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很火,就好像紅過了春天初生的楓葉。一個賣編碼器的人,在清明小長假期間不想出去人擠人了,呆在鄉下小區里,跟著小區園丁搞搞綠化,弄弄花草做做花匠,拍拍花花照片。腦袋閑著也是閑著的想象,不如湊湊“工業互聯網”這個熱鬧,做一份“工業互聯網”的分析報告。
現在很多人看文章先“看屁股”,再“看道理”。先要看文章作者身份背景很重要,再要看會不會“引經據典”的文學寫作手段。美國、德國、日本大公司身份背景,或者海歸,或者海外學習,或者出版過幾本什么書。哪怕都沒有,也要引用有上面背景的人曾經說過的話,寫過的書,以示下面開始寫的文章的政治正確。
一般在前面就注明作者是誰,引用的是誰,或者在文章最后注明作者是誰。至于文章中講的道理呢,反正又不是畫貓畫狗,管它最后像不像呢。畫鬼還是畫神仙的,反正只要是名人畫的就像,或者名人說了像的,它就像了。
本文作者有點心虛的說明一下,我就是個賣編碼器的。曾經作過的一次次《戰略分析報告》,猶如瞎子算命般準確。本文也就是清明節期間,弄弄花草的一個花匠,花癡一樣的遐想。
先給幾張花匠拍的花花,證明一下身份
言歸正傳
中國是制造大國,中國又是互聯網大國,“工業互聯網”這個概念具備豐富的想象力、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推動力,下一個風口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中國是互聯網大國,有馬云、馬化滕以及東哥們的成功,引得國際關注。
中國又是“制造大國”,又一心向往著能成為智能制造的“制造強國”。
于是,就有人想到了互聯網成功+制造大國=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制造強國
這個加法,他們叫“融合”。他們叫這個“IT-OT的融合”,簡稱“IOT”愛物梯,能直上云端的梯子。
美國是一個創新的國家,他們也在議論中國互聯網經濟的成功。而首先提出工業互聯網概念的先驅美國GE公司,它的工業互聯網部門卻先掛了,出售了。
德國是一個工業技術領先的國家,五年前德國推出了工業4.0概念,大搞數字化革命。他們在德國2030計劃中,也提到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成功。只是在剛剛的今年四月初,德國專家說話了,聲稱自從德國的工業4.0出爐后,德國工業增速卻在每年逐年下降了,德國工業寄希望于中國剛剛實行的制造業減稅與工業互聯網概念的興起。
這是要風水輪流轉嗎?
于是引得人們想入非非,中國工業互聯網的風口就要來了,傳感器與自動化的爆發機會就要來了。
是——嗎?
此鴨頭非那丫頭,頭上摸有桂花油。
“工業互聯網”是個什么概念?
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文章要寫下去,就先要搞明白這個“工業互聯網”是個什么概念。
先說互聯網INTERNET,又稱為“國際網絡”,是指在同一個網絡上廣泛性的國際性連接。用同一種網絡語言和交互規則。不管你講哪種語言、不管你是哪個國家、哪種膚色,它都連了起來了。
互聯網成功+制造大國的工業應用=工業互聯網?
他們叫這個“IT-OT的融合”。
只是這道加法題目有點撓頭,究竟是互聯網應用到工業領域去,還是工業領域發展出一個平行的工業物聯網絡,再與已經成功的互聯網對接?
只是,如果僅僅是互聯網進入工業領域的連接與應用,又何必再起一個名字“工業互聯網”呢?互聯網已幾乎無所不在,每家小區都有互聯網,只不過是建群的大小和哪個群主身份是干什么的。
有人出來說話了,“工業互聯網”就是工業互聯網,它不是互聯網進入工業領域這么簡單的,因為來自工業的人認為,工業是與你家小區不同的,小區是人與人交互聯網,信息是用眼睛看,耳朵聽,手指點著手機屏幕的。工業是有機器、生產半成品與成品以及操作的工人與生產管理的人。按照一些媒體給出的定義,工業互聯網指的是“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鏈接以實現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其目的是“推動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成為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依托、重要途徑、全新生態,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欠學習,要與時俱進啊。
那INTERNET(統一的國際化連接的網絡),又怎么解釋呢?總會國際化連接起來的,不做又怎么知道呢?這就像常常唱的歌——“舊世界打得落花流水,英特耐特就一定要實現”那樣。
“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進了工業,還是“工業互聯的網”去聯結“互聯網”?
工業互聯的大網兜,看看網兜里都有什么:
——物流網,以產品流動性為條線。始于15年前的RFID,(射頻識別,是what——when,where),以產品生成到商品交易的一條物流線,從原料,零件,到半成品,到成品,到商品。發展到一品一碼品質安全追溯與交貨期跟蹤。
2008年隨著奧巴馬和美國IBM的“智慧地球”計劃出現,出現了“物聯網”的概念,物流網很快就找到了風向,改名叫了物聯網。隨著幾年前美國GE公司的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出現,先驅物流網們再次與時俱進,改名到了“工業物聯網”,見風使舵。只是大大小小宣傳推進的文章里面,講到傳感器還是露出了物流網時代的那個馬腳RFID,盡管現在物流早已大量改用二維碼視覺識別,不用RFID了。
——工業物聯網,以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物件”發生與連接作用為一條線。從零部件,到組件,加工設備,工廠自動化控制系統,機器人,物流輸送等等的工業互聯。尤其是在自動化行業,各種傳感器,軟件,總線協議,工業以太網,TSN,可以往里裝的盡管往里裝,反正都要聯起來的。工業物聯網隨著“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出現,馬上也要改口叫上了新的名字。
——行業互聯網,(WHO,HOW,WHY),有關“人”的互聯,工業制造的生產領導、品質與成本管理、商業品牌企業文化、上下供應鏈的設計與市場營銷等為一條線,行業互聯網隨著工業互聯網概念的出現,也就自然進入了“工業互聯網概念大網兜”。
反正誰曾經在工業投入過的什么先期優勢資源的,現在都可以拿出來往這個大網兜里面裝,這就叫融合嗎。
起風了,好風助我飛。恐怕現在也不需要把“概念”搞得那么清楚了,與時俱進。
工業互聯的大網兜,簡稱“工業互聯網”。
我們下面就叫它“工業互聯網”吧,糨糊桶先放一放。
會講故事的馬云不會告訴你的實話
互聯網成功的幾大邏輯是什么?
在尋找下一個工業互聯網風口的時候,我們先來看看互聯網英雄,馬云與他的阿里巴巴是如何成功的。
馬云很會講故事,故事地簡單說:馬云本來是在杭州的一位英語老師,喜歡在西湖邊上與外國人搭訕。上世紀末跟著一波創業大潮,把英語老師的工作辭職了出來創業,先前是做電話黃頁薄的,推銷給各個單位去,因為黃頁薄推銷不成功,才改向創辦了阿里巴巴互聯網電商平臺。
大家幾乎都知道馬云后來的故事了。
只是馬云是個英語老師,他不會教你“邏輯”。做工業可都是要講邏輯的,工業自動化里最牛比的都是做PLC的大佬,PLC就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簡稱。在工業就算是畫鬼畫神仙,也是要講“概念”和講“邏輯”的。這里花匠幫著分析一下馬云與他的阿里巴巴成功的邏輯,看看以此來畫個工業互聯網神仙,是否能推斷出“工業互聯網”成功的模樣。
互聯網成功的幾個邏輯:
前四,基本條件
——客戶人群基數。
馬云從黃頁薄上的一個個單位的跑,他沒有成功。當時他的理解是網絡化時代來了,沒人再打電話了是趨勢。但是實際上還有一個原因他沒有說,是客戶人群基數變大了。在馬云創辦阿里巴巴后,在阿里巴巴平臺上是一個個微小的個體淘寶小店,到大眾化消費者網購的點對點。中國最近三十年的高速發展的優勢是什么?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和人人想致富和過上好日子的那種渴求。馬云一下子找準了客戶群體與心理,獲得了全球最大的人群基數。人群基數大有什么好處?大量前期投入成本可以平攤到很薄,甚至幾乎可以忽略了,而后期預期的收益因人多而聚沙成塔。后來的共享單車OFO小黃車,心中也早知這個道理,為了這個巨大的人群基數,不惜大量的借款購車,共享自行車大量地塞滿了馬路。而京東電商連續多年巨虧,照樣可以在美國上市,東哥迅速成為巨富。盡管一直在巨額虧損,但他的客戶人群基數巨大,“要想贏利只要每單多賺十塊錢的事”。人群基數是互聯網成功邏輯的第一要素。
——點對點閉環的快速交易兌現,與交易的信任。
與黃頁薄不同,互聯網電商交易獲利是顯性閉環的。互聯網電商是快速閉環交易兌現的。馬云過去的黃頁薄是隱性開環的,投放了廣告到底有多少人會打電話進來?不知道。電視上投放廣告也是開環的,后來電視臺搞出一個閉環方案來顯性比較作交代,就是收視率統計,但是后來收視率統計也有了花樣,是否真實閉環信息準確?不知道。而電商交易是點對點快速交易兌現的。商業的本質,是競價交易,商品價值對換,交易兌現是顯性的,是功利心的。這里還有一個關鍵的支點,就是支付寶的出現,這是馬云成功的根本。支付寶解決了交易信用相互信任,能夠快速交易兌現的問題。這確實是馬云對于互聯網發展的貢獻,而馬云真正的武器與收獲,也就是這個支付寶。
——政策對創新鼓勵優勢,小微小店的增值稅為0。工商與勞動法開了綠燈。
馬云的阿里巴巴最初跑到上海,但是上海考慮到上海是國際化大城市,在國家政策上的工商、增值稅與勞動法對互聯網上管理的難度,上海猶豫了而錯過了馬云,這一直是上海的遺憾,也是馬云對于上海的心梗。馬云回到杭州幸運地遇到了開明的杭州政府,大膽給與馬云支持。
任何鼓勵創新政策后面,根本是普惠性的稅收與法律,而不是靠申請的補貼。美國是一個真正鼓勵創新的國家,在美國增值稅是0,增值稅是創新的敵人,創新的目標就是要有更大的增值收益與提高競爭力,增值多了卻要交更多的增值稅,是鼓勵還是懲罰?馬云的創新很幸運。而“申請補貼”會帶來商業競爭灰色與不公平,是創新發展的死胡同,馬云也不需要了。
——低成本普惠性技術實現條件。
三件套:大量鋪設發展的4G網絡,低價智能手機,快遞小哥。互聯網最大的成功之地,不是在創新處處領先的美國,也不是在工業技術領先的德國和日本,而是在中國,這得感謝華為、中興們的對于低成本普及化4G網絡基站的貢獻,以及大量的從山寨手機做起的低價國產手機制造商,以及大量騎著車工作11個小時的快遞小哥們。我們很難想象中國互聯網普及到的三線小城市甚至農村的人,手里拿著蘋果手機,用MSN發Email,以付費會員制上網,和開著寶馬奔馳送貨的,能夠高速發展互聯網。大量的客戶人群基數能夠“入群”,是需要有低成本普惠性的技術實現條件支持的。
后四,互聯網情懷
——馬云的情懷與情商。
馬云找到了互聯網時代的邏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技術為中心,技術是為人服務的。誰是買單人,就為誰設計客戶利益,而不是以推銷技術為目的。馬云是英語老師,他甚至不懂互聯網硬件技術與軟件技術。但是他有互聯網的大局觀與邏輯性。他懂互聯網客戶利益分析,能給互聯網“買單人”畫圖,知道他們的心理。互聯網經濟就是競價交易,選擇價廉物美,減少了選擇成本與時間成本,低成本快速更新時尚的購物快感與使用快感。而購物者對社會需求滿足,包括方便,廉價,快捷,有可信度,自我滿足的拿出來分享,領先時代跟進社會的社會交流,甚至顯擺的滿足感。馬云的情商=馬云情懷在商業上的成功。
——碎片化資源的集中。
從來都沒有免費的。在互聯網時代,一切碎片化資源都可以充分收集并集中利用,可能是大數據的起始點,也可以是大數據的終點。馬云認為阿里巴巴將來就是大數據公司,誰掌握了數據信息資源,誰就贏得將來。比如阿里巴巴聲稱掌握了全中國女人的心,他們知道哪里的女人喜歡買什么樣的商品,喜歡吃什么樣的東西。每次雙十一的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資源集中成大數據信息統計,成了商業動向客戶需求數據。一個個APP應用軟件,表面上是免費使用,實際上是悄悄地“偷取了”使用者碎片化的時間,植入商業推廣,和使用者的群體大數據統計信息,當AI時代來臨,這些大數據可以分析學習了解人群的商業需求,為商品提供者提供準確的目標需求。
——減少中介層與去中心化。
互聯網的商業規則是競價交易。競價的優勢,除了前面說的稅收的政策優惠以外,還來自于減少了中介層和去中心化的利潤盤剝。去中心化和減少了中介層?區塊連技術的出現,比特幣的熱炒,證實了這個設想。
互聯網的目標,是每個客戶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性的,每一個商品都可以是獨一無二的個性的。這是去中心化的思潮,也就是呼喚區塊鏈的技術如何“交易兌現”。
——就業率轉移與致富心態。
互聯網電商的出現,使得實體店日子不好過了,似乎影響了就業率。實質不然,社會發展穩定一定階段后,有中介層,中心化的大公司控制了流動性,如果沒有流動也就會死水一潭,企業和人會失去了競爭性。互聯網經濟是打破平衡帶來新的就業率流動,例如快遞,物流,例如小店主,自由職業者,例如農村的土特產直接面對城市里面的市民,正如馬云的口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致富心態驅使下,打破中心化,減少中間層的盤剝,流動出空間給碎片化的人群相互連接。
上面是一個賣編碼器的人在做花匠時,對于互聯網成功的分析,我們能否對照工業,看看工業互聯網的風口會來嗎?風口在哪里?
工業互聯的大網兜里,我們要網住哪些大魚小魚蝦米?
我們對時代飛速變化,新技術層出不窮的焦慮,生怕被時代落下,會OUT了。
而這正是被某些人利用到了,制造焦慮,消費夢想。
我們被互聯網的快速成功焦慮到了,搞自動化的快速成功與大爆發何時有?身不由己的焦慮,能找到的途徑就是不斷地“學新東西”。
所以,那些冠以新技術的,能夠快速成功的風口型題目,能夠吸引住眼球,引得大家去看去分享,表明“我在學新東西”。
制造焦慮,消費夢想。
不如去種花。
也許你可以等等花匠的下一篇胡思亂想,也許我會準確預測到工業互聯網的風口會在哪里出現,哪里又可能是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