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總體上雖然處于工業2.0補課、3.0推廣、4.0示范的階段,但一樣可以從智能制造入手,走上一條制造大國蝶變成制造強國的跨越發展道路。不過,在這條路上需要制造業人改變思想、腳踏實地,不能想著“彎道超車”。
楊斌,復旦大學EMBA2007級校友,現任菲尼克斯(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委員、工信部中國家電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
日前召開的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強調指出,要走好數字支撐智能化發展的路子。南京在智慧城市建設、智慧產業發展方面具備一定的比較優勢,要緊緊抓住互聯網跨界融合機遇,進一步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在制造業全產業鏈集成運用,真正使南京制造更智慧、更智能。
智能制造目前進展如何?它的痛點和難點在哪里?近日,記者對話工信部中國家電智能制造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楊斌。楊斌表示,智能制造核心在于技術的不斷迭代創新。和德國等制造業強國相比,中國制造總體上雖然處于工業2.0補課、3.0推廣、4.0示范的階段,但一樣可以從智能制造入手,走上一條制造大國蝶變成制造強國的跨越發展道路。
智能制造發展迅猛,新技術蓬勃洶涌
記者:智能制造從提出到現在已經快8年了,它的進展如何?
楊斌:2011年,德國正式發起工業4.0,業界也稱之為第四次產業革命計劃,智能制造時代來臨。2014年4月,德國推出了第一版工業4.0路線圖。德國是先進制造最為發達的國家,它的制造業水平已經非常先進,新技術層出不窮。不過,即便如此,要達到當時工業4.0所描繪的智能制造場景,也還需要10-15年左右的時間。
工業4.0背后蘊育著巨大的科技創新,處于變革時代的德國制造,新的技術蓬勃洶涌,令人目不暇接。每年,德國有兩次代表性的工業博覽會和展會。一次是4月份漢諾威的國際工業博覽會,一次是11月份的紐倫堡國際工業自動化大展。這兩個展會上,很多新的技術、新的創新產品都會被推出,各家公司都拿出了自己的智能制造產品和解決方案。可以說,這些年德國的智能制造發展得非常迅猛。
智能制造能夠在今天迅速發展,得益于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大量廉價傳感器的問世,使得自動化、智能化技術能夠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并被工業企業運用。其次,制造業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對產品質量要求提高,對制造業裝備自動化的需求增加。還有,第二代農民工或進城務工人員,不再愿意從事簡單重復的勞動。制造業要最大程度避免人對制造過程的干擾,提高產品質量一致性,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和手段就是制造環節要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這些,恰好是智能制造發力的地方。
設計與制造融合,流水線變成“制造島”
記者:菲尼克斯在智能制造方面一直做得比較好。能簡單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楊斌:菲尼克斯電氣集團是德國工業4.0的示范企業。公司不僅自己走在智能制造的前列,而且助推一些中國知名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現在,它是德國Smartfactory的發起者和參與者、德國電氣自動化方面的領軍企業,也是工控領域第一款云計算大數據產品Profi-Cloud、數字化平臺PLC-next的研發者,及自適應生產流水線的重要設計者。以前,一條流水線只能生產制造一種產品。現在,這個流水線將共性的基礎材料放在一起,將設計與制造融合在一起,把流水線變成“制造島”,可以實現多種產品混線生產。國內某知名家電生產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演示線,就是菲尼克斯電氣助力打造的冰箱與洗衣機混線生產。
制造業進步沒有捷徑可走
記者:您剛才說德國達到工業4.0描繪的智能制造場景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是不是意味著智能制造在發展中存在一些難以突破的瓶頸?
楊斌:智能制造,目前一個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概念,是將先進的工業互聯網技術以及不斷研發的人工智能,應用到制造業中。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遇到的發展瓶頸,也是智能制造遇到的瓶頸。而且,智能制造還有一個獨特的瓶頸,也是最大的瓶頸,就是它的工藝創新、產品加工等方面,有很多獨有的制造業特質,很難一下子解決。比如,互聯網的難點在于創新,一旦創新突破,會取得令人驚艷的收獲。而制造業最難的地方是加工工藝和精度,這方面的進步沒有捷徑可走。以汽車為代表的制造業為例。走過100多年歷程的汽車制造,就有很多獨有的特質。從互聯網角度看汽車制造,能讓車輪轉起來就可以了。但傳統的汽車制造,要解決的不僅是讓車輪轉起來,還要考慮讓其安全行走,同時要受到控制。
中國制造剛解決工業自動化生產問題
記者:中國的智能制造目前發展水平如何?
楊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越來越多地融入世界制造業,派出很多技術團隊對外交流,技術進步提升很大,但與國際先進制造業相比,差距不小,原創不夠,處在學習者位置,未來還有很長路要走。
以我的了解,中國智能制造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總體上還處于工業2.0補課、3.0推廣、4.0示范的階段。整個制造業是2、3、4齊頭并進,與德國相比相對滯后。可以說,我們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現在一些行業所做的智能制造推廣項目和示范項目,剛剛解決了工業自動化生產的問題。
不過,智能制造是中國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因為中國制造面臨的質量一致性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兩大問題,恰是智能制造很容易發力的地方。對中國來說,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必須要先用自動化、智能化手段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將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融入制造業
記者:作為后來者,中國的智能制造道路該如何走?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楊斌:智能制造未來要走的路是現實和虛擬化場景的融合,將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融入制造業。對中國企業來說,走智能制造這條路:
一是做好精益管理。現在,精益管理很多企業都未做,要先做精益疏導,把原有生產流程重新梳理,發現成本、生產過程、管理上的關鍵節點。比如,德國100個工業企業,可能有100個工業4.0,因為它們都是各做各的,都是通過智能制造解決自己制造中的難點和痛點。
二是數字化。用數字化也可再度提升精益管理疏導出的關鍵節點。
三是老板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智能制造打破了產業邊界,不僅不同企業、行業之間的創新技術可以共享,而且改變了人的行為方式。比如,廣東有個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招聘更加昂貴的技術人員,替換掉大量產業工人,在實現產品質量一致性的同時增加生產效率。因此,對企業來說,要想通過智能制造脫胎換骨,需要引進更多工業自動化、信息技術和信息安全以及管理人才。
還有,不能想著彎道超車,期待一夜實現夢想。
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幾大因素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制造提檔升級的行業規則。首先是最低價中標,使得最低成本產品充斥市場,沒有人再去創新;其次是太想走捷徑,用市場換技術,結果換不來真正的技術;再次是以為有錢就能買到一切。實際上,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技術的不斷迭代和創新,這是錢買不來的。另外,智能制造是工業互聯網融入制造業,它必然帶有互聯網的基礎屬性,會贏家通吃,競爭將非常激烈甚至白熱化,產品質量最好、品質最優的企業,會成為獨有的、占據巨大市場的企業。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