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車間生產:從“手工”作業到“自動化”生產

時間:2019-04-11

來源:沈陽晚報

導語:?曾經,高分貝的噪音,粉塵彌漫的空氣,到處是烏黑的機油……是人們對工廠車間的印象。四十多年來,沈陽的產業工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憑著一臺“機床”,一把車刀,一支扳手,一桿焊槍……打拼出了技術改革之路,走向了機械化、智能化的現代先進生產模式。

曾經,高分貝的噪音,粉塵彌漫的空氣,到處是烏黑的機油……是人們對工廠車間的印象。四十多年來,沈陽的產業工人們在艱苦的環境中,憑著一臺“機床”,一把車刀,一支扳手,一桿焊槍……打拼出了技術改革之路,走向了機械化、智能化的現代先進生產模式。

 fa0aefe3cc1928feebe18ca1d1974e1c.jpg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產車間

生產設備傻大黑粗工具落后車間簡陋

“不知道你們這代人聽沒聽過一個順口溜:‘車鉗銑,沒有比;鉚鍛焊,湊合干;叫翻砂,就回家!’”回憶起幾十年前的生產工作經歷,全國勞動模范、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退休鉚工、高級工人技師楊建華依然記憶猶新,在那個大家都搶著進工廠當工人的年代,車工、鉗工、銑工工種因為是冷加工,危險性相對小,作業條件相對好而最受年輕人青睞;鉚工、焊工、電工等次之;最艱苦的要數翻砂鑄造工種,高溫炙烤,粉塵彌漫,勞動強度大,很多年輕人被分配去做翻砂工,寧可回家也不干!一句帶著戲謔意味的順口溜,描述出了幾種不同工種的工作強度,真實地反映了當年產業工人生產環境的艱苦。

“我是上世紀60年代末進入沈鼓的,一直工作十幾年,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用的廠房、設備幾乎都是解放前留下的,工具落后,車間周圍環境也比較簡陋,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楊建華說,那時,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車間里一臺形如仙鶴的鉆床,靠老式皮帶傳動,生產的時候還得依靠人力壓著才能轉動。“如果只是運行起來比較麻煩倒還好說,但它操作還非常危險,一不小心,皮帶就會把工人的手卷進去。”他就曾親眼見到同事在生產時被卷掉了手指。

“拿我們鉚焊工種來說,那時候也幾乎是純手工操作。”楊建華說,鉚工要掄大錘,12磅重的大錘一口氣得掄百八十下,“那時候勞保措施也不完備,掄錘震得手麻、耳鳴,所以說‘十個鉚工九個聾’。”

焊工用焊條焊接,生產效率也比較低下。“我記得,當時遼化的重點項目,抽調了我們全省的鉚焊骨干前去支援。那么大的項目,焊條用了不知多少根。”楊建華回憶,焊條用了一根,下一根必須馬上接上,而什么時候接,則全靠工人憑經驗來掌握。

生產刀具手工磨制

工人體力勞動繁重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沈陽航天新光集團有限公司退休車工戚建國也有著幾乎相同的記憶。“我上世紀60年代入廠,廠房老舊,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冷得像冰窖;設備落后,當時的車床、銑床、磨床,基本上都是前蘇聯的,后來有了一些仿前蘇聯的設備,一直用到七十年代末。”

作為當時人們口中“沒有比”的車工,生產條件也并沒有好多少。由于行業的特殊性,戚建國很多生產用的刀具都需要自己手工磨制,體力勞動繁重。工作了40多年,他一天到晚站著、彎腰干活,累出了很多腰腿病。“當時的設備落后,車間除塵也不行,用磨床磨個孔,砂輪打出的粉塵都嗆人,所以車間里總是烏煙瘴氣的。設備轟鳴聲、零件打磨聲等尖利的聲音混雜在一起,一天下來耳朵嗡嗡響。”

戚建國回憶,改革開放之初,生產時夾具飛出去傷了人,工人割傷手指、割傷腳腕的事故時有發生。

傻大黑粗的生產設備,吃苦耐勞的產業工人,成了改革開放之初期工廠車間的獨特記憶。

改革推動新設備“上馬”

新建鐵西最高“標志性建筑”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沈陽也加快了工業改革的步伐。“為了配合發展的需要,企業開始加大投入,改造升級。”楊建華記得,當時的沈鼓率先建起了沒有柱子的“24米跨”大廠房,新建的科技樓成了當時鐵西最高的“標志性建筑”。隨后,加工車間、食堂、車庫也陸續改建。“改革開放后出現了氣體保護焊技術,用焊絲,半機械化作業,但先進設備數量比較緊張。”當時楊建華所在的車間,一共有幾十名焊工,但只有四、五臺半機械化設備,大部分工人依然使用舊有的工具。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為了滿足生產的需要,許多大廠開始引進日本進口設備。“后來,我們又用上了自主品牌設備,越來越先進。”楊建華說。

改革開放新設備與時俱進

自動化生產設備應接不暇

時間跨入新世紀,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2006年,我們廠在‘東搬西建’中離開了云峰街舊址,搬到了開發區。”楊建華回憶,“當時,大家都舍不得舊廠區,覺得可惜。誰知道,來到新廠區一看,好家伙,像花園一樣,頓時眼前一亮。”車間里的設備也與時俱進,煥然一新,竟然上了一臺1700萬元的設備,大家都像看寶貝似的跑去參觀。

新廠房每個工位都配有除塵設備,車間整體還裝有大型吸塵器,工人們還發放“防毒面具”式的防護面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鉚焊車間煙塵大,工人每月只發兩個紗布口罩,洗得都抽了。現在一比,簡直天壤之別。”楊建華感慨地說。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的焊接質量,新型的電焊機層出不窮。現在很多工人使用的電焊改變了以前耗電、笨重等缺點,十分節能且便攜。”退休后的楊建華依然十分關注行業的發展動態,“新型電焊還十分智能,焊工可以根據焊接材質的不同,調整焊機的‘檔位’進行焊接。”

戚建國也回憶,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工廠車間改造升級,引進了許多自動化生產設備。“先進的加工中心,不僅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而且生產出來的零件‘一次成型’,一個模子出來的,也為整機的裝配提供了便利。”他說,“如今,現代化設備不斷更新、升級,大大減輕了工人的體力勞動強度,‘手工’生產真的變成了‘自動化’生產,但同時,對技術工人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說。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