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9日,三星宣布在諾伊達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手機工廠,占地12.9萬平米,印度總理莫迪與韓國總統文在寅一起參加了儀式。此時三星在印度的手機產能是6800萬部,準備2020年擴展到1.2億部。可是從印度的產線表現來看,莫迪和三星忽悠的印度手機工廠”MakefortheWorld!“只怕是吹牛,成本太高,應該做不到。
早上9點,一伙印度工人在諾伊達(Noida)的工廠開始上班,生產三星N9手機。這一班要上10個小時,中間1小時吃飯,到晚上8點下班。另一班也是10小時,晚上9點到次日8點。工人自己解決住宿,工廠管一頓飯。
諾伊達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和古爾岡一樣是新興城鎮。德里-阿格拉-齋浦爾是印度旅游的黃金三角區,歷史悠久。作為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象征,德里-古爾岡-諾伊達組成了新的三角區。德里-阿格拉的高速公路,是大多數境外旅游者見過的唯一一條印度高速路,這條路就經過諾伊達。德里的地鐵捷運系統已經建成8條線,也通往了古爾岡和諾伊達。毫無疑問,這里是印度經濟的核心地帶之一。
諾伊達是新市鎮,沒有印度傳統的老舊建筑和大規模貧民窟景象。客觀評估,城建相當于中國一些縣城水平,比不了近十年瘋狂發力的二線城市。但是諾伊達的新景觀已經足夠震撼了,而且還有地鐵,幾乎是印度最拿得出手的新興城市片區。2015年,諾伊達被評為印度最佳住房城市。
諾伊達有203平方公里,論面積并不小,有北京城8區一半那么大(城8區就是東城、西城、海淀、朝陽這些建成區)。從地圖上能看出不是衛星城鎮的概念,而是接近中國省會城市搞的那種面積很大的新區,如合肥濱湖新區491平方公里。實際諾伊達名義上也不是德里擴出去的新區,一早就在國家首都區(NCR)里面,整個NCR包括德里、諾伊達、古爾岡、加濟阿巴德、法里達巴德。
諾伊達又屬于北方邦(UttarPradesh),算是國家級的“經濟特區”(SEZ)。2001年人口29萬,2011年就達到了64萬人,2018最新估計是78萬。諾伊達經濟發展非常迅速,主打信息科技,外資企業很多,2018年GDP達到130億美元。人均GDP要算是1.6萬美元,但經濟模式特殊不能這么算。
北方邦在印度都算窮的,2018年人口多達2.24億人,以人口計是世界上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卻只有24萬平方公里,和廣西差不多。GDP只有2200億美元,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只有印度全國的一半。這么多窮人,似乎給諾伊達的外資工廠提供了近乎于無窮的勞動力資源。然而這是中國式想象,其實情況比較復雜。
2018年7月9日,三星宣布在諾伊達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手機工廠,占地12.9萬平米,印度總理莫迪與韓國總統文在寅一起參加了儀式。此時三星在印度的手機產能是6800萬部,準備2020年擴展到1.2億部。
三星早在1996年就在諾伊達建了印度第一個全球企業電子廠,這次是順應莫迪“MakeinIndia”的號召,而且主題又升華了,要從現階段的“MakeforIndia”發展到“MakefortheWorld”,30%的手機要出口。如果實現了,無疑是印度經濟的一大步。諾伊達的手機制造夢想,承載著整個印度的發展希望。但是,文章開頭在諾伊達生產三星N9手機的印度工人,走進的卻是一家中國公司開的工廠。手機這個行業不是一般的制造業,各種企業合縱連橫關系有點小復雜。三星的S系列、N系列價格高達5000多人民幣,在印度賣不動,主打的是A系列的千元機。如三星A20,價格是12900盧比,約合1290人民幣。在中國和世界上,三星N9是指GalaxyNote9,是價格不低的旗艦機。離奇的是,這個A20在印度工廠卻叫N9手機,不知道為什么。還有N6,在印度也是千元機,不是指Note6。
這個印度N9手機,牌子是三星的,但是從設計到制造出貨,都包給了中國廠商W公司。W公司業界知名,提供手機整體解決方案,三星提出要造個什么樣的低價千元機,W公司就出設計方案,把產業鏈上各家公司攏一起造出手機了。因為是低檔機,所以也用不著三星去自己搞什么花頭,交給中國公司統一解決更方便。
W公司設計出滿足要求的手機,因為三星是要賣到印度的,所以要在印度生產降成本。莫迪對進口手機整機猛加了13.5%的關稅,零部件進口就零關稅,到印度生產是一定要搞了。其實還有規定,要本地部件占成本30%,但這條容易繞過去。W公司自己有生產廠,但有時也不自己生產,而是交給“外協廠”來印度生產。這種“外協廠”看上去沒莫迪去的工廠那么大,算是ODM的概念。外協廠也要搶這類生意,如在印度的H公司和C公司都來接W公司的活。在諾伊達租了廠房,找了印度管理人員,招了本地工程師和流水線工人,設備運來,中國工程師也來了,就開始搞生產。但是各種麻煩事搞得焦頭爛額,H公司被坑得倒閉了。C公司也被坑得不輕,把印度管理人員全部開除了,從中國加派人手,才算是搞起來了。
首先是廠房租金很高,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是土地政策、基建能力和中國差別很大,想找個合格的廠房不容易。各種法規三個印度人能有三種說法,萬達在印度建產業園區就一堆麻煩,中國公司不愿意進去,寧愿自己購地建廠房。莫迪大招一出,三星和中國手機廠都要到印度搞廠房,諾伊達的租金居然比深圳還高了。莫迪加關稅這個招應該算正常,利用大市場,讓國際大公司來印度開廠,不僅是手機。主要還是大公司看好印度市場,愿意來,莫迪能把勢頭造起來算不錯。租金高其實也不是根本問題,產業鏈報價會提前考慮這個因素,最后反正是手機賣給印度人收錢。如果手機生產順利搞起來,問題也不大。但即使只是手機組裝,要搞好也不容易。流水線生產,一條產線十幾個環節,一天幾千支手機流過,整體環節多達上百個,出亂子就麻煩了。
H公司印度廠倒掉,原因有些匪夷所思。諾伊達時不時停電,用發電機頂過去;配套不好,部件從中國拉過來,高價值部件等不起時間空運過來,這種困難也能對付;也注意挑有高中學歷、有經驗的產線員工,免得影響生產。但沒有料到,很多印度管理層和產線員工居然不聽指揮,讓干啥都不干,當起了大爺!一個工廠員工不聽命令了,那就真麻煩了。起因是罷工,印度管理層暗中組織員工罷工了好幾次,最后就不聽指揮了,覺得廠方沒威信了。印度自己的工廠是經常搞這一套,不好開除人,來回鬧。但是H公司要賺錢生存啊,全開除了,有些事又得重新來,真是麻煩透頂,最后只好倒閉了。H公司的中國員工也散到其它中資廠去了。
以最終出貨前的產線為例,一條產線的工人數是35人。到這個產線的手機其實已經裝好了,功能測試正??捎昧?,要辦的事就是四五個,算是相對簡單的產線。先充好電,免得手機在后面裝系統時沒電了;再系統重裝檢測,把前面測試的痕跡搞掉;再用激光雕刻打上Logo;再最終軟件升級,加上EMEI碼,變成出廠設置;再貼上標簽、打包稱重??傮w來說有15道以上的工序,很多步都有自動工具,產線工人并不是人手去搞,而是操作電腦和機器。最重要的是很多計算機連著的自動工具,所以產線上很多機器。裝手機軟件的那道工序,就多臺計算機一起開搞,提高效率。
產線工人穿藍色和粉色衣服,藍色的操作,粉色的檢查。因為藍衣的操作會錯,需要粉衣的來查。一條線還要配一個“拉長”,負責整條線的產出。理論上35個工人加1個拉長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產團隊。中國也是這樣,拉長負責。如果發現產線的產出下降了,就去找拉長。
現代手機生產都分得非常細了,每一步都不難。如上圖的激光雕刻,下面盒子里就是手機,拿出放到板子上,電腦上按個鍵機器就自動雕刻上Logo了。雕刻完了,粉衣的人就肉眼看刻得有沒有錯。這個雕刻是在后蓋上干的,后蓋是從中國進的,其實可以在中國一并做了,為什么到諾伊達來做?前面說了,莫迪要求占30%成本的部件在印度生產。那就整個后蓋算是一個部件,最后一道工序激光雕刻做完,就一起計入成本。最大的一個招是主板,留了最后一道貼片工序在印度做,整個主板上的芯片之類的都算進成本了。再加上包裝盒之類的,湊到30%成本不難。
這樣35人的團隊,一班10小時能處理多少部手機?峰值是2400個。相當于每分鐘4個,看上去速度還可以。但是在現代工廠流水線的概念里,這并不太好,效率比較低,中國團隊只要15人就能保證完成任務。更大的問題是,印度這35人團隊非常不穩定,不可能達到峰值速度,時不時就效率大降停下來了,卡著卡著任務就完不成了。有時不良率上去了要返工,還更差了。加到35人其實是為了保證質量和穩定,但亂起來加再多人也沒用。不良率高,就非常麻煩了。芯片工廠不良率一高要賠本,手機組裝也是一樣,不良率高總解決不了,就要倒閉了。中國產線工人很少發生組裝還亂套的事,總有辦法搞管理把事情解決。
實踐說明,讓一個拉長負責10來人的產出,是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總影響團隊的開除,整體達到了一定紀律性,干活按要求來,流水線就能跑起來。主要考慮的并不是組裝成功,這是最基本的,而是如何改良工序提升產能。按中國人的概念,是個人都應該能當流水線工人,做不了的基本屬于自我放棄了。
但是印度工廠從一開始就不一樣,對工人怎么搞管理,保證基本的運作非常麻煩。產線工人主要講印地語,有些懂點簡單英語,還有些是大學生。和中國工程師溝通能力參差不齊,一般不行,要找印度工程師來溝通,有時還要翻譯。
產線工作按印度標準其實算是可以的,起薪500元,一般能拿到1100、1200,平時輪班沒有加班的說法,節假日加班雙倍工資。工作環境也過得去,不臟亂,有空調。中午包一頓飯,工作時間有兩次茶歇,每次10分鐘。這個茶歇也很重要,C公司一度想取消茶歇,印度工人就罷工了,只好照舊。說是10分鐘,但是工人離開工位了,喝完了茶又去恢復狀態,折騰的時間遠不止10分鐘。
中國產線招不到工人有時是大問題,印度這來找產線工作的人總是很多,工人不希望被開除。但是生產線總卡,不良率總是很高,拉長解決不了問題,中方管理人員就冒火,中國工程師就去溝通。也招了印度工程師,不是負責修機器或者改良流程,而是去和產線工人溝通,搞清楚發生了什么事,告訴人要如何做。溝通不清還有月入約3000的印度翻譯,到中國來留學或者上過中文專業的。但這種事就是基礎素質問題,怎么把產線順暢地流動起來,一伙人的紀律性如果不夠高,那不可避免地就總出狀況,總要開除人,換上來新人也未必行。
如果是讓印度管理人員去解決問題,那就更麻煩了。各種理由扯來扯去,說解決了其實沒解決,最后廠子也弄倒閉了。最后還得中國管理人員、中國工程師作為認真負責的起點,去推動整個流程正常運作。中國產線15個人能正常運作,管理方便。印度35人不是速度慢的問題,而是管理麻煩很多,不是說加多人就能頂上中國15個人。其實中國這15人現在的行情,每人起碼要5000元,要包吃住。印度35人花得更少,人均1200就是全部開銷了。主要還是管理問題,寧肯管中國15個人省心,不愿管印度50個人煩得很。如果不是莫迪加關稅,中國工廠是不愿意來印度搞生產的,太煩。當然莫迪也干了一個不錯的事,允許開除工人。所以產線基本招的是臨時工,搞不下去了就開除。要是印度國企那樣沒法開除工人,那真沒法搞了。
C公司如何實現管理?中方管理人員、工程師逼得沒法了,天天跑到產線上去吼,真罵人,而且真開除人,對印度員工立威。就這樣,還不斷出各種事。這么簡單的產線,有一天晚班發現,居然有兩個手機沒有激光打上Logo就放出來發貨了,操作員和檢查的都非常不負責。這么離譜的錯誤,讓客戶發現是會整批貨拒絕收貨的,中方管理大怒,將整條線35人全部開除了。還有些事超乎想象,比如倉儲管理,居然不知道備貨的零部件放哪去了,這都要開除人。平時還得注意,發現拉幫結派搞破壞的印度管理就開除,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相對靠譜的團隊。其實印度這些產線工人,看著并不象是特別底層的北方邦農民。
因為有學歷要求,其實已經算是教育背景和素質相對高的了,不少人是中產家庭背景爸爸是醫生之類的,有的還戴眼鏡。產線工作在當地應該算是白領工作,好的時候能掙1500。為了這份工作,有些人愿意坐兩小時車過來上班,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這也符合情理,印度人太多,外資工廠來了也是先找教育程度高的,對北方邦底層農民幫助不大。吼著管理,其實非常費心,真不想這么吼。同樣的貴州廠子,5條產線配5個拉長,一個管理人員全看著就管得非常好,平均一條線1個管理。印度這8條產線,得配30多人搞管理,中方廠家還得派人來協助管理,一條線平均得4個以上管理人員??粗a線人工省了點,管理人員多費了很多錢。也就是說,只考慮人工開支和效率,印度人雖然工資低,搞起生產也是沒有優勢的。
可以得出結論,印度產線工人素質就是不行,不是和中國比的問題,是和越南比不行。越南工人在生產線上應該比印度人好多了,雖然也有問題。印度產線工人還有一個問題,女工只占三分之一,因為女工是不上夜班的,女工服從性好的優勢沒有。中國工廠一度是女工非常多,有傳說因男工比例低,找兩個女友都行。后來中國服務業崛起,很多女工跑服務業去了,男工還是產線,不愿意干、不服從、動不動辭職的現象增多了。但中國男工和印度產線工人是兩回事,中國年青男工主要是干得太無聊了,印度工人是基本素質問題。為什么產線都做不好,個人以為應該是教育水平和責任心的問題。其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責任心,考試與做題就是責任。不負責就瞎做,分就低,對事情負責才能把分數搞到一定水平。印度教育應該是非常不負責的,不少學校老師都跑沒了,從政府領了錢不上課也沒人管,學生也逍遙。據說發明了招數,有手機了,讓學生和老師合影上傳,改善了這個現象。這個責任心不是針對精英教育的,而是針對大眾的。也許印度精英學習還不錯,跑美國混得很好,人才并不少。
但是精英不會去做產線的活,再怎么也能找到政府的管理職位或者技術職位,跑國外也行。中國教育程度高的也不會去產線,大學生極少,都是高中生初中生,或者更早的小學生打工上產線。越南人應該基礎教育比印度人好多了,產線表現強得多。這是最基礎的產線組裝,印度人干得不太好,勉強靠人多和強力糾正搞過來了,肯定是不如越南的。各家手機廠商在印度都差不多,整個勞動力市場就是如此。還有很多老生常談的印度問題,基建不行、腐敗、法規限制,生產成本真不低。三星也是在越南大搞手機生產出口,沒有選印度。但是印度市場比越南大得多,加了關稅沒辦法,三星和中國手機工廠也跑印度來了。三星把中國最后一家手機工廠關掉了,主要是跑越南去了。2017年越南生產了3.3億部手機,印度2億部。
所以在越南組裝手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在印度麻煩一些。從越南和印度的經驗看,手機組裝放在哪個國家應該都可以干起來。在印度這類大眾教育水平低的國家組裝會煩一些,本地市場不大的話,組裝活也不會去。但是全球產業鏈觀察應該超越組裝的層次,從印度看出來,還是中國廠家跑來做事,包括越南也是如此。比如激光雕刻機,中國經銷商和工程師跑到越南,又跑到印度賣機器、維護機器。整個產業鏈上遍布各種各樣的機器,手機生產其實主要靠機器,真不是組裝這么簡單。
事情就上升到工程師層面了。在這個層面,越南也不行了,印度應該也不樂觀。這里發展中國家都面對非常堅硬的一堵墻,能過去的都不簡單。印度工程師很喜歡培訓,來了就要求培訓,培訓完就感覺學到了。但是從中國的經驗來看,工程師應該是要對整個體系有理解,并且一直深入理解下去,最后發現:這東西我也能做!然后就自己出來創業組織生產了。也許不是工程師,而是某個創業大佬有了工程思維,就搞起來了。這也是莫迪希望的,他又出了大招:對手機零部件也加關稅。不是一下全來,先加一些,但趨勢肯定是想讓手機零部件也到印度生產。已經有不少零部件廠和配套廠跟過來了,相當于更多組裝環節放到了印度,先是手機整機的組裝,再是零部件生產的組裝。但最終還是需要印度工程師發力,把本事學會,去開廠創業,才是本質的進步。
這一步應該是搞不了的,原理上就不通,越南也不行。一個本地工程師,或者說創業大佬,為什么忽然就會在印度或者越南搞起創業,生產零部件?應該是為了賺錢。為什么創業能賺錢?因為搞出來的產品能擠入供應鏈。擠入供應鏈這個事,真的就是能體現世界各國人民的區別了。其實在印度手機制造產業鏈,也是斗得非常激烈,誰在斗?
主要是中國公司,拼了命要擠進供應鏈,不管是零部件還是整體解決方案還是代工,總得找到一些活路擠進去。到印度來,就是為了擠入供應鏈,不來機會就給愿意來的了。這種競爭是殘酷的,手機產業鏈上的產品基本不太能忽悠,行就是行,不行整機商立刻就換廠家了。印度或者越南工程師、創業大佬,發了宏愿要擠入供應鏈。然后會發現缺了無數個條件,因為不是做出來就行了,要做得好,成本還得低。進入產業鏈都是不小的事,得去通過嚴格的測試。組裝降成本,在印度不靠譜勉強算行吧,在越南還有點指望。殺入供應鏈的核心能力就是研發,要靠研發降成本,或者研發搞出高的性價比。
這真是不可能了,因為中國和東亞那邊已經搞成瘋魔了,性能非常好成本還非常低。這不是個別兩個人或者一伙工程師做得到的,需要一整個體系在那長年累月拼了命發力,一堆研發都拼成禿頭了。這種研發創業在印度是不可能的,只會是送死,連動心思都不會。商業性的創業倒是可以的,自己搞個牌子營銷一下,設計生產交給東亞,組裝廠放在本地,這都有門。本地人甚至可以當零部件經銷商,從商業角度切入,如要求必須是本地人才能干。但是技術能力是不會有的,誰去投入搞技術都是白白送死,研發環境它不允許。這個也不是火箭之類的國家項目,它是要講成本的,也要有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品質,不是做出來就有人要。從印度的產線表現來看,莫迪和三星忽悠的印度手機工廠“MakefortheWorld”只怕是吹牛,成本太高,應該做不到。
理論上最有優勢的產線工人成本都不太行,被低效率抵消了,其它就更不用說了,基建、土地、交通,麻煩事太多。出口到別的國家,莫迪的關稅大招就沒用了。這不是和中國拼,是和越南拼,印度應該拼不過越南。中國真正的優勢在研發,組裝產線工人的高效率,是為了給海量研發工程師提供上手的機會。這個任務應該完成了,產線工人的收入也不低了,有些產線因為關稅等問題轉走也沒有問題,工人到服務業去。產業鏈上奮斗的應該是中國研發工程師。不僅在中國奮斗,還跑到越南、印度,以及需要的一切地方奮斗,擠入產業鏈,鎖死后發者的產業鏈機會。
這位研發兄弟,在諾伊達手機工廠辛苦了,加幾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