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牌照。意味著我國進入了5G商用元年,中國商用5G的時間表從2020年提前到2019年,根據三大運營商透露的信息,他們今年至少會在全國40個城市覆蓋5G網絡。預計國內消費者很快就能用上5G網絡服務。
一
但是隨著5G的到來,就像WIFI輻射的問題一樣,5G輻射的問題又開始受到人們關注,5G時代來了,我周圍的輻射量會變大嗎?
通常情況下人們的認識里,通信基站越多,輻射就應該越大呢?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近期對5G輻射問題提出質疑。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對該問題給出了答案,他表示::“很多人會誤認為基站有電磁輻射危險,4G基站美國的輻射標準是每平方厘米600微瓦,中國基站電磁輻射標準只有40微瓦,比美國嚴格10倍”?;靖采w越密,手機信號接收才越好,用戶受到的電磁輻射反而會越小。所以,隨著通訊基站越來越多,信號更好,輻射也更小。
這是由于,手機與基站之間有個智能控制機制,會動態調整互相之間的通話信道、電磁輻射功率。簡單的講,通信基站覆蓋越好,手機通話信號就越好。信號好,則手機與基站聯系的發射功率就小,對應功耗低,對人體的輻射也小。在一個通信基站的范圍內,該范圍內的移動手機距離基站越遠,其通話信道和手機的發射峰值功率就越強。
“大塊頭”的通信基站并不意味著巨大的輻射值。
據了解,通信基站的輻射按照國家標準要求,要小于40微瓦/平方厘米。在實際執行的時候,運營商考慮到信號疊加,工程施工要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內。這遠遠低于一些常用的用電器的輻射量。
而且通信基站通常距離人們較遠,不像手機、電腦、電視機等在人們身邊,所以通信基站的輻射可能很小,反而生活中常用的家用電器輻射更高。
二
目前,我們對5G的應用有無限的暢想,暢想5G會進入更多的應用場景,如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飛行、遠程醫療、遠程操作復雜的自動化設備等甚至達到“萬物互聯”。
但是這種“萬物互聯”下的網絡安全卻不得不引人深思,試想一下,如果在一個在5G網絡支持下的智能工廠,它的網絡突然被攻擊,工廠是不是就會完全停止運轉?
在5G的環境下如果自動駕駛汽車在道路上行駛,在遭到黑客攻擊后,遇到突發路況就很容易釀成一場事故。
就像2017年爆發的勒索病毒,如果這樣的勒索病毒直接針對某個企業的核心設備,不再像之前一樣,只是一些圖片、文字被鎖,那個時候有可能是工廠及其他設施被“鎖”了。
這樣的話,任何一個場景里5G的漏洞被不法人員所利用,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都是難以想象的。
當然,這只是對將來5G應用場景的設想,5G將為生活提供的改變目前我們仍無法估量,但是其中的安全問題不得不讓人們去考慮,如果5G網絡安全不能從技術上得到有力的支持,就如同在5G之前的各種網絡安全問題相伴而生一樣,在5G出現后的安全問題也必將是5G服務中的一些障礙因素。
就如4G時代的移動支付、移動直播一樣,隨網絡的應用場景不同,網絡安全的需求也不同。5G時代,各行業在5G技術的加持下應用場景勢必更加多元化,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信息安全將提出更加多樣的需求。
三
另一個問題是5G的出現,人們可能會更依賴云,移動硬盤可能會逐漸邊緣化,一些移動終端的配套設備可能會逐漸消亡的……尤其在云端的支持下,可以有效減輕終端壓力和復雜性,使得終端設備逐漸簡化。
特別是云端添加制作、渲染等能力后,很多現在需要通過線下操作完成的工作可以直接在云端直接完成。這樣通過云端的操作,可以實現降低對終端的性能要求,可以有效降低對終端的性能要求,從而實現低成本和提高便攜性和可移動性。
但是隨著5G技術逐漸應用,更多的問題可能會暴露出來,就像剛剛提到的“云”,如果云的安全不能保證,很容易造成大量信息的泄露,損失可能無法估量。
但是隨著5G的建設與投入,安全問題必然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安全在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這方面既要有國家層面的考慮,也要企業和個人的考慮。在國家安全方面,我們的國家一直都很重視信息安全。尤其在5G時代到來之后,國家勢必會越來越重視信息安全。而作為企業和個人自身也需要做好相應的安全措施。畢竟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如果國家、企業和個人安全得不到保證的話,那技術的存在的意義將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