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概念的興起,賦予了我國科技創新的活力。以共享單車為例,利用互聯網、移動支付發展的成果,賦予傳統的自行車行業新的機遇。我們不否認共享經濟模式的創新,但需要思考如何將創新的成果,真正意義上的兌現價值。
價格是國內制造業最大“優勢”,缺乏創新是制造業走向低端的重要原因。許多制造企業缺乏創新、不敢創新、創不起新。體制改革不到位,地方政府不當干預,讓中小型企業發展困難重重,多數制造商家因資金問題,在研發上投入小,甚至請不起尖端人才,導致用抄襲的方式,維持公司的運轉。其產出的產品含金量低,固然談不上價值。只好以壓利潤、拼價格的方式,在市場苦苦掙扎。
從另一個維度看,商家以量取勝的思維,是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縮影。許多商家缺乏技術創新活力,只是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換取加工費盈利。當產品附加值不高,商家則會選擇擴大產線的方式以量取勝。
智能制造是我國的目標,工業互聯網在政策的引導,資本的刺激下,一度成為行業熱點。多數工廠老板希望借助大數據,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賦能。但這種“彎道超車”思維,似乎有點天荒夜談。真正的技術,不存在彎道超車。實現萬物互聯的智能制造,前提是解決工業自動化問題,而我國許多工廠,仍然處于3.0、2.0甚至1.0的狀態。因此,這種好高鷺遠、急功近利的思維,違背了工業發展規律。
真正的技術,不存在玩到超車。我們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等領域能夠走在世界前端,是因為其發展與歐美、日本等國站在同一起跑線。已有的技術領域,追上發達國家的水平仍需時日。筆者曾接觸多家國內伺服、減速機廠商,這些經營者都有共同認識,即是正確評估自己與對手的距離。國外高端品牌先行幾十年,人才、供應鏈、銷售渠道、財務方面擁有成熟的管理模式,而本土的工業自動化廠商發展起步晚,縮小與外資品牌的差距仍需時日。至于實現智能制造,還是應累積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