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工信部正式發放4G牌照,身處5G爆發前夜的我們回首5年前,情形似乎如出一轍:新聞報道鋪天蓋地,街邊廣告牌也打出醒目標語,連換手機的老大爺都在問柜臺“這手機支不支持5G?”
與4G時代相比,面對高帶寬低時延,3秒下載一部大片的超速體驗,大多數消費者還是保持積極探索的心態,但伴隨著4G興盛起來的互聯網,也放大了不少專家呼吁理性看待5G的聲音與報道。
作為通信產業的底層技術,有人總結前4代技術發展趨勢,并得出無線通信產業逢單必敗的規律,這成為5G商用前這場大討論的側面寫照。
通信技術普及前究竟在等什么?商業完善?國家政策?還是國內少有媒體提及的致癌輻射研究?
無線通訊逢單“必”敗嗎?
通訊產業的基本規律是每10年就會迎來一次變革,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加深了信息傳遞的復雜性,從而影響了我們每一代手機的變化。
圖片來自網絡
1G時代,人們第一次能夠通過大哥大進行聲音信號模擬傳輸,同時確立了蜂窩移動網絡的組網結構。
2G時代,科學家們成功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文字得以通過短信的形式在手機之間相互傳遞。
3G時代,無線網絡帶寬第一次得到加強,在線網頁和音樂傳輸得到普及,很多老用戶還記得自己手機上的信號顯示以H(3G)/E(2.5G)/G(2G)等字母區分。
4G時代,在更大帶寬的加持下,聲音、畫面和文字三位一體得以同時傳輸,溝通隨時隨地。捧紅了一大批互聯網APP。
5G時代,吳軍博士認為并不只是物與物的“物聯網”,而是所有東西的聯網。保守預計全球會有500到上萬億的設備接入互聯網,相比現在50億的設備打了1-2個量級。
看似每10年一次的常規升級,但在中國逢單必敗有著其歷史原因。
1987年11月,廣東建成900MHz模擬移動通信網,開啟了手機在中國的時代,1G時代伴隨“大哥大”的短暫輝煌,模擬手機被新一代數字手機取代。
從1993年開始組2G網后,三大運營商的安穩日子長達16年。然而2009年我國正式商用3G時,距離1999年全球第一張3G牌照發放已經晚了整整10年。在3G下發牌照不久后的2013年底,我們已開始擁抱4G。
1G時代的尾聲匆匆結束,3G技術在中國從商用到換代一共才堅守了5年。期間,用戶體量最大的中國移動斥資2000億“主動”背鍋TD-CDMA技術成為信號質量重災區,同樣令大眾產生了3G不給力的印象。
反觀韓國新加坡挪威荷蘭等一眾亞歐國家,則完全沒有逢單必敗的說法,每代技術都順利平滑地完成過渡。事實證明,通信技術逢單必敗并非通信產業的普遍規律,只是我國特有的國情。
吸取4G“翻車”之鑒
除了移動通信技術的歷史教訓外,不少公司對于產業風口的把握也同樣翻過車。
4G牌照正式發放之后,和大多數科技門戶一樣,網易科技頻道同樣推出了名為“4G來了”的專題,預測進入4G時代后新興應用將包含新聞回傳、智能交通、車聯網、智能安防以及智能家居5項產業。
今天回過頭再來驗證發現,無論是從投資風口還是普及程度,當初構想的眾多智慧解決方案,如今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最先涼掉的竟是呼聲最高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以及虛擬現實。
說來也怪,3G發展初期運營商主推視頻通話未果,反倒只有QQ在手機上繼續發揚光大。到了4G時代,LBS,SOLOMO,O2O等名詞先后被發明,電商、外賣、共享出行方興未艾,似乎又是另一種對“逢單必敗”的闡釋。
5G正式商用在即,下一個殺手級應用到底會出現在哪里?
在中國移動5G宣傳片中出現了多達十幾種使用情景,包括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設備點檢、全景直播、遠程教育,以及8K視頻、智能安保、智慧醫療、自動駕駛、無人機等,看似熱鬧,但都沒有找到可行的投資回報模式。
《新科學家》雜志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通話在未來》(PhoninginTheFuture),文章的核心觀點指出:就目前來看,5G能發揮作用的主要陣地,在商用領域,不在民用。也就是說,5G離普通人的生活,其實還很遠。
2018年,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表示,“5G和4G相比,就是高性能、低延遲與高連接等,其他的是感覺不出來的。過去幾年,外界把5G神化了?!毖哉Z中透出了高射炮打蚊子的寓意。
徐直軍同時表示大多數消費者不會注意到新技術的好處,運營商也將很難從中賺錢?!缎驴茖W家》雜志在3月的專欄文章中同樣指出:4G完全可以滿足普通用戶的日常需求,沒必要花錢去買5G服務。
5G的等待
缺少殺手級應用之外,似乎連運營商也不建議現在就入手5G手機。中國移動公眾號在3月發表了一篇文章就叫《5G手機到底什么時候買最合適?》,文章中建議2019年不建議購買,2020年可以考慮購買,2021-2022年才是購買5G手機的好時機。
首先是5G標準。18年6月首個5G標準公布后,18年底3GPP宣布整體進度延后3個月(R15Latedrop,R16順延),雖然并不影響各國首次組網進度,但會涉及到車聯網、5G衛星接入、本地網支持、終端位置服務等多個場景議題完善,以及網絡安全和應用拓展細則,從而對5G網絡的總體部署進度產生影響。
第二項面臨的問題便是消費者是否買賬。羊毛出在羊身上,當下5G終端和資費如此高昂的情況下,難以打動大眾消費者買單。
以美國運營商AT&T的報價為例,每個月的資費套餐要70美元,將近500塊人民幣,還有15G的流量限制。4G不僅不限流量,每個月也只要幾十塊錢。率先實現商用的韓國5G資費標準,同樣收人民幣300+到500+不等。
和國外不同的是,國內運營商有可能加快5G降費的速度,這來自于市場和政策的雙向推動。
而5G終端方面,三星GalaxyS105G正式開售價為1,390,000韓元(合人民幣8000+),錨定下旗艦機型售價。下半年支持5G的機型還包括華為Mate系列,三星Note系列,小米Mix35G以及OPPOreno等,恰逢折疊屏元年,外界普遍預測5G手機均價會高于4000+人民幣。
5G能否快速普以及普及的關鍵環節,仍然在運營商。
5G基站目前最大缺點在于覆蓋面積比4G小,因此對基礎設施和硬件要求更高。
根據統計,從2013年到2020年期間,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在4G網絡上的投入,估計要達到1170億美金,而5G上的投入預計要比4G增加48%,將近達到1800億美元。
截至2017年末,中國移動全國4G基站187萬個,覆蓋全國99%的人口。中國聯通、中國電信4G基站總數同期分別為85萬個、117萬個,加上其他配套設施費用,三大運營商在4G網絡上的建設至少在8000億規模。
這些都讓運營商一時難以放棄4G擁抱5G。也難怪在一次采訪中,相關運營商人士表示“三大運營商面對5G建設態度曖昧,期待新技術的應用,同時擔憂力不從心。怕被競爭對手趕超,同時投資壓力太大,4G成本還沒收回?!?/p>
一方面要盈利,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國家信息基礎建設。運營商盈利空間越來越小。
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圍內逐漸高筑的貿易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5G的發展。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總裁郭正標表示,“華為是目前全球唯一可提供完整5G通信服務的供應商?!蔽逖勐撁税讶A為排除在5G招標之外導致成本激增,建網速度也勢必會放緩。
長路漫漫,5G或遭到輿論壓力
5G組網在中國還有一個可能面臨的最大社會挑戰——輻射。
《新科學家》在文章中提到,研究表明,5G輻射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比如引發癌癥、損傷眼睛、對免疫系統產生威脅,同時,它還會損害動植物的健康,甚至還會破壞大氣層。
5G基站的發射“射頻輻射”,這種輻射被世衛組織中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歸類為潛在2B致癌原。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FDA一項斥資2500萬美元,耗時1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把一只雄性老鼠每天在這種輻射里暴露9個小時,連續兩年,這只老鼠的大腦和心臟里就長出了罕見的腫瘤,連DNA都出現了損傷。
另一項研究表明,5G毫米波輻射對眼睛和免疫系統都會帶來損傷,金澤醫科大學醫學研究所的一項實驗表明,60千兆赫的毫米波天線會對兔子的眼睛造成熱損傷,這就是一個醫學上的證明。
5G輻射對植物同樣會產生影響。2010年的研究表明,暴露在5G輻射環境下的白楊幼苗的葉片,出現了壞死的癥狀;亞美尼亞的另一項研究表明,低強度毫米波損害了小麥幼苗細胞的應激反應,這會影響小麥幼苗的正常生長,也就是說,5G輻射可能會污染人類的食物源。
在科學家試圖證明射頻輻射的有害性時,也有研究機構給出了反面證據。
同樣在2010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進行了一項名為Interphone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試圖研究成年人使用移動電話是否與頭部、頸部癌癥有關聯性。這項研究涉及2708名神經膠質瘤患者和7658名腦膜瘤患者,以及7658名對照組。
結果表明,使用移動電話10年以上者也沒有發現罹患膠質瘤和腦膜瘤的風險增加。
2011年4月,獲得2011年度普利策非小說獎的印裔腫瘤學家悉達多·慕克吉在他的獲獎作品中也提到,近20年來,幾乎沒有證據證明腦腫瘤的發生與手機使用相關。
比如前面提到的FDA實驗中,使用的輻射劑量是日常生活的50倍以上。根據目前的實驗證據表明,目前手機的輻射值對于公眾的安全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FDA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主任杰JeffreyShuren寫道,“即使絕大部分成年人每天頻繁使用手機,我們也沒有看到腦瘤等病例的增加?!?/p>
因此,5G建設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基站射頻甚至手機是否存在致癌輻射,經過數年研究依舊難以定論,這就讓運營商在說服公眾接受某些地區基站建設時會面臨層層阻礙。
今年3月就曾曝出過,芬蘭部分居民因擔心5G基站的電磁輻射而在嘗試阻止5G基站的擴張,并得到當地2300多名居民的支持,理由正是5G基站的電磁輻射。
他們認為5G基站的密度要高于目前的4G基站,居民更容易因此而暴露在潛在的危險電磁輻射中,進而威脅人體健康。
總結
驅動萬物互聯的新一代通信技術,有著豐富但還未得以驗證過的商業前景,但即便這是一場正在發生的互聯網革命,它也將會以緩慢的速度逐漸成型,我們預計將會遠低于4G建網的速度。
慢趨勢下的5G組網將會面臨較大成本壓力,多數消費者短期不會為了8k直播或者VR支付每月動輒四五百元話費。因此5G需要在商用領域快速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或者開發出殺手級應用。
同時,功耗更大的5G技術同樣面臨著“輻射致癌”等社會輿論,并有可能演化成下一場關于輻射的社會大討論,從而放緩5G網絡鋪設的進度。
在光明前景與現實阻力的雙向驅使下,5G能否順利承擔起下一個10年的通信基礎,從而在中國實現“3G跟跑,4G并跑,5G領跑”的偉大超越,還是一個需要多方博弈的未知結論。中國、芬蘭、日本等國家已經開始著手6G研發,但愿5G不會重蹈逢單必敗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