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當自動化遇上 3D 仿真技術

時間:2019-06-04

來源:麥總mcrazy智造商

導語:這些自動化廠商為何在3D仿真技術上做如此大手筆的投入,其實際意義又何在呢?

近一段時間,自動化廠商在3D仿真技術上的各種投入,相信各位都已經看到了吧。

01.jpg

PicSource:B&RAutomation

比如:施家與AVEVA之間的并購;貝加萊今年2月推出了數字化仿真接口軟件B&RMapleSimConnector;羅家在今年早些時候收購了3D仿真軟件公司Emulator3D;ABB也在前不久宣布與達索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那么,這些自動化廠商為何在3D仿真技術上做如此大手筆的投入,其實際意義又何在呢?本期,咱們就一道來聊一下。

02.jpg

PicSource:siemensPLM|NX

首先,在工業領域,如果提到3D這個名詞,我們馬上就能想到的,通常應該就是大家在產品研發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類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了吧?,F在的這些設計軟件,不但可以用三維視圖直觀的展示產品設計外觀,還能夠在由軟件構建的虛擬環境中模擬產品工作時的運行狀態,并用具體的數據通過圖表曲線或顏色變換...等方式呈現出相關物理量(如:熱傳導、流量、壓力、膨脹、摩擦、應力...等)的動態趨勢。我把這稱作是元器件級別的仿真設計。

03.jpg

PicSource:Dassault|SolidWorks

它的意義在于,加速了產品設計時的交互反饋,讓研發人員有機會及時看到參數調整后設計結果的變化,這一方面有助于降低產品設計風險,另一方面則可以幫助企業減少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的試驗次數和測試元件的消耗數量,并縮短研發周期。

04.jpg

PicSource:Emulate3D

不過,工業制造并不只是產品元器件層面的事情,它同時也是面向制造流程的。簡單來說,產品是需要經過一道道工序批量生產加工出來的,同時包括工廠、車間、生產線和設備...等在內的制造系統,又是由無數個元器件組裝起來的。

05.jpg

PicSource:siemens.com/press

而有關這部分的設計工作,包括設備物理實體的構建、系統工作流程以及各組件運行狀態的模擬仿真,其實也都是可以通過使用3D軟件來完成的。換言之,用戶是可以在3D軟件的虛擬環境中,提前對制造系統的運行狀況和綜合效率進行驗證和評估的。

06.jpg

PicSource:AVEVA|E3D

不難看出,這將有助于企業減少系統建設時的試錯成本、縮短產品的入市周期。而這種系統級的仿真設計方法,不僅適合機器自動化設備,同樣也適用于流程工業領域。

07.jpg

PicSource:B&RAutomation

上面所說的這兩種設計仿真,一個是元器件層面的,一個是面向系統流程的,它們對于現在各家主流3D軟件產品來說,其實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功能了。不過,制造體系的運轉往往是需要由一套電氣自動化系統來驅動的,而這部分的可行性驗證,例如:程序邏輯調整、配置參數優化、系統性能測試...等方面的工作,以往都是在設備實體搭建完成后才能夠進行的。

08.jpg

PicSource:B&RAutomation

如果能夠在自動化軟件與3D模型之間建立起一套數據接口,讓自動化程序可以像驅動實體設備一樣驅動計算機環境中的虛擬設備,并從中獲得相應的反饋數據,如:扭矩、力、位置偏差...等等,那么用戶就可以在還沒有實體設備的情況下,提前對系統的程序邏輯、動力參數、綜合性能以及自動化產品本身的運行狀態進行測試、驗證和優化,從而幫助縮短系統的開發與調試周期,降低總體投資風險。目測這應該就是自動化品牌投資3D仿真技術時所希望實現的應用場景。

09.jpg

PicSource:BoschRexroth|Dassault

事實上,這樣的技術概念早在十年前羅家和達索合作的運動分析軟件中,就曾經出現過。而從各家現已公布的資料看,要實現上述系統性能仿真的應用場景,他們中很多其實都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了。比如上面這個Rexroth和達索合作的瓦楞紙包裝應用;再比如西家07年收購UG后,在其PLM產品中推出的NXMCD。盡管軟件應用環境有所差異,但原理都是相通的,就是在自動化應用與3D虛擬模型的之間建立變量的對應關系。至于片頭提到各種“合作”與“并購”關系,除了在商業上的推廣合作,在技術層面估計也就是雙方數據接口的相互開放與標準化的意思吧。

10.jpg

PicSource:ARCGroup

可以說,3D仿真本身并算不上是什么新的技術,但與自動化技術的結合卻有機會將其從元器組件和運轉流程的級別擴展到了系統性能的層面。有觀點認為,這有可能徹底改變機械、電氣、軟件、調試、甚至銷售與售后服務...等各部門的團隊合作模式,讓自動化工程師可以更早的介入系統設計,從而實現在人力資源上的機電一體化。

11.jpg

PicSource:B&RAutomation

另外,隨著自動化系統復雜性的不斷增加,這項技術會在業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的,這一點我并不懷疑。但在決定引入這項技術之前,個人覺得在企業內部還是有幾個比較現實的因素需要去評估的,例如:

有沒有使用3D設計工具的習慣;

是否能夠完成3D模型各項詳細參數的配置,如:密度、摩擦、阻尼、彈性系數...等等;

能否改變電氣與機械團隊各自為政的局面,打破部門壁壘,從而讓大家展開深層次的技術合作...

...

信息參考自:

plm.automation.siemens.com

br-automation.com

blogs.boschrexroth.com

aveva.com

demo3d.com

3ds.com

ab.rockwellautomation.com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本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如有疑問,歡迎隨時通過本公眾號與我們聯系。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