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個商用城市,半年建成5萬個基站,5G基建工作正在全面加速。
從2018年末頻譜發放,到今年6月發放牌照、如今正式啟動商用,我國5G商用推進速度比預期的早了一年。
面對5G即將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和社會影響,美國總統特朗普也喊出了“5G的競爭已經開始,美國必須贏”的口號,并于今年4月3日宣布美國正式啟動5G商用。
除了中美兩國之外,全球范圍內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在同時推動5G商用建設。到2019年二季度,已有14個國家和地區的25家運營商宣布5G商用,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擴增到118個國家的413家運營商。
國內廠商的行動早過了特朗普的講話。如今,5G終端數量超過10款以上,運營商的5G套餐也已全面開放,用戶切換到5G不用換卡、不用換號。大多數人都已經接受了5G可以改變人們生活的觀點。
5G即將引爆千行百業,已經接近成為共識。
中信建投研報預測,2019年全年,全球預計開通30-40萬座5G基站,其中中國將獨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從運營商大力推動基建工作開展的情況來看,未來一段時間,會有越來越多的新型企業走上發展“快車道”,加速成長,甚至成為巨頭企業。
信息組織方式的突破
提到5G,大部分用戶的第一反應便是網速更快,傳輸速率更高,但其實網速快說的僅僅是5G三大場景當中的“增強型移動帶寬”場景。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定義,5G通訊主要包括增強型移動帶寬(以下簡稱eMBB)、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以及高可靠低時延通訊(uRLLC)三大應用場景。
其中,eMBB是基于原有4G通訊做出的升級改造,無論技術標準還是產業生態都更加成熟,因此也被認為是將最先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場景。
4G時代,智能手機完成了全社會范圍內的普及。人們用手機、Pad替代了幾乎所有原來需要用電腦才能實現的功能,觀看視頻內容是其中最明顯的變化之一。
eMBB場景最先實現商用,為用戶的流量使用帶來了升級,給消費者帶來最直觀的變化感受。對網絡速率、帶寬要求最高的視頻直播、AR/VR、游戲等業務將會面對巨變和機遇。
從DOS時代的文字操作系統,跨越到圖形界面時代,人們找到了一種通過文字+圖片相結合的形式,來替代原本單一的文字信息呈現方式。這成為了信息產業取得飛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蘋果、微軟等科技企業就勢騰飛。
從圖片、視頻到直播,信息的呈現方式不斷進步探索。4G時代,短視頻成了最新的形式。抖音、快手等比較綜合的短視頻平臺在長期醞釀之后終于爆發。
而對于短視頻而言,信息的組織呈現方式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圖片+文字形式。奇績創壇CEO陸奇對于短視頻的評價很高,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其商業模式值得重視?!?/p>
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短視頻行業總體MAU8.21億,同比增速32%。高速增長的數據,印證了觀眾審美和使用習慣已從靜態圖片轉向動態影像。短視頻+直播成為了新的信息呈現形式。
未來在5G大帶寬能力的助推之下,視頻內容將有望突破平面的限制,進一步朝著3D化方向發展,甚至于出現結合虛擬現實之后的沉浸式“超視頻化”發展。
配合眼動追蹤、環境感知等終端設備,視頻化的信息呈現方式將變得更加立體生動,傳遞也將更到位,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
除虎牙、斗魚這些已經上市的直播公司以外,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新秀,以及insta360等全景內容生產設備提供商,均有望在5G時代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B端視頻產業領域,5G將進一步推動超高清視頻在遠程監控、安防、巡檢等場景的運用。
今年3月,工信部、國家廣電總局等機構聯合印發了《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指出按照“4K先行、兼顧8K”的總體技術路線,大力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與應用,產業發展發展機遇初現。
在視頻監控領域,5G的大帶寬特性,使監控內容從“看得見”朝“看得清”的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結合圖像(人臉)識別等智能化技術,可以使智慧安防系統更加快速的自動分析犯罪嫌疑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潛在行為軌跡,從而有效識別犯罪,進一步強化管制。
電力巡檢是視頻監控的一個重點細分領域,工程檢測等人力難以達到的極限環境下,采用5G+無人機實現超高清的監測數據及時回傳,能夠有效檢測線路老化,優化工程管理以及任務分配。
VR又稱為虛擬現實技術,是通過設備構造出一個視、聽、觸等多覺融合的世界,將使用者與現實完全隔離開來的技術,沉浸感極強。而AR則是在現實的基礎之上,通過技術將虛擬的信息內容疊加到真實世界中,讓使用者感受到,進而增強交互體驗。
目前VR/AR領域普遍存在渲染能力低,硬件設備不便攜等方面的問題。5G時代,通過云計算技術將部分渲染能力在云端完成,再借助5G超高速、低時延能力實現回傳,這不僅能有效解決渲染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還夠減輕終端設備重量。
借助5G技術大帶寬、低時延的技術優勢,VR/AR的交互式體驗與沉浸感將進一步得到提升,同時脫離單一的娛樂功能,加快向生產與生活領域滲透。
遠程教育方面,目前行業里還在以視頻錄播為主,授課方式生硬,只適合一些自覺性較高的學生學習。但通過5G技術,遠程互動的模式將會更加豐富,頻率也會提高,這些都有助于網絡學習質量的提升。
在遠程娛樂方面,一些大型的商業地產機構已開始嘗試打造多媒體房間來吸引客戶入住。同樣,在遠程辦公方面,一些企事業單位也開始考慮配備遠程交互系統,以提升辦公效率。
游戲方面,5G+云游戲概念一躍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谷歌、微軟兩家巨頭先后在云游戲領域做出布局。
5G對云游戲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新游戲不需要下載就可以試玩,可以很好的激發用戶消費興趣。游密科技創始人兼CEO白寧看到,“無論是云游戲還是VR游戲,目前已看到了一些新企業出現的苗頭?!?/p>
可以說,在一些特定的遠程互動場景之下,5G技術的商用將帶來直觀的促進作用。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對5G賦能之下,VR/AR產業的發展表示看好。
當然,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說,AR/VR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影像的還原、展示以及傳輸過程,也就是在一個空間當中形成一個多屏幕、多影像發生器,實現包括投影、3D、全息等內容的傳輸展現方式,實現沉浸帶入體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僅僅依靠5G技術的賦能,也并不能解決VR/AR產業發展中的全部問題?!按蠹覍τ贏R/VR的理解仍有待于進一步提升,5G只是眾多推動力中的一種”,楊歌表示。
AR/VR進一步發展之后,新一代人機交互方式將會完善,帶給用戶以全新的體驗,只是這一天的到來仍然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目前看來,亮風臺、影創科技等企業能夠代表行業發展的較高水平。
根據目前的實測數據,5G速率已經達到4G的10倍以上。增強型移動帶寬將首先在消費者使用防霾方面發揮作用,帶給我們與此前完全不同感官體驗。
物聯網場景帶來增量市場
eMBB場景之外,5G新增定義的海量物聯網通信(簡稱mMTC)以及高可靠低時延通訊(簡稱uRLLC)兩大場景所帶來的物聯網領域產業前景更為廣闊。
目前市面上談得最多的“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主要強調的就是這兩大場景在物與物連接層面的能力提升后,“萬物智聯”的時代到來。
相較于eMBB,mMTC與uRLLC這兩大場景帶來的產業機遇,是技術升級之后出現的增量市場,規模廣闊?!?G的運用是二八分布,20%將用于人與人通訊,80%將用于人與物、物與物通訊”,工業和信息化部長苗圩曾表示。
《2017-2018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增長強勁,達到84億臺,首次超過人口數量,全球物聯網市場有望在十年內實現大規模普及,到2025年市場規模或將成長至3.9-11.1萬億美元。
物聯網包羅萬象。但是在全球化分工越來越細的情況之下,5G在物聯網領域的機會,更多的將會下沉到更為細分的垂直行業場景當中。
自動駕駛、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業制造、零售等這些領域的生產方式都將會發生一些變化,容易出現新的巨頭企業,未來十年將會有大量的創新機會來自于物聯網領域。
4G環境下,技術單線程的時延大約在幾百毫秒之間,5G普及之后將降低到幾十毫秒,這意味著很多之前不能做到的技術應用場景都可以實現了。
“5G三大場景各有各好,但如果非要排一個順序的話,低時延技術帶來的價值是最大的,所以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對于時延性有著嚴格要求的領域將因此受益”,遠望資本創始合伙人、迅雷創始人程浩表示。
例如,在傳統的紅綠燈門口,車輛運行的模式是當紅燈變綠之后排在第一位的車主開始踩油門,后面的車輛再逐一跟上,中間存在大量響應的時間被浪費掉。在5G環境之下,V2V(車對車)和V2I(車對路)通訊技術可以讓所有車輛同時得到消息,同時啟動,大大提升通行效率。
未來全部的車輛都可以通過統一設定的基礎管理中心調配管理,紅綠燈就可以被取代?!凹t綠燈是給人看的,汽車不需要看紅綠燈”程浩表示。
在低速行駛、封閉場景內的掃地車、移動機器人,作為智能無人駕駛技術中已初步開展商用化的重要場景,同樣也將是5G時代無人駕駛最先實現商業化的領域。
從企業發展方向來看,面向智能駕駛和AIoT提供人工智能算法和芯片的地平線機器人,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馭勢科技等機構,均有望獲得嶄露頭角的機會。
而在面向于L5級別的全自動載人無人駕駛賽道上,機會短期內難有爆發。在蔚來這么大體量的公司依然持續虧損且前途未卜的情況下,這一賽道上勉強能夠搏上一搏的,如今恐怕也只剩下allinAI的百度,更多的機會將屬于傳統車企。
一直以來,大家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都抱有很大的期待,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汽車有規模巨大的芯片、智能配件規模,這一重要的工業時代產品,如果其能夠實現在線聯網和智能化,那么這很可能預示著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可能被物聯網技術所改變,萬物智聯時代將成為可能。
在醫療領域,臨床手術需要多種精密儀器的協同配合,這對醫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運用好5G低時延的能力優勢開展遠程手術,邊遠地區病患有機會獲得更好的醫療救治。
家居行業與5G結合,將會讓智能家居加速落地。
在5G、AI、物聯網等多項技術的共同推動下,未來家庭場景將會呈現出大屏、多屏、多投影設備、隨時隨地交互的智能空間形態。人們回到家之后,就可以實現完全去手機化通訊。
如今信息產業的前端僅僅局限于手機和電腦等硬件的屏幕上,但5G語境下智能將不再是硬件的專屬,而是將進一步延伸到更為廣義的“智能空間”范疇。
除了工作的時間之外,人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庭場景度過,是個人消費、生活、娛樂最為主要的場景,商業前景廣闊。未來的智能家居場景,將成為最典型的智能空間代表。
小米系智能家居企業云米科技,涂鴉智能等創新型企業有望脫穎而出,另外海爾、美的等傳統家電企業也有可能通過轉型,在新的家居時代延續成功。
家庭場景之外,空間范圍更大、與城市居民關系最為密切的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目前并沒有太多“智慧”的展現,但在5G時代情況將有所不同。
商奕投資合伙人高明月認為,市區、社區的人流更大,對于安防管控、物流、能源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更高頻,5G允許海量設備接入的能力,將帶來社區以及城市管理能力的升級。
智慧社區領域已經有較成熟業務的特斯聯、億聯科技,以及智慧城市領域的千方科技、云天勵飛、高新興等企業都有自己各自的優勢,其中千方科技已經獲得阿里的36億元入股。
此外,在零售、物流、以及商品加工制造等供應鏈體系層面,5G還帶來了打通從終端銷售、到物流調度分配、再到工廠全無人個性化生產的超級圖景。
可以說,5G技術升級為物聯網產業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會,只不過對于5G而言,其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只占非常基礎的一部分,AI、云計算等多維技術形成合力,才能大幅度改變產業現狀。
5G需要多技術融合
目前市場上有些神話5G的聲音,但實際上5G并非萬能。大多數時候,需要與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融合到一起。
特別是5G與人工智能的業務融合,已經成為寒冬中獲得融資創新型企業的“標配”。
5G允許海量設備接入的能力,為AI在數據采集、信息獲取等方面提供了便利,這使得AI算法有了充分的數據支撐。
此外,在高帶寬、低時延能力加持下,5G還將推動邊緣算力與云端算力更高效的協同,進而提升人工智能系統業務運算,邏輯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在這條賽道上,以計算機視覺技術為主要支撐的商湯、曠視、云從、依圖,以及以語音識別技術為主要支撐的科大訊飛、云知聲、思必馳等企業受到了資本的密切關注,甚至其中有些已經被認為是“小巨頭”企業。
未來,5G與AI會相輔相成,5G還能夠幫助更多的AI應用落地,AI則是讓5G網絡更加靈活、更高效的被人們使用。
此外,由于目前國內5G、AIoT等技術的發展還處于基礎設施搭建階段,需要有更多“修路”的材料,所以目前行業里面將出現更多的基礎材料、芯片等底層支撐產品的需求。
在底層技術能力薄弱的情況之下,未來圍繞核心技術的國產替代層面,將出現一批由政府引導的產業發展機遇。“內外部環境變化以及技術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共同決定了硬科技層面的ToB產業機會正在形成”,九合創投創始人王嘯曾對億歐表示。
在底層硬件以及芯片方面,包括華為海思、中星微電子、瀾起科技、寒武紀等企業名聲鵲起,并有望在5G推動的萬物智聯時代進一步獲益。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是未來芯片產品的發展趨勢,其成熟也將帶來智能終端產品更好的用戶體驗,給下一波新興消費電子巨頭的出現定下良好的環境基礎。
商業化挑戰重重
歷史上,軟件與硬件是迭代交互提升的過程,互相促進,交互發展。
4G已發展到第6個年頭,各類業態已經比較成熟,處于瓶頸狀態。信息技術發展對于帶寬、數據量的要求進一步擴大,5G的發展成為必然。
與此同時,全球技術競賽中,中美之間技術競爭越發強烈,也決定了我國必然會進一步加快發展信息科技產業的基礎設施。
政府、企業、以及各行各業都在全面擁抱5G。但即便是5G商用啟動,產業也仍在發展早期階段,思考以及探索更多停留于想象及觀望階段。
楊歌認為,目前5G的發展階段,和4G在06年想象、08年成熟,09-11年的時候開始推廣比較相像,“需要一個過程,這個時候提上層的商業模式還比較早?!?/p>
此外,對于現階段已經開展的5G基建工作而言,高出4G近3倍的基站數量,超高的耗電量,網絡安全威脅等方面的問題都將成為其商用過程中的重大挑戰。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陳山枝表示,“5G電費支出將達到每年300億元以上。”
5G商用化的推進依然面臨重重挑戰。但對于商業社會而言,挑戰與機遇就如同硬幣的兩面,克服挑戰的過程,也是最大化5G商用價值的一部分。
阿里巴巴集團長期的戰略負責人曾鳴將網絡與數據智能定義為未來商業文明DNA的“雙螺旋”,是構建智能商業必不可少的兩大基礎要素,并指出只有萬物互聯才能最大化其價值。
漸已開展商用的5G通訊,正憑借著鏈接萬物的超強能力,通過傳感器、通訊協議、程序語言等工具,在千行百業的每一個角落中布下管道,構建著自己的感知系統以及神經網絡,構建著萬物智聯時代藍圖。
在這條道路之上,注定了將會有因不慎走錯而倒下的企業,也注定會有企業的新興崛起。
如果不是微軟以及諾基亞對移動互聯網浪潮崛起的誤判,美國市場便不會有谷歌、蘋果的崛起。身在浪潮當中的企業往往不知道自己正在經歷的劇變,以至于失去一個時代,歷史的進程總是讓人費解。
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會推動相關企業的興衰。那些最早看到新技術的優點,取得戰略優勢的企業,會迎來發展的春天。至于跟不上變化的企業,則只能步入衰退。
白寧看到,在由5G所推動的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合適的時代選擇合適的企業,能夠把握住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并順勢而為的企業將取得進一步發展”。
個人的奮斗、企業的發展,國家的興衰,不僅需要確定性所帶來的穩定環境,同樣也需要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從這個角度看,5G就像是風暴與港灣的統一體。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所說的,每一代人都有屬于他們的機遇。5G是中國的機遇,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