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標中,低價就能中標,造成大家不比質量,只比價格低。”在不久前開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產品質量法執法檢查中,一些企業主抱怨,目前,一些地方在招投標中存在的“低價中標”現象,已經成為企業提升產品質量的突出障礙,亟待治理和規范。
一般情況下,按照市場規律,招投標中的投標價或中標價不得低于成本價。然而在現實中,部分招標單位在招標環節忽視質量要求,唯價格論,造成中標價低于甚至遠低于成本價。這些以低于成本價中標的企業,為獲取利潤,只能在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等方面壓縮成本,以犧牲產品質量來彌補虧損,從而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在執法檢查中,一家曾經獲得過“政府質量獎”的線纜企業直言:生產企業沒有利潤空間,被逼得偷工減料,突破底線。事實上,因低價中標導致產品質量不過關,甚至釀成安全事故的案例,并不鮮見。
“低價中標”現象之所以出現,和法律法規執行不嚴、監管機制不完善有一定關系,而從根源上講,是鼓勵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不足導致的。當有的企業每年拿出很多利潤來搞研發、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時,個別企業靠偷工減料、假冒仿制也能同臺競技,甚至競爭成功。長此以往,就沒有企業愿意花精力搞研發和創新。這不僅嚴重擾亂了市場經營秩序,對整個制造業也是一個打擊。解決之道,自然是進一步完善市場環境,讓企業拿產品質量說話,讓過得硬的產品叫得響、站得穩,從而為制造業大國打下產品質量的基礎。
“一些地方的招投標制度可謂‘簡單粗暴’。只要‘最低價中標’原則不變,就很難有什么工匠精神、百年老店!”四川仟坤集團副總裁周述軍說。
記者近日在江蘇省的蘇州和無錫、湖北省的武漢和宜昌、四川省的成都和德陽,對3省6市的100多家實體企業進行調查時發現,“最低價中標”成為企業集中詬病的問題。
多位企業負責人表示,一些地方和國企招標采用“最低價中標”,這種“重價格、輕質量”的指揮棒,不符合新發展理念,阻礙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危害較大
容易導致優汰劣勝,埋下安全隱患,影響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原料一噸8000元,可項目中標價格居然只有六七千元,結果往往是造假的勝利,做優的出局”
一套自動售檢裝備,中標價居然比制造成本還低30%。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讓不少企業無奈的招標現實。
“現在很多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由政府或大型央企牽頭招標,往往是最低價中標,壓價非常嚴重。本來每個車站的模塊成本應該是500萬至550萬元,但是中標價格居然只有350萬元。從設備集成商到材料供應商,壓力都非常大。”國內份額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設備供應商——蘇州雷格特智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鑫說。
企業反映,許多國企和地方政府的招標項目都采取“最低價中標”原則。然而,“最低價中標”這根指揮棒危害甚大。
——“最低價中標”助長以次充好,導致產品和工程建設質量下降,優汰劣勝。
“很多地方招標,原料一噸8000元,可項目中標價格居然只有六七千元,很多正規企業根本沒辦法做,結果是造假的勝利,做優的出局。”四川國光農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頡說。
袁鑫也表示,國內招標壓價嚴重,可產業鏈上每個環節都還要賺錢,因此上下游企業都在千方百計挖掘“價格低廉、質量過得去但不是特別好”的產品來投標。武漢長興電器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衛紅坦言,“最低價中標”往往就是犧牲質量來賺錢。
——“最低價中標”極易引發偷工減料,甚至埋下安全隱患。
今年3月,西安地鐵爆出“電纜門”事件,劣質電纜竟然在多地地鐵投標中暢行無阻。“奧凱電纜的中標價已經嚴重低于成本,可它中標肯定是為了賺錢,那就只能偷工減料了。”特變電工(德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嚴昌龍說。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小平說,“沒有哪個企業愿意參與‘最低價中標’,但是現在市場環境被擾亂了,產業鏈從下游向上游惡性傳導:不壓價,中不了標;中了標,產品質量往往下降。”
——“最低價中標”影響企業創新研發的積極性。
成都百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經理郭堯堯表示,“最低價中標”對于創新型企業很不利。“我們研發費用高,定價自然就高,盡管藥效好,但是招投標上非常吃虧。”
江蘇雙良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陳強表示,“最低價中標”很少考慮投標企業的產品質量,更不會去考慮技術水平如何。“我們曾去浙江競標一個項目,招標方就要求是‘最低價中標’,根本不要求品質和運營。這樣的招標制度,怎么能有轉型升級?又如何鼓勵企業投入創新?”
“包括‘最低價中標’在內的壓價競爭危害非常大,擠壓的不僅是企業效益,也是持續創新的投入空間。”四川日機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經理張智說。
機械制造行業的各位,對此是不是也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