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立信與諾基亞陸續獲得多份“5G設備替換”合同,即在5G升級換代中替換包括華為在內的設備。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全球都在關注華為與美國政府在5G上的爭端時,華為的歐洲對手正在賣力地跑馬圈地。
據華爾街日報29日報道,瑞典的愛立信與芬蘭的諾基亞近段時間在全球5G業務上大豐收,分別獲得18份和37份“5G設備替換”合同,不過目前并不清楚這些訂單中有多少用來替代華為。
全球目前三大通信設備廠商分別為:華為、愛立信、諾基亞。華為在上個月表示,公司在全球簽署的5G合同數量為40份。
環球網30日報道稱,華為在歐洲5G市場依然占得一席之地,而取勝的要素不僅在于產品質量,還在于價格優勢。據兩位匿名的行業官員透露,華為的報價僅為愛立信的一半左右。
華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曾巖表示,海外通信設備的巨頭成本上比華為自主的通信設備高20%-30%。他還表示,
在專利方面,華為在5G標準的專利數領先于其他海外巨頭。截至2018年底,根據歐洲電信標準化協會數據,華為專利數量達到1970件,排名第一,而諾基亞、三星、愛立信等設備巨頭專利數分別為1471、1448、1444,可以看到華為5G專利方面是有明顯優勢的。
根據StrategyAnalytics最新發布的報告,2023年,華為、愛立信和諾基亞各自的無線電接入網絡設備將分別為全球22%至25%的5G用戶提供服務;三星、中興通訊以及新興的OpenRAN廠商,將服務于剩下約30%的全球5G用戶。
其中在5G市場份額方面,華為領先兩大競爭對手——愛立信和諾基亞約2個百分點。但包括美國電信運營商T-Mobile與U.S.Cellular、日本軟銀、意大利WindTre等大客戶都被愛立信和諾基亞拿下。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上周接受國內媒體群訪時表示,華為的5G不受美國政府打壓的影響,技術上至少領先競爭對手兩三年。
研究公司Dell’OroGroup的數據顯示,華為在2018年擴大了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的領先地位,占全球收入的28.6%,相比之下,諾基亞和愛立信所占比分別為17%和13.4%。
華為雖然在技術上領先,但在美國施壓的背景下,真的沒辦法嗎?答案是否定的。在美國偏遠的農村地區,有數十個4G網絡安裝了華為設備,華為如若撤離,這些運營商用更高的價格購買愛立信或是諾基亞提供的更昂貴設備,來取代華為設備,對農村地區的通訊發展產生嚴重阻礙。
以美國農村的經驗推之,更窮更分散的歐洲更加需要華為。在全球5G競賽中,歐洲已經被遠遠拋下,如若華為缺席,歐洲和世界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