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章琦(化名)辭掉了在運營商穩定的工作,和幾個朋友開了公司,主攻工廠自動化以及AI機器視覺檢測。章琦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現在做工廠自動化以及視覺檢測的工廠實在是太多了,對于他們而言,一切只能“慢慢來”。
中國制造業的自動化變革仍在進行中,如今同時還要實現智能化發展。區塊鏈行業創業者王峰(化名)卻對“工業互聯網”持懷疑態度,在他看來,工業互聯網并不能帶來訂單,同時他也認為,將工業設備連接起來、收集數據并通過APP展現結果這種方式上并未看到有效的價值。
一名來自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的內部人士于富強(化名)對記者表示,通過互聯數據,能夠發現設備利用率的情況,從而能夠對工廠的整體管理生產效率進行優化提升。不過他也坦承,工業互聯網目前來看并非是所有企業的“剛需”。但若要推廣,需要行業的大企業先吃“螃蟹”,樹立行業標桿,讓工業互聯網的優勢逐漸得以體現。
如今國家政策是在不斷推動著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各工業互聯網公司對于場景需求、商業模式仍然在不斷探索中;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也進入B端市場,意圖以互聯網思維在這片市場開疆拓土。
商業模式之辯
工業互聯網最早由通用電氣提出,該公司于2012年發布的《工業互聯網:打破智慧與機器的邊界》中提到,工業互聯網最開始是將傳感器及其他先進的儀器儀表嵌入各種機器,收集并分析海量數據,用來改進機器性能,并提高將其連接在一起的系統和網絡的效率,甚至數據本身能夠變得“智能”,立即知道自己需要抵達哪些用戶。
據工信部《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及推廣指南》(以下簡稱“《推廣指南》”),工業互聯網網絡是構建工業環境下人、機、物全面互聯的關鍵基礎設施,通過工業互聯網網絡可以實現工業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管理、服務等產業全要素的泛在互聯。
目前工業互聯網在廠家的應用并未做到“泛在互聯”,而是企業內部設備系統部分互通的狀態,企業通過在生產設備上安裝傳感器等收集數據的設備,最后將數據匯總到APP等終端上。
于富強向記者介紹,目前大小公司都會用的一個數據叫做設備綜合利用效率(OE)。工廠為了保證設備的使用效率,會采取三班倒或兩班倒的方式保證設備不會關停。但實際情況是設備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而通過在機器設備上安裝傳感器,收集這一數據就能夠實現對設備利用率的監督管理。
于富強告訴記者,富士康工業互聯網采取的是對工廠整體進行定制方案的商業模式,主要目標客戶是行業內規模較大的企業,對其進行個性化的定制。
還有一類工業互聯網公司并不是銷售整個定制化的“智能工廠”,而是會進入更加細分的領域,其商業模式也有所不同。
樹根互聯工業互聯網內部人士謝蘇(化名)告訴記者,他們主攻的領域在于售后服務,主要解決的是中小企業用戶在售后服務方面成本高的痛點問題。謝蘇表示,設備生產商可通過遠程監控設備來監控賣出的設備保養狀況,如出現問題,售后服務技術人員就可及時聯系客戶提供進一步的服務,此外,設備生產商還可以通過傳感器監控設備的開機情況,從而決定接下來各地區銷售的數量。據謝蘇所言,樹根互聯的這套模式是按件收費,并且會有標準化的產品,基本版的配置能夠滿足最終用戶大概80%的功能需求。同時,也會提供個性定制的服務。
此外,10月20日下午,在烏鎮召開互聯網大會期間,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工業互聯網很大的特點在于個性化服務,企業如何實現技術化創新的同時滿足個性化服務,是聚焦工業互聯網領域的企業面臨的更大課題。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對于B端更加關注,不過在于富強個人看來,互聯網巨頭進入工業領域仍然是按照互聯網思維的“燒錢”模式來做,在他看來,制造業屬于要精打細算的行業,他對此保持懷疑態度。“它只能做上層的那些(應用層)。但他們如果只有那些上層的東西,做生意就做不了。他們沒有制造經驗,所以要做品牌,讓大家來一起做。”于富強說道。
虛實之辯
按照王峰的想法,上述的方式都屬于狹義的工業互聯網,也就是實現一個小范圍內的設備互聯互通以促進管理效率的提升。而對于他來說,這些給廠家帶來的價值并不是最根本的。“廠家想要什么?訂單!”他說道。
“批量化的生產,它當然能夠提高效率,減少成本,但是問題是它跟互聯網時代是相悖的,現在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怎么能夠做到柔性化生產?你的生產制造端、供應鏈端、消費端,三網(端)打通才可以,僅僅靠工業互聯網很難,因為它是一個非常被動的接受方,它不是一個發起方。”王峰說道。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朱光博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傳統制造企業的主要痛點是不能根據市場需求靈活生產。大型企業的生產會按照客戶需求重新組合,工業互聯網平臺將作為一個樞紐綜合客戶和廠商的信息。
“現在沒有一家(工業互聯網公司)做到‘一橫一縱’打通的狀態。”于富強說道。所謂“一橫一縱”不僅僅是打通行業縱向產業鏈,同時也覆蓋整個行業。
“說實話,很少有一家企業能做好一個行業,因為你要把一橫一縱全部打通,它一定是擴散的。你一擴散,又沒辦法聚焦,沒辦法專業,就沒辦法把一個行業吃得非常透。所以基本上沒有人可以做。”于富強說道。
雖然對工業互聯網抱有消極態度,但王峰也并未否定可通過建設工業互聯網的供應鏈端來提高管理效率,如在供應鏈端加入銀行貸款的環節來幫助企業渡過資金難關。
工業互聯網的另一大痛點就在于,行業內屬于競爭對手的企業之間的數據互通。按照王峰的說法,一些工業參數屬于企業機密,并不愿意分享出來。
今年下半年開始,工業互聯網似乎得到了爆發式發展。于富強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上海每個區約有七到十幾個智能工廠,現在馬上有上百個了。政策是其中的一大重要因素,此外各地政府也在發放關于工業互聯網行業的補貼。
政府目前在做的一件事叫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建設,目前已經在各地逐步推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謝蘇介紹,標識解析就是把你每一個商品每一個數據都規定好,跟我們的身份證號碼一樣,他會給你一個編號,你按照這個編號上那套系統就可以查到相關的一些參數。
此前有媒體報道,工廠設備缺乏統一的編碼規則,由于工廠通常有數量眾多的供應商,建立統一規則幾乎難以實現。而標識解析的建設旨在解決這一問題。
根據《推廣指南》,截至2020年,將會初步構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一批面向行業或區域的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以及公共遞歸節點,制定并完善標識注冊和解析等管理辦法,標識注冊量超過20億。
于富強表示,目前的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是朝著工業4.0前進,雖然離理想還有段距離,現在可能只是3.4、3.5的程度,但是“不往前走,工業4.0就無法到來。”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