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與機器人搶奪人類飯碗的問題,少子高齡化的日本感受不同,他們視此為擴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同時解決社會問題的商機,日本電機大廠如日立制作所(Hitachi)、索尼(Sony)、東芝(Toshiba)等,都很積極引進相關技術。
但過去的工業機器人適合執行單一程序,適合用在流水生產(AssemblyLine)模式,但索尼鼓吹的單元制造(CellularManufacturing)模式中,1個人負責復數程序處理,較為困難。因此2017年日本化妝品大廠資生堂(Shiseido)率先開始自動化生產線,強調人與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只負責單一程序。
現在日本電機大廠三菱電機(MitsubishiElectric)挑戰單元制造自動化。據了解,三菱日本名古屋工廠的主力產品PLC單元制造生產線,2019年起引進自動化生產系統,從電源供應器與輸出入控制部分開始,強調1臺系統可以處理復數程序,以影像系統識別相異工具與零件,不怕混亂。
三菱電機的單元制造自動化系統,與日立的家電單元制造生產線一樣,由3臺多關節機器人組成,但每臺機器人并非單獨作業,而是連動,比方1臺機器人拴緊螺絲后,其他機器人才搬另外的零件與工具進行組裝,在目前工業機器人不擅長的少量多樣化產品生產中,會有很大的作用。
而不管是日立還是三菱電機的技術,在單元制造方面,因為識別零件與工具的耗時,速度仍比資深工人慢,像電鍋外殼或電源供應器較大零件鎖螺絲這種動作,通常都是由2名工人處理,相當耗人力,但是從取代人力的角度來看,仍有意義。
三菱電機表示,現在他們先從容易自動化生產的部分開始,在2019年內會逐步擴大機器人應用范圍,以建立人與機器人完美協作為目標,而不只是機器人與控制技術必須精進,生產線配置與零組件設計,也會針對機器人的特性修改。
雖然日本工業機器人大廠安川電機(YaskawaElectric)已建立示范生產線,YaskawaSolutionFactory,工業機器人組裝完全自動化,但生產線之間仍留下人類可介入空間,以防萬一,這也是引進自動化生產時應注意的部分,也就是三菱電機所說的人與機器人完美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