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在兩會“代表通道”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一個詞——“黑燈工廠”。她說,現在“中國制造”處在轉型時期,具有創新能力才能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目前,格力電器已經具備了強大的創新能力,已經從簡單的“黑燈工廠”轉變為創造設計“黑燈工廠”。
其實,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提到“黑燈工廠”這個詞。去年全國兩會期間,她就曾向媒體介紹過格力的“黑燈工廠”,即智能化無人工廠的一種形象說法。這種工廠里沒有工人,全是智能化流水線,不需要三班倒,可以不開燈一天24小時不間斷生產。格力電器在全國有8個基地,基本上都實現了無人生產。能做到這一點,格力是下了血本的。現在格力擁有數控機床、機器人等產品,品種達到100多個,不僅為家電行業服務,也服務于食品行業以及其他工業需要。支撐“黑燈工廠”運轉的,是大量科研人員。據悉,格力現有12個研究院,一萬多名技術開發人員。
明白了背后有資金、人才、技術等強力支撐,就知道高大上的“黑燈工廠”并不是一般企業所能做到的。現在不少地方,打著智能化的旗號,盲目上馬“黑燈工廠”,結果花了不少錢卻未成事,造成資源浪費。
制造業向智能化發展,“黑燈工廠”是大方向,但實現它需要一步步來,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學者指出,就目前國內制造業的現狀看,機器換人、“黑燈工廠”等,還是想象多于實際。就成本而言,中國人口多,勞動力價格雖然上漲了,但仍不算很高,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依然是制造業的主力。反觀歐美企業,其包括人力成本在內的許多生產成本都要高于中國,為了與中國制造抗衡,以效率更高的機器代替人工,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事實上,各國固定資產、生產資料等投入大體上是差不多的。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看到國外企業采用一些先進的東西,首先要搞清楚他們為何要用。可以關注學習,但不能太冒進。在人工制造還沒打好基礎的情況下盲目跟風,風險還是有點大。
制造業基礎沒打好,依然是我們目前最大的問題。與制造強國一比,就可以看出基礎差在哪兒,差多少。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實質上是對應德國的“工業4.0”戰略提出的。工業1.0到4.0是德國劃分的標準,分別對應的是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這個進階過程與“中國制造2025”的方向目標基本一致。但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水平參差不齊,按德國的標準,總體介于工業2.0到3.0之間,少量接近3.0,但也有不少甚至連2.0都未達到。
兩者還有一個重要不同是,“中國制造2025”強調質量為先,創新為先,這在德國“工業4.0”里是沒有的。這不是說德國不重視質量,而是因為德國的質量理念、質量文化已經融入其工業骨髓之中,質量問題早在工業2.0時代就已經很好解決了。而在我國,“質量第一”的理念不夠普及,既是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結果,同時也是一個重要內因。
與德國一樣,當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在積極進行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制造將成為全球制造業未來的戰略制高點。中國別無選擇,必須參與到競爭中來。而如果要跟進,就必須先補上那些曾經落下的基礎課,包括自主研發能力、質量保障能力、技術訣竅掌握、經驗數據庫積累等等。
至于“黑燈工廠”的事,像格力那樣有能力可以上,沒能力切不可硬上,打好基礎比什么都重要。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