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自動化生產需求不斷釋放,人口紅利因素日漸消散的情況下,我國機器人產業迎來了快速崛起。不僅本體、零部件和相關配套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市場發展也在政策、資金以及企業的加碼下獲得了顯著成果。
受此影響,機器人逐漸成為了人們身邊重要的“幫手”和“工具”,其商業化應用探索也進一步提速與深化。目前,除了傳統工業領域的應用之外,機器人市場已經越發向生活服務領域進行延伸,醫療、交通、教育、家庭、商場、酒店、電力等領域都正成為應用的主要場景。
機器人運維日益成熟
而在諸多的應用場景之中,機器人在電力運維上的發展前景始終備受青睞。
眾所周知,電力運維主要是指對電力線路和電力運行的檢查、搶修及維護,主要包括電力巡檢、電力維修兩個環節。一直以來,電力巡檢環節都由人力完成,不僅作業效率低、故障發現及時性差,而且巡檢人員容易受到地形、氣候、環境等因素限制,作業既背負巨大工作壓力,也面臨一定的安全風險。
相比之下,借助“機器換人”完成電力巡檢作業則要簡單、輕松和安全的多。配備各種智能技術的機器人在巡檢過程中擁有快速查找、靈活操作、實時監測、及時反饋、精確分析、全面覆蓋等諸多優點,不僅能夠大幅提高作業效率,降低各項成本,還能避免巡檢人員遭遇危險,應用價值可謂顯著。
同時,機器人在電力維修方面的作用也與電力巡檢相類似,都具有廣泛的換人效果和輔助價值。通過這些,我們基本看到了機器人對于電力運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作用,因而隨著電力行業發展的不斷加速與擴大,如今機器人運維方式也正受到業內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不僅電力行業在持續推動機器人運維作業的加速普及,各地電力部門以及相關企業也在積極宣傳、采購和運用機器人。他們通過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有機結合,既促進了機器人運維方式的日益成熟,也推動了我國“智慧電網”建設的全新發展。
為裸露電線穿上新衣
目前,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機器人在助力電網運維方面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應用場景,那便是對于電線的絕緣性改造。
日常生活中,電線時常會因為自然殘損、零件脫落、外力破壞等因素而帶來電力故障和安全隱患,因此對于電線的定期絕緣性改造維護十分重要。但傳統的改造以人力為主,采取的方式是直接更換電線,這樣不僅造成作業成本和資源成本浪費,同時作業也容易受環境、地形等因素影響,產生較大的負擔和隱患。
而近年來,機器人的應用則徹底的改變了這一局面。越來越多電力部門采用一個小盒子狀的機器人,沿著裸露的電線一路移動,給它們穿上了黑色的“絕緣外衣”。據了解,有了這些機器人進行作業之后,人們再也無需更換電線,極大程度的降低了配網絕緣改造的難度。同時,機器人帶來的高效率和高安全性也讓電力部門欣喜不已。
4月25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便應用這樣的機器人,完成了對永川區雙石鎮袁家屋基水庫上電線“絕緣性”改造,而在此之前,寧夏、浙江、廣西、安徽等省市都已經推廣和應用了該機器人。未來,隨著機器人在電網絕緣性改造上應用的不斷深化和完善,相信還會有更多的省市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
人才建設仍有待加強
當然,促進機器人在電網絕緣性改造上的進一步發展或者促進機器人在電網運維方面的深化應用,還需要解決一大難題,就是專業人才的不足。
眼下,我國負責電網運維的工人只具備電力或相關機械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面對機器人新事物時,對其的應用和維修專業素養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短期內電力公司可以靠聘請第三方進行作業,但長期來說還是要加強自身的人才隊伍建設。這樣既是保障作業效率和關鍵信息安全的必要途徑,也是推動電力運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簡而言之,不管是從服務電力運維行業角度,還是推動無人機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加快推動機器人人才專業化建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彌補了這些不足,機器人運維才能真正走向更為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