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筆者在幾個行業論壇都講到了“萬物互聯-IT與OT的融合”。同年,工信部發布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又將IT與OT的融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一年后,這些新現象進一步發酵、深化,證明了我們的判斷。
現在,筆者看到的趨勢是:兩個世界正在模糊界限。
如何評價這一進展:前景可期,坎坷藍海
工業互聯網的復雜性遠超消費互聯網。
這個領域天生交織著IT(信息-軟件)、OT(運營-硬件)與CT(通訊)三條主線,和背景各異的從業者。
此時此刻,已盯上工業互聯網IT軟件這塊“肉”的獵手有三類:
西門子、GE、中控等工業自動化廠商紛紛加碼,基于既有工業積淀孵化工業軟件新業務;
第二類如PTC、寶信、用友等工業軟件開發者,依托強大的軟件開發實力,全力維護自己的版圖;
百度的“云智”、騰訊的“產業互聯網”,阿里云牽手西門子,他們代表了第三類“獵手”,體現的是互聯網巨頭主動求變,以云為切入點下沉,從云、消費軟件的舒適區跳入工業深水區,積極尋求行業落地。
三月,筆者輾轉于上海、廣州、長沙等地,與垂直行業用戶,OEM廠商,自動化廠商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與此同時,筆者與機床、包裝、飲料、食品、3C等行業用戶也進行了電話訪談。基于這些廠商對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的不斷發力,筆者認為還要加上第四類“獵手”——OEM廠商。
工信部“數字化”樣本工廠負責人、加加食品集團信息部鄢總特別強調了工業軟件的重要性。
尤其在國內外設備的硬件質量差別不大的情況下,相互間的差距更多地體現在控制軟件上。
為此,他們也曾跟國內的設備供應商交流過軟件看法,甚至希望這些廠家牽頭來做智能工廠的集成商。他估計,國內OEM廠商真正成長起來大概在三年后,將在智能工廠的系統集成方面突破軟件瓶頸,對西門子、GE等形成挑戰。
舊的市場競爭在退隱,新的市場需求正在建立。
當市場驅動的時代結束,能力驅動的時代也就到來了。工業市場創新變量正從硬件轉變到軟硬結合、產品到解決方案的趨勢。
筆者一直在觀察工業互聯網尤其是軟件的演進,如今的市場,已經不是性價比、價格戰打拼,更是技術端和產業端的較量。
筆者在三月的走訪和交流中,發現市場并不是財經或股市新聞里宣稱的那般蕭條。2019年,趨勢轉型更加明顯,不同行業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跨界合作的星星之火漸有燎原之勢。而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跨界,最明顯的當屬OEM廠商成立了軟件開發部門。
廣東、浙江、湖北等省份的部分OEM廠商在為客戶的智慧解決方案升級中,已獲得了技術升級的紅利。市場逐漸打開的這些公司正循著自己的節奏穩步前進。
當然,在這個數字化升級的市場上,仍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比如,每一個行業客戶需求端的復雜性、軟件定制化與標準化追求之間的矛盾;供應商設備部與軟件開發部門的協同合作;客戶對軟件的認知和付費意愿的普遍缺失……但每一個問題,都已有先行者走在突破之路上。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筆者更想說一說突破之路。
兩個故事
很多公司總拿宏觀經濟當借口,而忽視了科技和市場的前瞻性。這也為什么行業領袖能夠長期屹立不倒的原因。
當別人還在觀望,有人已經走出去了
作為全國最大的紙包裝設備生產企業-湖北京山輕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開始組建專業的軟件團隊,同時收購了一家機器人公司,經過兩年的摸索,自主研發了紙箱行業智能工廠管控系統(IBS),里面融合部分MES功能。2018年首次推向市場,就收獲了三家客戶的智能工廠訂單。19年,剛進入3月,又有7家客戶有意合作。雖然中國18,19年紙包裝市場在下滑,但對于已經走出去的企業,下滑已經不復存在,他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
另一個企業則是國內以飲料灌裝技術聞名的設備廠家-廣州達意隆包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雖然擁有行業領先的生產技術,但達意隆顯然不會僅停留在設備技術的提高,他們的眼界已經放大到整個飲料工廠的格局。從工廠的內部管理,監控一直到物流倉儲的調配,達意隆充分顯示了工業軟件開發的強勁實力。不但立足了國內,而且在海外也打開了智能工廠建設的序幕。
和他們并肩前行的還有三一重工、海爾、美的、徐工集團等等那些各行各業的先行者,是什么讓他們在大霧中勇敢地走進去,是心中的那座燈塔。
相比制造行業,投身工業軟件創新的OEM廠商其實已經揚帆起航,駛向心中的燈塔。隨著中國消費的升級帶來的智能制造升級,他們也將會越來越進入hard模式——這正是呼喚高手的時刻,勇敢前行!
創新發展是持久戰,哪有那么多神來之筆和一日千里?在2018年的大洗禮之后,在真正樂觀實干的公司眼中,市場正在回歸,這個世界依舊滾滾向前。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