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拓斯達”)昨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副總裁張建、相新風于8月13日提交書面申請,將從拓斯達離職。按照上市企業披露規則,拓斯達對此事進行里披露,但同時公告中還透露出一個信息:拓斯達將成立一家為工業制造企業提供設備采購、維保、管理、售賣等全生命周期服務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名為“駝馱科技”(暫定名,具體名稱以工商核準為準)。
據了解,駝馱科技擬由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張建、相新風、王超、李川石、費詩帆共同投資設立,該平臺主要功能是:基于工業設備交易和維保服務,給買賣雙方免費提供設備管理系統服務,通過產業數據的沉淀和應用,對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和高效匹配,為工業企業提供更加低成本、更加高效的運營服務,助力工業企業更加輕量化轉型升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億歐新制造從拓斯達方面了解到,自今年5月開始,駝馱科技旗下駝馱網已經開始內測,目前已有天機機器人、鈺捷科技、尚川智能科技、潤源環保機構等設備廠商入駐,包括拓斯達本身也有產品在駝馱網上進行銷售。除了自動化設備的在線銷售,駝馱科技還能夠提供設備O2O維保服務,幫助客戶建立自己的設備管理平臺,以及包括交易擔保、金融保險、物流等在內的供應鏈服務。
從模式和所提供的服務來看,駝馱科技并非“新鮮產物”,不管是工業設備的B2B平臺,還是依托數據所做的供應鏈增值服務,市面上已有成熟產品誕生。但2B行業不可能出現“寡頭通吃”,拓斯達在現在這個階段亮出駝馱科技這張牌,實則是基于其自身的優勢展開布局。
產業互聯網時代來領,誰會是主宰者?
麥肯錫曾經在2014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過去中國互聯網發展是以消費者而不是以企業為導向的,這一現象正在發生變化。”從今天的情況來看,這個變化的重心直指產業互聯網。
現階段,或許人們很難對產業互聯網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必須關注到的是,其服務對象正在發生切實的改變:從人與人之間的互聯轉向了“InternetofEverything”。比起流量的爭奪,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們”更在意的事情是: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手段為傳統企業創造價值。
因此,相較于已經將“流量游戲”玩得爐火純青的互聯網玩家,懂得行業痛點的傳統企業或許更適合擁抱產業互聯網。
作為大灣區內老牌的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拓斯達一直屬于穩扎穩打的實力派。隨著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熱潮的到來,工業機器人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也催生了一批創新型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的誕生。早在2007年成立的拓斯達,也看到了發展機遇,過去幾年里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在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技術、視覺算法等領域都取得了有效的突破。拓斯達本質上是一家重研發的公司。
同樣的,作為一家在行業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自動化設備廠商,拓斯達也了解企業在采購自動化設備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痛點:市場價格不透明、后續維護難度大、供應鏈采購成本高等,駝馱科技實際上是在這樣一種條件下誕生的,而這也符合現階段大多數人對產業互聯網的預判,將最先從制造業開始發生變革,拓斯達作為制造設備提供方,已經在開始行動。
據拓斯達方面介紹,駝馱科技未來還將上線一套“設備管理系統”,企業主可以通過這套系統及時查看從駝馱網上購買設備的運營狀況和生命周期,通過數據進行設備的精益管理等。
不管是從現有資料,還是在與拓斯達的交流中,其實不難判斷出駝馱科技現階段還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未來需要面臨的基于和挑戰還是很多:如何吸引更多企業品牌入駐,如何鏈接線上線下的服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路漫長,不如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