人和手機進行對比,兩者之間的根源性差異在于使用者。手機的使用者只有一個固定對象,就是人,我們對于手機的使用要求非常一致,通訊、拍照、互聯網……因此手機產品的形態也是相對固定的,一款手機產品所面向的市場是其價位所對應的消費水平的幾千萬人。

但機器人就大不一樣了,機器人的使用者其實是許許多多不同的場景,物流運輸、救災、建筑、服務……甚至不同的企業用戶的需求也會因為各自使用場景而改變,有的使用場地空間狹小,需要機器人有較強的攀爬移動能力;有的行進路線多變,需要激光雷達避障……就算努力滿足了一家企業甚至一個行業的全部需求,他們需要的產品數量可能也只有幾萬臺。

所以像波士頓動力這樣,即使把機器人的某一項能力做到極致,能直接利用他們產品的客戶也不多。但如果能把自己變成機器人產業的一個部件、一個可以與很多能力結合的底座,其所面對的市場將要廣闊得多,除非他們真像傳聞中那樣毫無變現壓力只需要多多傳播唬人的機器人視頻就可以。

那么波士頓動力,或者其他機器人企業,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成為機器人中的安卓呢?

首先是為自己的機器人打造API接口,開放自身能力,讓機器人能與其他設備結合在一起,用戶可以在機器人身上應用其它硬件設備或軟件。目前Spot就打造了高級API和SDK,據稱其開發模式與無人機應用開發相似,使用者可以為Spot構建應用程序。目前已經有用戶在Spot上開發了建筑遠程數據收集、燈光操縱、石油天然氣傳感器監控等等應用。

同時還要為自己的機器人研發出一套可供選擇的配套設備,如同戴森吸塵器將電機和不同吸嘴組合一樣,波士頓動力也開發了一套用于Spot的機械臂、頻譜接收器、相機和激光雷達以應對不同的應用場景。當然最重要的還有開發者。不久前,波士頓動力在WebSummit上現身,希望號召更多開發者去挖掘Spot的應用空間。如今的開發者就像粉絲流量一樣寶貴,AI、硬件、機器人、新通信……一切領域都渴望這一群體加入并且創造奇跡。

但“機器人安卓”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其它領域都可以低成本地將自身的硬件、框架或資源開放給開發者,讓他們自由地去“大力出奇跡”。但在Spot上,波士頓動力一整年的時間才能出貨1000臺,且每臺租金高達幾千美金一個月,這樣高昂的成本顯然很難刺激開發者大量涌入。

或許在未來半年,Spot還會采取企業級開發模式,出售給已經擁有成熟服務模式的技術企業。不過這種開發模式會有一點缺乏想象力,距離波士頓動力計劃中的“機器人安卓”恐怕還有一段距離。說到底,想要成為機器人安卓很難,因為機器人行業本身就很難。

無情最是機器人

波士頓動力代表了運動型機器人這一機器人領域的重要類型,可以做到能夠行走、翻跟頭、跳躍,但此類機器人大多應用領域垂直且價格昂貴,商業化困難。截至今年7月之前,波士頓動力尚未開發出一款可銷售的機器人,因而一直被詬病。

在世界各地的營銷部門還沒有熟練使用“人工智能”這個術語之前,“機器人”這個概念總是會讓人想起某一種具體的機器人。Atlas就是那種特別“像人”的機器人,它是波士頓動力的另一款網紅機器人。過往流出的視頻中,它不僅能謹慎地走過搖搖晃晃的“梅花樁”,還能小心翼翼地通過狹窄的“獨木橋”,將“類人”的特質發揮到了極致。

無論是承載了波士頓動力公司商業化前景的Spot還是“最像人”的Atlas,其背后的推手都是站在科技研發最前端的傳奇人物馬克·雷波特。他于1992年一手創辦了舉世聞名的波士頓動力公司,在電腦還未走近尋常家庭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與機器人相關的控制、機器視覺方面的技術,接著研發了如今名聲大噪的Atlas。

與很多“大人物”有著跌宕起伏、異于常人經歷不同的是,雷波特的生活一直都很平靜。1949年出生的他平穩地走在學霸的道路上,1977年28歲的他取得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頂尖學府麻省理工的博士學位,之后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他又在卡內基·梅隆大學創立了CMULeg實驗室還擔任了副教授,并開始著手研究機器人的相關技術。

伴隨著對機器人一路升溫的熱愛,隨后的六年里雷波特將實驗室又搬回了麻省理工學院,最終于1992年創辦了他的“機器世界”——波士頓動力公司。公司成立伊始,雷波特就設定了“要讓機器人更有移動性、靈活性,在感知和智能上能和人類、動物相提并論,甚至超越他們”的長期目標。

波士頓動力起初是為美國陸軍提供機器人的研究制造型企業,也曾服務過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這樣的大型軍方機構,甚至還獲得過國防部幾千萬美元的投資。從最早爆紅的軍用機器人BigDog開始,波士頓動力每出一款機器人都極其引人注目。升級版力量型仿生機器LS3、會跳躍的獵豹機器人Cheetah等等,每款機器人的推出都會掀起一陣關于“機器人要逆天”的驚呼。

2013年,波士頓動力被正在大力投資AI界的谷歌收購,是其短短半年間收購的八家機器人公司之一,收購后谷歌把機器人公司歸結到了“著眼于未來的研究”的GoogleX項目下。在谷歌的大力支持下,初代Atlas很快就在公眾面前嶄露頭角,接著是Wildcat、Spot等一系列仿生機器人面世,在速度和智能上都拔得頭籌,一次又一次刷新人們對“機器人”的認識。

因為波士頓動力公司當初主要是為美國軍方機構提供服務的,學院派的雷波特秉承以研究為先的理念,企業管理層沒有商業化的思維和迫切需要。但是隨著掌管機器人部門的安卓之父安迪·魯賓離開谷歌,而谷歌也更換了開始追逐績效的CEO,希望改變連年虧損的現狀,要求波士頓動力先研制一個商用機器人量產賣錢,用利潤去維持研發,二者在未來發展方向上發生了沖突。

于是,在僅不到3年后的2016年,谷歌動念出售波士頓動力,并于2017年成功將之轉手給了日本軟銀。軟銀接手后對波士頓動力進行了改造,將研發重點集中在了商業化前景更為明朗的SpotMini上,讓其更廉價、更實用、更美觀,同時向企業端和廣大消費者推出,還提供了3700萬美元支持波士頓動力進行商業研發。很快,波士頓動力就展示了完成度非常高、接近于量產的SpotMini。

有人會覺得,Spot商業量產的機器人一經推出,波士頓動力的商業化之路自此就會大路朝天、一路暢通。實際上卻并不是那么回事兒。

首先,人們目前還會在心理上主觀排斥機器人。SpotMini在工廠里巡檢的視頻直接給出了商業使用場景,具有傳統工業機器人不能取代的價值,但人們卻被它在應對人類干擾時的不屈不撓嚇到了,這時人們會聯想到過往科幻作品里“機器人永遠不會放棄摧毀人類的任務”的場景。而人與“智能機器人”愈發難以分辨引起的“詭異感”和“排斥感”也天然阻礙著人們對機器人的使用。

其次,機器人自身的問題也在妨礙著其商業化。《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2018版)》中提到:ANI(弱AI)是那些不能真正地實現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能機器,這些機器從表面看起來很像智能,但它實際并不是真正地擁有了智能。而AGI(強AI)是那種真正具有思考能力的智能機器,通俗來講,就是這樣的機器都像人類一樣擁有知覺和自我意識。

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在戶外運動時并不是自發地進行活動,而是需要依靠人類通過無線電來對其進行引導;若是在室內,雖然機器人可以自己搬運東西,但也必須有人對其進行啟動、下達命令之后才會順利完成任務”,所以目前世界的AI機器領域還只是處于一個“表面看起來很像智能機器”的時代。

而且,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們普遍都有一些“通病”,即降噪及續航能力很差。Spot是波士頓動力自己認識到這一通病后于2015年在吸取了BigDog等機器的開發經驗后研發出來的一個安靜的四足機器人。但是它也只有最多90分鐘的續航能力,而且充一次電需要四個小時,也就是說,即使Spot可以負重45公斤前行,但使用頻率卻僅是“6小時/次”。

所以,就算波士頓動力公司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們對機器人的看法,但目前的智能機器人卻從未真正地實現AGI,人類在真正的人工智能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盡管幾經波折后,波士頓動力終于邁出了商業化的步伐,但商業化后的波士頓動力將走向何方,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未來”確實未來

機器人公司想要脫穎而出,需要大量的資金、堅定的領導、高技能的員工、資源和基礎設施,優秀的產品和市場戰略以及完美的執行。在機器人行業要讓技術落地、實現商業化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很多有資金有技術,甚至已經有一定產品規模的公司都已經倒閉或者在不斷面臨倒閉風險。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波士頓動力的商業化之路更像是一種妥協,畢竟沒有人會一直為太過遙遠的未來買單。在經過27年的儲備和積累之后,為了生存,波士頓動力必須要在研究和應用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目前來看,做“機器人的安卓”就是波士頓動力找到的平衡點,不過想達到這個平衡點并沒那么容易。本來由于波士頓動力的研發及技術能力相當優秀,雷波特也表明愿意滿足客戶定制化的需求,再通過建立生態系統召集第三方合作伙伴,應該可以吸引一些有特殊需求的企業,作為平臺商看似是一個可行的策略。但這一想法的關鍵問題是:SpotMini是否能夠作為一個具有基礎功能的平臺,就像蘋果iOS或安卓操作系統一樣讓其他機器人科學家做開發?

雖然它看似已經很靈活強大了,但是要成為開發平臺,還有其他要求,諸如它是否能自帶建圖、導航、物體識別、運動規劃等功能,從而讓其他人在開發應用的時候,不必“重新發明輪子”呢?

同時,波士頓動力應該將SpotMini作為一個“產品平臺”還是一個“科研平臺”也是一個問題。很多機器人公司,像WillowGarage到FetchRobotics到AgilityRobotics走過的路是開發一個很棒的機器人平臺,讓其他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做出科研或應用的開發,然后再考慮其商業化的可能性。

雷波特去年提出一個看法:機器人將比互聯網還強大?;ヂ摼W提供了大眾一個知識接觸的管道,但是并沒有給予人們接觸真實世界的機會,但機器人加上互聯網可以讓人類操控、拿取實體物件,也就是又增加了一個認識世界的維度。

毫無疑問,未來機器人進入真實世界的比例只會增加,只是波士頓動力能否等到機器人比互聯網還強大的那一天的到來,將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