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互聯網醫療仍舊火熱。
自2013年起,互聯網醫療企業如春筍般冒出。時至今日,雖然大批互聯網醫療企業倒下,但仍有新玩家不斷入局。行業如此熱門,除了國家政策支持,還有龐大的醫療剛需、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和巨大的市場空間提供力量。縱觀互聯網醫療整個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野蠻生長階段
2014年初,春雨醫生、1藥網、好大夫在線等以在線掛號和在線問診為主的一大批互聯網醫療產品走入大眾的視線。其中,以春雨醫生為代表的輕問診模式,一經推出即點燃市場。此模式能將病人分流篩選、節約病人時間,并且合理分配醫生資源,平衡大小醫院之間的用戶量,讓用戶“看病難”的問題得到緩解,平臺在短期內發展了大量的醫生,并通過大量廣告推廣的方式獲取了不少用戶。
但,醫生入駐形式的缺點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使得春雨醫生客訴增多。與此同時春雨醫生開始收取會員費,希望完善盈利模式,但此階段互聯網醫療的主要業務仍處于輕問診和掛號服務兩方面,如此非剛需性的項目使得用戶的問診需求呈現出“低頻、淺層次”的特點,并不能支撐起用戶付費意愿。
行業探索階段
在政策、技術和資本構成的“鐵三角”溫床里,醫療行業應當有著相當迅速的發展,但受中國國情影響,國內醫療供給和需求結構失衡十分嚴重,優質醫療資源多在一二線城市匯聚,擁有大量需求的三線及以下城市卻醫療資源不足、落后。諸多問題使得行業發展緩慢。
另外,以掛號網(后更名微醫)為例,其通過為用戶提供在線預約掛號等服務屹立于行業中,在它之后市面上冒出不少在線預約和掛號平臺。但此種加號預約的方式過于占用公共醫療資源,一旦政策出現調整,以預約服務為主的平臺將受巨大影響,傳太醫、就醫160就是典型的例子。
破局發展階段
醫療行業具有“醫療需求低頻且分散,醫療供給量少且集中”的特點。如何捕捉醫療需求,高效組織醫療供給,成了互聯網醫療在此階段需要解決的兩大難題。除此之外,如何盈利也是一個大問題。因此,醫療市場急需一個打通供給、數據、服務的中心化服務體系,統一就醫路徑。
當用戶需求得以有效疏導,醫療資源得以高效利用,才能根本解決目前醫療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助力互聯網醫療發展,而這一切都需要技術來做支撐。不論是智能診斷技術還是完善大數據,技術才是真正的破局點。因此,此階段互聯網醫療平臺多以發展AI技術與完善大數據建設為主,如平安好醫生于2018年4月推出了接入了智能問診功能的“一分鐘診所”,妙健康在數據方面與華為、小米等17個品類300余款智能硬件進行互聯合作。
互聯網醫療走過三個階段發展至今,依然“玩家”紛雜,競爭激烈。
巨頭的花樣玩法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中,阿里著重發展產業鏈中游,以云為支點,布局醫療智能化,服務企業端客戶;而騰訊則以應用端為主,構建多個線上醫療服務入口的同時承接了多項線下服務相關項目,在與線上線下醫療服務方進行深入合作的基礎上,探索大數據價值。
以AI、大數據為基礎,騰訊、阿里這兩家互聯網巨頭的觸角已伸展到醫療的各個環節之中,將成為未來領域中“頭號玩家”。不過,同是探索大數據價值,二者在戰略布局、發展方式上略有不同。
在發展初期,由于此階段企業端客戶的購買需求、支付意愿等會強于用戶端,因此以企業端為主要用戶群體的平臺更為吃香,醫院藥企為互聯網醫療最早支付方就是有力證據。
以阿里為例,在阿里體系中涉及醫療領域的主要是阿里健康。不論是阿里健康、天貓醫館、云醫院平臺、DoctorYou,還是其在17年與浙江省衛計委、杭州市余杭區、常州市、新華醫院等合作搭建互聯網醫院及醫聯體服務,亦或者是在基因數據、營銷等領域提供的服務,都突出了阿里主要針對B端客戶提供服務的特點。
到發展中期,隨著產品、用戶使用習慣及上下游產業的逐漸成熟,服務于用戶端的企業將迎來無限商機。比如說健康管理領域,用戶使用、消費習慣的培養,將促進服務收費模式的創新;而如智能診斷等項目在經過測驗后,被列入醫保、健康險的報銷范圍里,將會大幅提升用戶付費意愿,市場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此階段,由于騰訊更強調應用端的作用,表現更為亮眼。從2013年上線微信智慧醫院,到加入AI導診技術,再到與多家醫療企業進行合作,試圖打造從數據監測到健康醫療服務的閉環生態,到現今將醫療市場擴展至線下,騰訊的開放性更強,與通過向企業提供云計算服務,希望借此占據“入口”的阿里形成強烈對比。
雖然,二者在“未來醫院”、“智慧醫院”、醫療AI等業務上高度相似,但騰訊、阿里在醫療領域并無“正面沖突”。可以肯定的是,騰訊、阿里這樣資金、技術、產業資源優勢都極強的企業,必定將大大推動醫療產業發展。
而在“就醫統一路徑”為發展最佳選擇的情況下,此領域未來必定是朝著健康、慢病管理以及診前、診中、診后等環節互相連通的方向發展的。因此我們大膽推測,在行業發展后期是協同競爭者將成為最大“玩家”。
行業垂直的千姿百態
2019年2月27日,平安好醫生公布了上市后的第一份財報,首次公布了平臺付費用戶數量以及付費轉化率。作為去年香港資本市場第一只“科技獨角獸”,平安好醫生2018年各項業務都保持高速發展,實現總收入33.38億元,同比增長78.7%,高于市場預估的29.6億元;并且2018年全年減虧8.8%,運營費用占比下降約9.8%。
與之類似的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不久前也發布了2018年財報。財報顯示,2018年度111集團凈營收為17.8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6.1%。其中,2018年凈虧損3.80億元,比之2017年2.49億元的虧損有所擴大,而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3.801億萬元人民幣。
像平安好醫生一樣實現減虧的是少數,大部分互聯網醫藥企業還是像1藥網這樣持續虧損。兩份報表背后均指向互聯網醫療企業面對的一大難題,即持續性盈利困難。百度醫生關停,尋醫問藥網、就醫160等互聯網醫療平臺裁員、轉型,都與不具備可持續性盈利能力有關。
一邊是來勢洶洶的互聯網巨頭,一邊是行業長久以來存在的痛點,“其他企業”如何是好?
對于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做服務不賺錢,做線下又太重,過往的流量變現也無突出進展,行業亟需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但雪上加霜的是,互聯網醫療行業目前仍未成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企業業務增長點又不足以支撐,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以平安好醫生為例,“過于依賴平安集團、用戶雖多但變現能力差、平臺用戶留存率低”三點一直以來都是其無法回避的問題。但從去年的財報來看,以上問題有所緩解。據悉,平安好醫生目前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四個版塊業務:家庭醫生服務、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以及健康管理互動。
與其他企業不同,平安好醫生的策略是“多模式集結,形成閉環后構建統一一站式醫療服務平臺”。多模式連接助力推動,各項單一業務、融合性業務規模和盈利能力都得到提升,整個生態圈都被帶動起來,是值得其他企業借鑒的地方。
再說愛幫診,其緊抓醫療痛點“誤診”,通過發展AI技術降低誤診率,從三方面幫助企業在行業里站穩腳跟。一是用AI輔助采集病史,此舉大量減少“病急亂投醫”現象;二是通過AI大數據向用戶提供最適合、最專業的醫生,不僅能提高醫療效率,還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三是將AI與人工結合,通過協同降低客觀誤診因素,比如說減少因與病人溝通時間較短而產生的誤診。此模式同樣值得其他企業借鑒。
總之,互聯網醫療行業將持續火熱,但受巨頭參戰、政策變化、處方外流等影響,行業未來仍有諸多挑戰,局勢還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