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到來的巴黎圣母院重建工作中,哪些技術有望被信賴和應用呢?
通過維克托·雨果的一篇長篇小說,我們認識了“巴黎圣母院”這座法國最有名的基督教堂。自1345年完全建成以來,巴黎圣母院就一直是巴黎地區的地標建筑,其哥特式的建筑風格,滿載雕刻和繪畫藝術的祭壇、回廊與門窗,以及教堂內所藏的大量藝術珍品,匯集了法國人民的無數智慧與成果。
而就是這樣一座充滿歷史價值的偉大建筑,近日卻在火災意外中毀于一旦。4月15日,法國媒體發出報道,由于現場修繕施工不當,巴黎圣母院不幸起火,塔尖、左塔上半部、玫瑰花窗等慘遭燒毀,大火一直到當天深夜才被熄滅,建筑內外損毀嚴重。
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和歷史財富之一,巴黎圣母院成功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侵襲,卻在和平年代中付之一炬,這個消息無疑讓所有人感到震驚和心痛。好在今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已經表示將發起國際募捐用以重建圣母院,同時法國當地富商也在積極解囊,共同推動這一標志性建筑的重生。
在當今時代,想要歷史建筑恢復原貌雖然不易,卻也并非不可能。在科技的發展與助力之下,近年來已經有不少的歷史古跡和文物在我們面前“重喚生機”,因此筆者相信,巴黎圣母院重新出現在我們視野中也是指日可待!
那么,在即將到來的巴黎圣母院重建工作中,哪些技術有望被信賴和應用呢?在此我們不妨一起來暢想和預測一下:
3D打印
在巴黎圣母院的重建中,3D打印技術絕對能派的上大用場。因為不管是建筑材料的獲取還是建筑工具的制造,都可以依賴3D打印進行實現,而借此制造出來的材料與裝備將會更加廉價、耐用與便捷。同時,巴黎圣母院為了避免建成后再次遭遇火災意外,重建過程中可以選擇絕緣性、抗火性更強的新材料,而這些新型材料的打造也恰恰正是3D打印的拿手好戲。
機器人
機器人在巴黎圣母院重建工作中的應用也將會是重頭戲。一方面,利用無人機等機器人產品,可以從空中測繪出建筑的整體重建輪廓,通過全面、精準的數據獲取與分析設計出重建圖紙;另一方面,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機器人也能在建筑材料運輸、鋼梁焊接、砌墻等環節中獲得應用,增強建筑施工的效率與安全性。此外,機器人甚至能夠通過換人成為重建工作的重要主體。
物聯網、大數據
歷史建筑的重建勢必需要做到高度還原和精確性,而這便給物聯網與大數據創造了“用武之地”。物聯網與大數據的結合應用,可以對之前的巴黎圣母院進行數據化的分析與解析,從而指導現有的重建工作,讓其能最終做到“完美重現”。與此同時,物聯網與大數據也能用以輔助現場的施工監測與管理,做到有序施工、安全施工和高效率施工作業。
5G技術
5G技術帶來的主要是更高速度的聯網作用,隨著無人機、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被應用,5G技術也可以應用其中起到串聯作用。有了5G的加持,上述的這些技術都能夠發揮出百分百的實力與效果,這會讓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工作事倍功半。
AI技術
考慮到物質性的建筑容易遭到毀壞,未來巴黎圣母院的重建工作也可以同步開展數字化的建設,既將巴黎圣母院的藝術、藏品等價值性文物與建筑,通過數據的形式轉移到網絡之上,讓人們從數字博物館中一睹真容。而要實現這個功能便離不開語音導覽、智能識別、三維互動等AI技術的支持,同時大數據技術也是數字化博物館建設的重要一環。
綜上所述,現實中能夠應用到巴黎圣母院重建工作中的技術有很多,除了上述所列舉的之外,紅外線、熱成像、激光掃描、傳感器等設備也都能多多少少的應用。有了這些技術與設備的共同支持,歷史建筑的修復與重建將變得更加簡單與快速。
不過,世界上終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現代科技的發展雖然能夠助力巴黎圣母院的重建與修復,但卻無法讓其變回跟以前一模一樣。因此,相比于建筑損毀后依托于重建來復原,不如在一開始就保護好建筑,本次巴黎圣母院事件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有先進的技術或許應該首先應用于預防和保護方面,別到了事后才想起借助技術來進行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