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調節力度持續加大,全國制造業PMI指數表現好于預期。11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11月份,全國制造業PMI指數為50.2%,較上月回升0.9個百分點。至此,制造業PMI暫別連續6個月收縮態勢,重返擴張區間。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指出,本月制造業PMI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其中包括供需兩端均有改善、進出口有所好轉、大中小企業景氣回升,轉型升級加快推進。
數據顯示,11月份,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2.6%和51.3%,分別較上月回升1.8和1.7個百分點,均為下半年以來新高,其中新訂單指數重回擴張區間。
趙慶河表示,從行業大類看,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飲料精制茶、醫藥、汽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等制造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雙雙上升,且均位于擴張區間。
“這得益于宏觀經濟逆周期調節政策、減稅降費政策等得到較好落實。”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國內市場需求潛力有所釋放,年底節假日消費預期帶動消費品行業發展。
節假日效力同樣體現在本月進口訂單指數上。11月,新進口訂單指數以49.8%,環比上升2.9個百分點,同時,受圣誕節前夕海外訂單增加影響,外需景氣度好轉,新出口訂單指數以48.8%,環比上升1.8個百分點。
企業方面來看,大、中、小型企業PMI指數分別為50.9%、49.5%和49.4%,分別高于上月1.0、0.5和1.5個百分點,其中大型企業PMI再次回到擴張區間。三類企業生產指數也均高于上月,全部位于臨界點之上。
對此,前述負責人認為,這是由于一批重點行業運行相對穩定且增速回升,對經濟企穩趨升起較好支撐作用,如建筑業需求回升帶動鋼鐵供需擴張;汽車市場趨穩運行;集中供暖帶動了對化石能源的需求,高耗能行業增速回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繼續顯效。其中,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PMI分別為51.7%、51.0%和51.1%,均連續兩個月上升。“今年4月深化增值稅改革實施以來,制造業減稅效果明顯,有力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曾表示。
今年以來,制造業領域減稅降費力度繼續加大。比如,主要適用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由16%下調至13%;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擴大到所有制造業領域;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等。
據此前國家稅務總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制造業新增減稅4738億元,占新增減稅總額的31.36%,45%的制造業納稅人將政策紅利用于研發投入。紅利惠及多家上市公司,比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今年上半年僅增值稅就享受減免1.4億元、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預計全年可享受政策紅利超過1900萬元,聯想(北京)有限公司2019年已累計扣除研發費1.1億元,預計全年可實現留抵退稅1億元、增值稅降率減稅約4000萬元等。
“正面力量來自于逆周期調節發力、工業品存貨周期筑底、PPI企穩回升;約束力在于房地產調控保持定力、貿易摩擦影響持續深化。”招商宏觀研報分析指出,9月以來,貨幣政策更關注逆周期調節的總目標而非結構性通脹,出現了邊際放松;而財政政策受制于資金缺口壓力,擴張力度有所收斂;綜合之下預計年內制造業PMI仍將繼續降低景氣收縮的幅度,但走出收縮區間難度較大。
此外,趙慶河表示,部分企業反映轉型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資金緊張問題仍較突出。據悉,11月份,反映資金緊張的企業比重為38.2%,高于上月1.5個百分點。
11月27日,財政部消息稱,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提前下達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務限額1萬億元,要求各地盡快將專項債券額度按規定落實到具體項目,確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見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政策面扶持是一方面,發動民間企業投資力量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