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許善達:我國內陸為何無法承接低端產業轉移

時間:2019-05-22

來源:原子智庫 許善達

導語:?5月18日-19日,2019中國供應鏈高峰論壇在福州舉辦。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出席并演講。以下是許善達演講的正文。

5月18日-19日,2019中國供應鏈高峰論壇在福州舉辦。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出席并演講。以下是許善達演講的正文。

我們最近對制造業發展的過程做了一點研究,我把這個研究成果給大家匯報一下。

我們分析了三個時間點,分別是1980年左右、2000年左右,還有一個是2018年到2019年這個時間,差不多每個點隔了20年。

從制造業來看,有高端,有中端,有低端。高端,我們想以芯片行業為代表。中端分成三個檔次,里面分高端,中端,低端,中端里的高端是汽車,中端里的中端是家用電器,就是白電。中端里的低端是鋼鐵,就是普通的鋼材。低端就是消費品,當然,消費品也有很高端的,我們說的是一般的衣服、鞋、生活用品等一般的低端消費品。

1980年時,美國人的高端芯片一直保持世界領先,中端方面,美國的汽車也是領先世界的,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等等。包括在電器上,比如空調等等也是領先世界的。那時候,歐洲開始做中端里面的高端和中端,其他國家也做一點低端,比如像日本和韓國,那時候鋼鐵行業發展很快,比如做汽車,電視冰箱這些東西。那時候我們國家剛剛開放,原來有這些產業,但是非常弱小,主要在低端領域,我們引進了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當時主要是引進低端產品,所以1980年時間點是這么一個全世界的格局。

到了2000年,情況有點變化了。中端里面的鋼鐵行業發展比較好了,同時我們的家電業發展起來了,汽車也開始發展了,雖然發展的比較弱,但是開始發展了。這時候,美國的經濟結構當中,汽車行業、家電、冰箱等等已經開始萎縮了。而日本的汽車行業和家用電器在那時候是非常強大的。他們把東西賣到美國去,把美國的汽車、家電沖擊得非常嚴重。

到現在又過了20年,美國汽車行業都萎縮了,家電更是萎縮了,低端早就沒有了,美國的鋼鐵行業也都萎縮了,但是他保留了高端的芯片,以芯片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仍然是遙遙領先的。而這時候,時間過了20年,日本在以芯片行業為代表的高端領域,卻并沒有多大的突破。雖然有一些芯片行業的企業,做一些產品,但是與美國在芯片領域的領先相比,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日本在汽車行業、家電行業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中國在這段時間里開始出現了變化,低端產業開始外遷了,因為我們的勞動力工資上漲了、資源價格上漲了,包括土地成本、環境成本都提高了。我們的經濟發展以后,低端產業開始被淘汰了。當然淘汰不是都關閉,主要是以外遷為代表。

我們曾經努力想讓這些產業不要到越南去,不要到泰國去,還留在中國,廣東、珠江三角洲成本高,可以到江西,可以到湖南,可以到廣西,但是這些地方為什么承接不下來?甚至在廣東省的一些比較偏僻的縣都承接不了這樣的產業?

因為我們國家有一個特點——物流成本太高。我們國家物流成本包括運輸工具的價格,燃料的價格,道路通過的費用等等,這部分成本太高。所以,你想讓這些偏僻點的地方,用他的低工資,低資源價格來承接這些原來在珠三角,長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而物流成本把這些地方的低成本優勢給對沖掉了。所以,現在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比重開始下降。

這些企業比重的下降帶來的問題就是就業。一些農民就業的機會減少了,從改革開放算到現在是40年,有一批當時是20、30歲的農民,到現在也干不動了。所以,很多年紀大的農民工就開始回鄉了。但是從就業統計上,因為他們是農民工,因此跟城鎮居民就業的統計沒有關系。但是現在年紀比較大的農民回鄉的數量已經在開始增長。

我們還想往前、往產業鏈上游發展。那么到了08年,我們國家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因為08年出現了國際金融危機,大家知道,我們國家是率先走出危機的,但是率先走出危機依靠的是什么?是提高杠桿率,擴大投資。當時叫4萬億投資,實際投資遠遠不止4萬億。

但是,4萬億投資當中,真正提高技術水平的投資比重不大,主要是增加產能,擴大規模的投資。比如新建了鋼鐵廠,但仍然生產跟原來質量差不多的產品。當新鋼鐵廠建成以后,老的鋼鐵廠市場縮小了,新的鋼鐵廠找不到市場,所以我們國家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這就是我們從09年開始,用提高杠桿率、擴大投資等方法擺脫金融危機困境帶來的問題。

但是,這種發展的效率很快就降下來了。同樣投資一個億,所獲得的GDP也少了,獲得的就業也少了,獲得的稅收也少了,投資的效率是急劇下降的,這種情況使得我們在思考,所以從2015年底,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行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首先一條就是“去產能”。在擴大投資里邊的重復性產能建設占了很大比重,所以我們要把過剩產能去掉。

去庫存,去杠桿。我們國家的杠桿率在全世界比起來,雖然經濟水平是這么大,但是我們總體的杠桿率是全世界最高,M2是GDP的2倍。美國M2不到GDP的100%,所以我們的杠桿率高造成全社會資金成本急劇上升,所以對微觀的經營也帶來很大的成本的壓力,所以提出“三降一降一補”。

這時,我們國家的發展又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用“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等很多詞匯描述新的發展戰略。但是我的看法,核心一條就是要增加經濟的科技含量。這一點,就跟現代整個全世界的制造業,跟發達國家的東西都相關聯了。現在美國說我們中國占了便宜,好像美國吃虧了。這個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美國人雖然不生產鋼材、家電、空調,電視,甚至汽車生產的也少了,但是美國人是獲利的。

這樣的產業結構調整,制造業結構變化中間,美國人有幾個領域是獲利的。

第一個領域就是所有從外國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價格要比美國自己生產的價格低。這個價格低就降低了美國的勞動力成本,降低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使得美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保持比較低水平。所以在發達國家里面,美國的居民收入分配是比較高的。為什么能夠維持比較高,為什么維持那么多的低收入的人,能夠正常的經濟運行呢?很重要原因就是進口的,便宜的,低價的消費品。

第二個,很多投資都是美國人進行的。美國的資本在制造業轉移中間獲利了。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蘋果,蘋果手機產量不是全世界第一,但是它的利潤超過所有生產手機的公司的利潤總和。他讓你生產手機,你去制造。但是他通過資本的投資和科技投資,獲利水平很高。他的高科技,通過這個渠道獲利,他的資本通過投資獲利。

第三個渠道就是鑄幣稅。中國對美國是貿易順差,美國是貿易逆差。貿易逆差,美國發貨幣給你,你拿他的錢把東西給他,把實際財富給了他。然后你把這個貨幣拿來買美國的國債,作為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就是他可以發貨幣換取實際財富,所以美國人說他吃虧完全不符合實際的。所以對我們來說,面臨的問題是什么呢?一個是我們的高端技術發展困難很大。看美國的情況,他們在科技上對我們的封鎖比以前加大了力度。所以我們要想往高科技發展,則面臨著比以前更大的困難。

同時,由于我們自己的經濟發展,低端行業也面臨著淘汰,在全世界進行轉移,這對我國的經濟轉型帶來了新的壓力。低端產品再不能繼續維持了,高端要發展還遇到困難,所以我們現在的產業結構調整,最核心的就是不管你的產品和服務是什么,都要考慮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

我去調研過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參觀他做的奧迪A8前擋風玻璃,他開發的新產品不會結冰,同樣一塊玻璃可以賣到一萬多美金。數量沒有增加很多,但是價格增加。因為科技含量增加了,他看準這種汽車玻璃要增加什么科技含量以后能夠提高它的價值,內涵的價值,這種例子已經很多了。

企業要想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準確判斷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從哪個角度去增加科技含量,在以后的市場當中,你在競爭中間就能夠獲勝。如果判斷錯了方向,可能就失敗了。

所以你的產品和服務一定要看準方向。同時,你要有足夠的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我們過去很多企業就是買了設備,我看中了市場,定了合同就生產,買原料生產,增加企業的管理等等。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因為剛才我講的整個中國的制造業格局的變化,肯定在產能過剩,杠桿率高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有更尖銳,更激烈的市場競爭。

所以,企業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使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到符合將來市場的需要上。現在我們很多的制度也在研究怎么樣能夠更好鼓勵、引導企業往科技含量上發展。比如最近提出,投入研發的費用,在稅前按照150%扣除,現在我們提高到175%。我相信將來這個比例還會提高。還有比如說現在增值稅降低稅率,包括我們現在還要解決留抵扣稅的問題,能夠改征退稅,這些政策都是希望能夠給企業提供更加好的引導企業或者支持企業,鼓勵企業增加科技含量的方向,但最主要的還是企業對自己發展方向的判斷。

所以,我想我們國家,那種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發展空間已經很小了,甚至可以說是在萎縮的。但是鋼材也好,以鋼材為代表中低端產業,以家電為代表的中端產業,以汽車為代表的中高端產業,發展科技含量的空間很大。

如果我們的科技發展含量能夠在一段時間增加很多的話,中國經濟就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在世界經濟格局里面就會不斷的提升我們的價值。如果我們不能在科技含量上取得有效進步的話,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的新的困難,在市場競爭中間,競爭力會受到損害。所以我想,這個事情,政府要做政府的事情,要使得我們制度設計更加有利于我們的經濟能夠增加科技含量。

同時,企業也有企業的決策,你的資源配置,你的資金的安排這些也要增加科技含量作為你決策的內容。維持你現在的生產,我估計這個生產時間不會拖得太長了。

我們講供應鏈,這個詞很大,我只講講從制造業體會上說,我們的研究有這么點看法,大家可以參考。謝謝大家。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