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中國鋼鐵工業,全自動化的軋鋼生產線沒有幾條。尤其是地方鋼鐵企業,幾乎清一色的半機械化,火龍飛竄的軋鋼車間,總有手舞鋼鉗的工人和火紅的鋼錠絞在一起。
這是令國人驕傲的時代。工業制造撐起了中國大國崛起的半個脊梁,推動著這個古老的民族一步一步走出新姿態。
但一個微不可查的趨勢是,國之重器盡管在歷史中被賦予了濃墨重彩的注解,在互聯網數據時代的當下其前進的步伐卻被無限放慢,數據化、智能化成了橫亙在工業制造領域的一堵圍墻。
這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時代與個體相接相連。不經意間,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在慢慢展開。
工業制造的「數字圍墻」
數字化一直是工業制造領域繞不開的一道圍墻。
不難看出,和動輒千億級別數據的出行、電商、零售等行業相比,我國工業制造領域的數字化進程一直緩慢,一如背著重重的殼的蝸牛,拼接在互聯網時代的只剩下被忽略的慢動作。
就本質而言,一個頗為重要的因素是在整個工業生產制造場景中,供應鏈的運轉始終不夠通暢,工業品長尾商品多、非標品種類多帶來的價格不透明、質量參差不齊等原生問題長期存在。
傳統模式的對立面是智能模式,傳統模式有多需要改進,智能供應鏈的市場盤面也就有多大。
一組數據為證:根據2018年12月18日工信部賽迪研究院、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正式發布的《中國企業電商化采購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8年國內企業電商化采購市場規模約為3600億元,同比增速達80%,到“十三五”末期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這還不是全部,采購僅是工業制造領域的其中一環。據了解,在工業制造業領域的傳統模式下,一家大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動輒牽涉數10萬級SKU,需要對接的供應商多達幾千家,供應鏈管理“負擔過重”、流程環節過多成為企業在供應鏈品質管理方面發展的桎梏。
可以理解為,和頗為輕便的零售等行業相比,工業制造領域具有較長且冗雜的中間環節,供應鏈管理本身就具備一定的難度,上下游對接流程不夠通暢,很難自發以互聯網為工具進行“從里到外”的改造,對整個鏈條進行數據升級,進而完成供應鏈的順暢流轉。
9月17日,第21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在上海開幕,京東工業品對外展示了其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最新成果――智能工業物聯網產業平臺解決方案,與之同步的其它企業圍繞工業領域的物聯網創新探索數字化應用也紛紛登臺亮相。“工業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亟需用技術實現一場‘內外兼修’的流程再造。”在3月28日京東工業品戰略發布會上,京東集團副總裁、企業業務事業部總裁宋春正曾表示。
事實確實如此。改變的發生點不僅僅要在外部上下游供應鏈對象的管理,更要深入內部,對各個環節進行優化升級。
顯然,要想跑得快,一場“改頭換面”的手術勢在必行。
打造物聯網工廠「新形態」
2000多款產品,5.7億次服務數據。這是京東智能工業物聯網產業平臺解決方案給出的兩組數據。
這正是這個解決方案的抓手所在。
將自身的IoT技術能力和數據方面積累進行排列組合,同時依托于在企業服務市場的經驗、資源和技術,便構成了京東首個智能工業物聯網產業平臺解決方案。
“京東工業品提供的智能工業物聯網產業平臺解決方案,是在當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激發工業互聯網乘數效應的有益嘗試。”宋春正在大會現場表示。
以煉鋼廠為例,京東智能工業物聯網產業平臺能夠依托設備連接、設備管理的核心技術,在焦化、燒結、煉鐵、煉鋼、軋鋼、倉儲運輸等核心生產環節中實現設備快速接入,將生產環節中每一個部件的工作數據進行記錄、收集、匯總并高效分析,實現廠區單點設備及整個廠區設備管理、監控、預警等功能。
同時,依托全鏈條的IoT設備,企業更能完成精準數據的采集,從數據層面把控生產,真正實現工業制造的數據化、智能化。
這也就意味著,京東智能工業物聯網產業平臺為工業制造企業提供了一層生產上的“潤滑劑”和“避雨符”。一方面可以將各個生產環節用統一的IoT端口串聯,實現數據從頭至尾的流轉、收集、匯總,形成融合互通的產業生態;另一方面面對任何突發狀況,平臺都可以通過數據進行總控,有條不紊的依次推進,保障整個供應鏈運轉順暢,實現效率和成本的最大化。
這是物聯網工廠的“新形態”――以全鏈條的IoT設備打底,通過統一的數據管理進行供應鏈端的管控調整,以數字化、智能化的模式完善整個生產制造環節,真正完成工業制造領域的瘦身。
不可置否,這是工業互聯網落地獨特的“京東模式”。
「乘數效應」背后的數字生態
但這并不是“京東模式”的全部。
如果將硬件比作是構筑工業制造領域數字化的“水電煤”,那么基于平臺本身的上下游生態鏈接便是這項工程的粘連劑。
“以往工業品的服務并不能標準化呈現,服務流程、服務標準、服務內容都需要線下溝通。而京東工業品則希望攜手合作伙伴打造標準化、數字化和場景化的服務與技術支撐體系,通過提供標準化的服務產品實現整個服務過程的數字化和“商品+服務”線上采購線下履約協同一體化。”京東零售集團企業業務事業部工業品業務總經理丁德明表示。
就當下而言,不少工業品頭部品牌都在發力數字化服務,但卻大都集中在自身業務的細分場景內,并未從全鏈路的角度審視整個行業的發展,這也就導致了盡管部分場景下數字化模式已成型,但拼接組合卻成了更大的問題。
這卻正是京東工業品的優勢所在。
依托于京東智能工業物聯網產業平臺和iSRM智能采購系統,京東工業品已經成為覆蓋供應鏈管理上、中、下游的管理行為數字化及資源服務一體化的平臺,能夠輔助企業高效完成上下游資源的對接和管理,提升企業管理效能。
從某種角度來看,也確實如此。單個環節的發展并不能帶動整體的躍進,唯有將各個部分進行有效的拼接組合,才能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據了解,截止目前,京東工業品整合京東全球六大運配網打造的工品鏈和整合社會三方倉配網打造的共享鏈已正式上線,可供企業客戶根據需求自由點選。
“選擇與京東工業品合作,正看中京東在工業互聯網所擁有的完善布局和優勢資源。”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電商業務總監王言海說道。
據了解,截至目前京東平臺活躍企業客戶數超七百萬家,大型集團企業客戶超5000家,覆蓋85%的世界500強企業。
指揮協同,全鏈路化服務,再配上這一組組亮眼的數字,共同構成了京東工業品縱覽全局的底氣。
工業互聯網的新愿景
顯然,在這場工業制造數字化攻堅戰中,京東工業品正在賦予自己新的定位。
但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是,自推出之初,它的角色定位就是工業制造數字化底層框架的構筑者。
其實早在今年3月份的京東工業品戰略發布會上,京東iSRM智能采購管理平臺就被正式推出。
即在整個采購過程中,各種信息全程可見。如供應商能隨時查看銷售情況以了解終端客戶;采購人員能隨時調閱采購、物流、商品溯源和質量信息,通過對比,發現具有伙伴意識的供應商。真正做到了智能采購平臺可視化,切實提高企業應用時的便利性。
但就當下而言,京東工業品顯然更新了自己的定位。依托智能工業物聯網產業平臺的解決方案,京東工業品已經不僅僅將自己局限在采購端,其已經將自身深度放置于整個工業制造的產業鏈中。
不難看出,從“端數據”到“云處理”,再到產業鏈多維融合的立體架構,京東工業品已經不再僅僅發揮著一個平臺的作用,它正在不斷沉淀著自身的能力,構建著工業互聯網下的整個行業的智能架構。
詹姆斯?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一書中曾寫到,「在一個高瞻遠矚的公司里面,唯一不變的是核心理念,所有的表象,包括戰術、政策,都是可以改變和演進的。」
決心不變,初心不改。從這個角度看,工業互聯網數字化不斷迭代的新愿景,更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