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電子銷量飽和,人工智能、自動駕駛開始降溫,工業市場從今年開始變熱,尤其是工業設備聯網已然成為半導體廠商爭搶的“香餑餑”。從IHSMarkit的報告來看,2018年到2021年工業市場的總體復合年增長率將會達到6%,在制造和工藝自動化方面甚至會達到7.2%的年復合增長率。據ST的統計,亞洲地區的工業市場規模已高達44億美元,2018-2021年工業市場總體復合增長率會達到6%。
作為全球重要的半導體廠商,ST在工業領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ST2018年的整體營收中,汽車市場占比30%,工業市場占比30%,個人電子設備占比約25%,通信設備、計算機&外設占比約15%。在中國ST的工業市場的業績比例超過了30%,而且增長速度也比其他市場更快。
四大戰略、多種產品組合應對工業市場需求
雖然工業市場增長很快,但是也面臨很多挑戰,比如:應用多樣化,產品非標準,需要小批量生產、小眾產品和定制化產品。一般在一個大應用下面通常有很多子應用,而且產品是非標準化產品,即一個產品只能針對某一個小應用和一個小客戶的需求,這會導致市場對產品有小批量的需求。同時,由于廠商追求高利潤,需要應對小眾產品,提供定制化商業解決方案。一款產品從定義、開發,到生產、封裝,中間要經過很多步驟,加上生產中的各種不同設計,抬高了中間成本,如果需求量只有幾百片,廠商的可持續性和投資回報就面臨很大挑戰。
沐杰勵介紹,“針對工業市場的發展,ST制定了四大戰略目標:第一,成為工業嵌入式處理器領導者;第二,在工業模擬器件及傳感器領域加速發展;第三,擴大工業電力及能源管理市場規模;第四,加速工業OEM客戶開發。”
ST的戰略性應用包括智能出行、電源和能源、物聯網。針對這些領域,ST可以提供多種產品組合,包括專用汽車IC、分立器件功率晶體管、模擬器件、工業芯片、工業轉換IC、通用MCU/MPU、安全MCU、EEPROM、MEMS專用影像傳感器、基于ST專有技術的ASIC。
在功率與電源管理領域,ST可以覆蓋從小功率的模擬方案,到大功率的數字方案;數字模擬混合方案,支持從45瓦到上千瓦的需求;關于碳化硅和氮化鎵技術,ST既有分立器件,也有驅動集成的整體方案。2003年,ST的碳化硅二極管開始量產,3-5年前,碳化硅的MOS產品開始量產。今年上半年ST并購了一家瑞士的碳化硅基材公司Norstel,從這個月開始,在意大利Catania工廠旁邊興建基材公司。
在電力和能源方面,ST的產品線非常寬廣。在馬達驅動和電機控制應用中,ST為家用電器、工業電源、工業工具提供工業馬達、消費類的機器人等整體方案。在掃地機器人應用中,ST可以提供傳感器,監測位置、防撞。同時還提供藍牙和各種無線通用芯片。沐杰勵強調,“我們可以提供MCU+低壓的MOS管做馬達驅動,以及無線充電方案。利用我們的產品完全可以做一個掃地機器人,不需要其它任何產品,在市場上基本上沒有其它公司能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到去年為止,我們在整個市場中的銷量已經達到10億?!?/p>
在沐杰勵看來,”ST之所以可以克服工業市場的挑戰,是因為我們擁有強大的技術和研發。例如,我們的一款組合芯片,中間是由模擬和MOSFET組成。我們可以把其中一部分改成在左邊的芯片里邊的隔離驅動或者是低壓控制,來實現不同的功能,在少于3個月、4個月的時間里,我們就能夠向市場推出一個適應客戶需求的芯片。這得益于我們擁有非常完善的產品工藝線和技術,而且這些產品的工藝線和技術具有創新性和差異化。市面上有的芯片廠商,CMOS工藝很好,但是沒有模擬技術和功率半導體技術。如果要服務工業市場,需要提供一個整體方案,那么就需要和其它半導體公司合作。這種合作通常費時、費力,但ST能夠提供所有的工藝。”
整合全球化市場加速應用落地
當然,除了技術創新,業內更關注工業應用的落地。在采訪中,當記者問ST的設計方案如何落地時,其亞太區功率分立和模擬產品器件部區域營銷和應用副總裁沐杰勵干脆地回答:我就在這里。確實,所有技術的落地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于技術公司來講,研發一項技術或許并不難,但是想要全面推廣開來卻不容易。
為了加快工業應用的落地,ST在亞太區設立了工業市場行動小組,這個行動小組把所有的產品整合在一起。ST是一個系統化整合和方案提供商,在這個區域有三個應用中心:電力電源、工業自動化、馬達電機控制。這些應用中心把ST所有的產品整合到一起。因此我們從應用的角度,進行產品和方案整合。
在發布會上,沐杰勵一直強調,ST的優勢在于能夠把全球不同客戶的需求整合到一起。他表示,“為了應對挑戰,我們推出一款混合信號的芯片,混合信號的芯片里面既有數字部分,也有模擬部分,而且可編程。在生產方面,可以在最后測試的環節,通過不同測試來實現不同的功能。我們對應用非常了解,可以讓一種產品適應不同的需求。不需要修改設計,只需要在生產的最后一步做金屬層修改,而金屬層修改實現表容易?!?/p>
關于全球市場的整合,沐杰勵分享了一個實例,ST在智能電表應用中可以提供一顆高精度計量IC+一顆可靠的通信IC的方案。20年前,ST就開始和一家歐洲領先的電表廠家進行技術研發。如今,憑借過去積累的經驗,ST可以支持中國的中小客戶。另外,我們智能電表應用中心的負責人對人工智能非常熟悉,可以開發出遠程調試和監控軟件,幫助中國廠商把電表產品賣到小眾的國家去,例如: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而且這些產品符合每一個國家的不同規范。
“因為每個國家的要求不一樣,如果我們沒有過去整合全球的經驗,我們就不可能幫助我們的客戶適應各個國家的需求。ST不僅提供半導體硬件,同時我們還提供整個生態系統和軟件的支持。如果我們沒有這些軟件,只有芯片無法讓產品符合各個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一個全球性的協作和全球性整合的案例?!便褰軇钛a充。
搭建生態系統,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才是王道
目前,在工業市場和半導體市場,單純提供硬件是不夠的,必須還要有軟件。ST基于STM32建設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沐杰勵強調,“我們擁有全球的應用專家,幫助客戶快速設計產品,推出原型。我們可以提供各種參考設計,讓客戶能夠快速地完成產品設計,同時提供靈活的軟件和硬件的工具。我們還有合作伙伴計劃,讓客戶能夠跟我們一起開發新的產品,不停地推動自身產品的演進和客戶方案的演進。自動化方面,我們提供有線/無線通信,電力與能源之間,我們的方案可以覆蓋從很小的幾十瓦到幾百瓦甚至上千瓦的方案。
ST的工業生態系統和MCU的生態系統也不盡相同。整體的方案可能是基于MCU搭建,也可能不需要MCU。比如,一些非常大的客戶,在研發方面投入很多,我們只需要提供產品即可,不需要提供整個生態系統。但是在大眾化市場里面,有些重要客戶可能是第一次使用ST的某一款器件,我們需要給他們提供整體的方案,讓他們能夠快速地進行開發。比如,ST有一款針對LED路燈的產品STNRG011,本身可編程。這個產品可以驅動后面的分立器件,ST給客戶提供整體的方案。總之,我們是用整個方案來驅動我們的生態系統,用整個方案來提供分立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