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產品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傳統的手工制作廠家正在不斷減少,自動化正在開啟磁性元件生產的全新時代。在高舉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大旗下,磁件、設備企業以嶄新的姿態朝著高端化、智能化邁進。
中國市場的潛力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制造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異使我國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效率低、利潤少,所以實現自動化生產是電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為自動化生產的主要特征體現了制造業生產的智能化,意味著從本質上提高生產效率;未來,電子變壓器、電感等電子制造業也將向自動化發展,自動化工廠建設是趨勢。
制造業自動化需求不斷增長,而從根本上推動這一需求增長的是中國,中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的比重不到15%,但它對工業自動化技術的需求是這一數字的兩倍多。
自動化生產水平已成為當今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加強電子制造業等科技行業的自動化轉型也中國邁向中國制造2025所要走好的重要一步。
區別于國外,我國人工成本所占產品生產比例大,未能為產品發展贏得優勢。加之,招工難、用工荒等也是迫使企業加快自動化轉型的主要因素。
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5G等產業的騰飛,拉動了電子變壓器、電感等被動元件的需求的增長,企業訂單旺季也隨之而來,更是加速了自動化轉型的需求。
金華翼銷售總監張毅曾在采訪中提及,他看好自動化行業在中國市場的潛力。據他個人估算,未來中國自動化市場將突破50億甚至更多。
鵬達金銷售經理李前勇指出,中國自動化市場處于一個發展階段,雖然現在發展并不明顯,但仍然數據在逐年增長。
中國市場的潛力讓國內企業重新燃起斗志。在全球競爭加速、工業4.0時代的步步逼近背景下,國內企業開始醒悟,自動化作為一個為高質量的發展提供巨大動能的基礎性工業,如果遭到忽視,后果就是長期受制于人。
高投入時代
據多位自動化行業人士表示,國內自動化行業正處于一個“大而不強”的尷尬階段。
歸根結底,造成這尷尬處境的原因有三點:一是自動化設備研發資金投入少,二是自主知識產權不明朗;三是自動化行業規范不明確,缺乏領頭羊企業。
在自動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企業也逐漸意識到研發占據主導的重要性,設備企業更是當仁不讓,走在前頭。
記者在走訪時就曾了解到,目前多數企業重視產品研發,在設置專項實驗室、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同時,投入巨額研發資金。
作為一家專業繞線技術及自動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金華翼將企業每年利潤30%投入設備研發之中。而榮旭在產品研發投入上的金額占企業年利潤的10-30%,單一項目投入甚至高達600萬。銘普年投入研發成本約為5000多萬元人民幣,主要用于研發設備、研發人員上面的投入。
這些前期的金額投入均取得很好的反響。金華翼、榮旭等自動化設備以其優勢在磁件行業享負盛名,短短幾年時間就與不少客戶達成戰略合作關系。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磁件企業近年來不斷加深與自動化企業的合作,針對產品自身的研發,不斷加深自動化改造與轉型,他們的努力也不容忽視。
當下,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柯愛亞在自動化設備上的投入不斷擴大,先后購入日本、臺灣地區各類自動化生產設備200余臺。此外,柯愛亞還斥資2億元進行智能化生產和無塵車間改造,目前日產能已達到5KK。
大比特記者在走訪中還發現,經緯達在自動化生產方面也投入巨大,并且擁有自主的自動化設備工廠。該公司董事長王強告訴記者,經緯達從2012年開始,就在研發、生產技術方面大力投入,是當時第一個投入網絡變壓器自動化生產的公司。2018年經緯達已進行第二次大規模自動化升級改造,投入金額高達5000多萬元。并計劃在關鍵產業實現精益化生產,希冀在磁件行業率先實現智能制造。
除了研發資金外,人才培育是實現產品研發的另一個關鍵。
伊頓庫柏事業部亞太區高級經理袁軍表示,雖然作為一家器件企業,但在自動化改造方面,伊頓庫柏培育了一支20人的研發團隊專攻技術難題,進行設備開發與生產。
無獨有偶,順絡、銘普等磁企在引進優秀人才的同時,與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為產品研發和自動化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聚焦知識產權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一場技術革命,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工業4.0”,中國的制造企業雖然在發展階段和生產水平上參差不齊,但也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
但是,促進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為國家制造業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異,因為自主創新不足、產業結構較落后及能源消耗過大等劣勢,使我國人力成本較低,只能從事低端制造業,而制造業價值鏈高端被發達國家控制,能獲取高額利潤。所以,制造強國構筑“綠色貿易壁壘”、“技術壁壘”,通過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限制條件,鉗制欠發達國家制造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特別是近幾年,以美國為例,美國為了充分保證和利用技術優勢,不斷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不斷研發新產品。而且美國目前正在努力重振制造業。2018年,美國三番兩次強加關稅,限制我國產品出口,對我國電子制造業造成嚴重威脅。
雖然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依然是困擾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據統計數據顯示,在高端制造領域,我國超過60%的芯片,30%元器件的仍然以來進口。中國自動化設備自給率雖然達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目前而言,中國高端自動化設備產業與國外的技術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
這種反差體現在我國企業的對待知識產權的態度上。科彼特技術總監周珂指出,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情況尚不明朗,對于自動化設備高端化發展非常不利。
李前勇氣憤表示:“過去的企業都是在瞎搞,都是依靠照抄照搬來過日子,完全沒有觸及核心的研發。”不過,他無奈地告訴記者,這也時代相關,過去價格戰帶來的利潤根深蒂固,知識產權申請過程漫長,不利于產品的推出。同時自動化前期水平低下,抄襲之風久而盛行,老板根本不愿意將大筆資金投入其中。
但是,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知識產權法的改進,企業也開始重視對自己產品的專利保護。
據了解,銘普作為一家高新科技企業,深知知識產權對一個公司的重要性。銘普已于2016年導入知識產權貫標體系。從產品研發到上市整個過程中,公司非常注重專利技術的檢索及挖掘,并將挖掘到的技術創新點及時的申請專利予以保護。據楊董事長透露,截止目前為止,銘普擁有授權專利198項。
在重視知識產權的前提下,加快技術研發,突破重大標志性產品,加強對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技術和質量的攻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成為整個行業的一致目標。
由于有了技術的鋪墊,榮旭、金華翼、德鑫泰、科彼特等企業在研發中不斷突破創新,并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目前已擁有不同產品的多個專利。
上游+下游走向中國制造2025
目前,電子制造業對現階段的自動化生產頗有“怨言”。畢竟,就智能化而言,自動化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嚴格意義上來說,如今的自動化并不是全自動化,只是分段的自動化。
科達嘉總經理陳貴和就在參訪中表示了自己所期待的自動化是全自動化,而不是分段的自動化。當然這個還是要針對產品的種類而言。
據了解,目前還是有部分的定制電子元件產品不能實現自動化生產。
對此,張毅指出,自動化行業應該加大研發力度,突破定制化的生產,去開發具有行業代表性的產品。
未來,定制化生產和產品追溯將成為自動化行業的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智能化管理需要在生產管理、物流管理等領域結合人工智能,來讓機器賦能,讓管理效率有更大程度提升;最后,服務將同步實現智能化,具體體現在在線監測、遠程診斷及云服務方面。
在走向中國制造2025的路上,國內自動化企業深知自己的不足,這需要自上而下,全產業鏈的推動。
因為產品的設計和自動化程度是息息相關,因產品的設計有時候會直接影響自動化設備的設計,在產品設計的制程簡化程度、優化程度很高的情況下,設備的設計也會隨之簡化,設備的稼動率、產能、制程的良率都會提高,反之亦然。
此外,上游材料和線材企業也非常重視引進自動化生產線。橫店東磁憑借公司強大的資金實力,已成為首批20家浙江省“機器換人”示范企業。可順、和東購入多臺設備進行自動化改造,并在線材裝筒中保持產品的一致性,便于中下游企業的生產。
據柯愛亞劉總透露,柯愛亞在研發上,積極的參與材料廠家的互動,努力提供產品的優化設計,加強和行業內高水平的設備廠家溝通,積極引進高水平的設備。
無獨有偶,銘普在產品設計方面,積極引進行業內優化的設計軟件以及設計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盡量使產品前期的設計是最優化的,引進行業內頂尖的設備與之匹配。
知名廠商順絡始終將自動化設備生產作為其技術路線來保證產品交付和質量,時刻注重自動化設備方面的投入和改造。據了解,目前該公司的01005電感與電子變壓器,在繞線、焊接、裝配等核心環節均實現自動化作業。
同時,金華翼、科彼特等自動化設備企業展現了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的堅決之心,并堅持秉承“客戶至上,質量第一”的發展理念,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智能設備、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務方案,為整個電子制造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正如李前勇而言,自動化行業發展之路漫長而又持久,不管是電感、電子變壓器還是設備企業,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奮發的精神,以嶄新姿態去迎接中國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