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發布的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累計銷售13.5萬臺,同比下降3.75%。這也是我國自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以來,工業機器人市場首次出現萎縮。對此,業內不乏有聲音稱,這可能預示著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
但事實是,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當下,我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并不會大幅度減少。“近些年,傳統企業面臨招工難、用工貴的難題,作為制造業重鎮的佛山迫切需要引進智能制造尤其是機器人技術,以滿足定制化、批量產、生產周期短的訂單需要。”為此,佛山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潘東生專程帶著佛山本地傳統制造業企業到來到北京舉辦工作推介會,廣泛征集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技術項目。
在中關村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基地總裁蒙洋看來,這座面臨傳統轉型壓力的制造業重鎮,未來將有著無可限量的協作機器人應用場景。“與發展了幾十年的工業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最大突破在于它可以直接與人類并肩合作,而無需使用安全圍欄進行隔離,讓機器人輔助人類去完成那些高重復性、高精度的工作。而這個市場在國內的市場還未完全打開,但可以肯定的說這個產業正處于爆發的前夜。”
助力制造邁向“智造”
事實上,從制造轉型到智造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洪流。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同時就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機遇下,作為工業機器人的一個細分領域,協作機器人在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被一些制造企業引入到生產線,完成精密裝配、檢測、產品包裝、打磨、機床上下料等工作。
“協作機器人是針對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的工業級產品提供專業服務,可以有效提高制造業產品的一致性、可靠性。”蒙洋說,一般小型機械臂會用在零部件制造中,比如說3C行業,汽車零部件的組裝和生產,車燈、擋風玻璃的各種工藝,甚至小到汽車車載空調里的壓縮機。
據介紹,目前,協作機器人所在的行業應用主要以汽車行業、3C行業、食品行業、家電行業、塑料行業、航空航天行業、醫療行業和科研教育行業,尤以汽車和3C應用最為廣泛。以汽車行業為例,協作機器人能為汽車應用中的諸多生產階段增加價值,應用場景包括:發動機鑄造廠、激光切割裝備、成形壓力機、制模機和包裝及堆垛流水線等,可用于螺釘固定、裝配組裝、貼標簽、機床上下料、物料檢測、拋光打磨等環節。
“這些小型的零部件,用人工加工,不僅難以保證產品質量的一致性、產量也難以提上去。而用協作機器人加工,可以在提高產量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證品質的一致,大大降低生產成本。”為此,蒙洋算了一筆賬,按照市面上的一般價格估算,協作機器人的售價一般在10-20萬元,由于易于編程、安裝等特性,部署的費用一般較低。另外,輕巧的協作機器人,對于空間的需求也大幅降低,可為企業減少許多安裝和廠房成本。“用勞動外包的方式招聘工人,中西部地區工人的工資普遍在每月4000—5000元,而在東部發達省份則高達萬元。這樣算來,一臺協作機器人的成本大致相當于一個工人1-1.5年的工資。更重要的是,在惡劣環境中,機械臂仍然可以24小時工作,沒有任何情緒影響。”蒙洋說。
“協作”成趨勢有望開啟新“藍海”
協作機器人的市場有多大?國際研究機構TransparencyMarketResearch曾發布報告稱,到2024年底,全球協作機器人的市值將達到95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0%;巴克萊銀行的生產資料分析師也估計,2015年-2025年的短短10年間,協作機器人市場將從1.16億美元增長到115億美元。
相比于較為成熟的國際市場,現階段,國內協作機器人市場尚處于市場導入期,2018年,國內廠商進步明顯,遨博市場占比逼近丹麥的優遨,同時,Rethink倒逼出局,國產新晉廠商正在增加,新松、遨博、達明、大族、珞石、越疆等機器人廠商陸續推出各自產品,并在負載重量、重復定位精度、易用性等多方面接近國外先進水平。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協作機器人行業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協作機器人輕量化、成本低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業門檻,不僅大型傳統工業機器人企業在積極布局,創新型企業也在不斷涌現,在國內外企業的不斷加碼下,協作機器人市場已經開始進入真正的高速市場化發展階段。
該報告同時顯示,受宏觀環境的影響,2018年協作機器人市場增速放緩,銷量及市場規模分別為6400臺和9.6億元。但從長期來看,協作機器人作為智能機器人的雛形,具有更廣的應用面和更多的可能性,未來市場前景可期。
“人機協作是機器人行業的一個重要趨勢,它將帶給社會制造業水平的提升和產品品質的改善,將人類從簡單重復、工作環境惡劣的工種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多高價值的工作,使得整個工作過程更有效率。”蒙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