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工業互聯網能有“幾跨”、實現“幾化”、產生“幾新”?

時間:2019-03-22

來源: 知識自動化 馬龍

導語: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對此,經中編辦批復成立的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圍繞“工業互聯網是什么?應該如何建設?如何去推動工業互聯網的創新發展?”做了詳細梳理,推出了《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20問》(下簡稱“20問”)。

這是“主要承擔與工業互聯網相關的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研究,標識解析體系和網絡、平臺、安全體系建設,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工作”的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對其所管理的業務對象—工業互聯網的一次集中表態和宣貫。

“20問”確如其所說對工業互聯網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給出了權威部門的解釋和認識,為下一步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確定了方向,是業界需要認真學習和貫徹的。

但“20問”也在幾個有關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關鍵點的定義、認識上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明確。

轉型升級與工業互聯網

在“20問”中提到“轉型升級”共有5處,分別對應“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工業轉型升級”、“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轉型升級”的對象有工業經濟、傳統產業、傳統工業、工業、傳統制造業,其中“工業”開頭的有2個,后綴為經濟和空;“傳統”開頭的有3個,后綴是產業、工業和制造業。

嚴格的講制造業、工業、產業和經濟是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傳統與現代與否也沒有科學的定義。所以說,“20問”中提到的“轉型升級”對象到底是什么,還需進行嚴密的推敲和界定。是否應統一到政府工作報告中“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的“制造業”。畢竟,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指導意見”)中講的也是“制造業”

“轉型”在“20問”中出現了2次,都是與“數字化”結合。“升級”在“20問”中出現了6次,與互聯網、網絡、技術相關,其中“互聯網”2次、“網絡”3次、“技術”1次。

所以,單看“轉型”和“升級”,在“20問”中都是與數字化直接相關,而與制造業間接相關。

何為“轉型升級”?哪樣的工業互聯網才能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應該說在“20問”中并沒有給出清晰的描述。

工業互聯網能有“幾跨”

自“指導意見”印發后,建設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雙跨平臺)正成為國內工業互聯網建設的熱點,每個地區、每個企業推出的平臺,都在向雙跨平臺靠攏。

行業是從事相同性質的經濟活動的所有單位的集合,是按同質性原則把性質相同的經濟活動劃分為同一類國民經濟行業,不同國民經濟行業自然就是性質不同的經濟活動了。性質不同的經濟活動,其社會組織、秩序、勞動過程或代價、及各種生產資料的一切活動都是不同的,既是不同的,有可能采用“跨行業”平臺來提供服務嗎?由此,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否真正成為雙跨平臺還在探索之中。

而在“20問”中“跨”已大大超出了原來的跨行業、跨領域的“雙跨”,擴大到了跨地區、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企業、跨領域、跨行業、跨產業的“八跨”。既能跨區域的廠區、地區,又能跨經濟形式的行業、領域、產業,還能跨硬件的設備和軟件的系統,最后還能跨經濟組織的企業。一言以蔽之,工業互聯網無所不能“跨”。

工業互聯網要實現“幾化”

“20問”開篇“工業互聯網是什么?”中提出,工業互聯網“是實現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化”做為全篇文字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之一,達67次之多。

關于“變”、“化”二字在《辭源》“變化”條:“變,謂后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也。化,謂一有一無,忽然而改,謂之為化”。即事物漸漸地發展過程,叫做變;事物從有到無,突然發生,叫做化。可見變屬量變,化屬質變。“化”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

再來看“20問”中“化”出現2次及以上的有網絡化13次、數字化11次、優化11次、智能化9次、個性化4次、規模化3次、強化3次、服務化2次、數控化2次。出現一次的有IP化、扁平化、柔性化、專業化、標準化、軟件化、模塊化、產業化、規范化。

根據“化”及工業互聯網定義,工業互聯網希望實現的“化”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服務化。其中文中表述服務化還用到“服務型”3次。所以,“20問”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幾化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個性化(按出現的頻率排序)等“五化”。

“五化”在文中同時表述的沒有;“四化”有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服務化;“三化”有兩種,一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二是網絡化、個性化、服務型;“二化”有網絡化、智能化。

按“20問”中“化”出現的頻度,網絡化最為重要、次之是數字化、再次之是智能化,最后才是服務化、個性化。在這里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對應是技術,而服務化、個性化對應于模式。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工業互聯網在技術上,首先要實現的是數字化,然后是網絡化,最后才能到智能化。不知“20問”認為“五化”是否有推進的先后順序、“化”之間是否有內在的邏輯關系。

工業互聯網能產生“幾新”

工業互聯網要通過各種“化”和“跨”,來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就必然產生許多的“新”。對此,“20問”提出了11個“新”。

除新模式8次、新業態7次外,其他9個“新”是新領域、新產業、新生態、新技術、新要素、新市場、新形態、新藍海、新空間,都只出現了1次。

文中新模式、新業態一般是同時出現的,指的是服務化延伸、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眾包眾創、協同制造、智能服務。只有一次是新模式單獨出現,指的是遠程運維、健康管理等服務型制造。但新模式、新業態分別是什么,卻沒有明晰的界定。

而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還有網絡化協同制造、智能化生產等文中概念,應歸入新技術的范疇還是新模式、新業態范疇呢?新產業是什么,則根本沒提。

從邏輯上講工業互聯網應該是利用新技術、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業態,最后產生新產業

近日,國際知名學者曼紐爾?卡斯特在北京做了“網絡經濟和網絡企業”演講,他認為“網絡經濟有五個相互關聯的維度,中國需更加關注技術創新”。

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當年的王選教授,在推動中國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促進印刷出版業這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時所做的突出貢獻,就是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高速復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參數)描述筆劃特性,率先設計出相應的專用芯片。這是巨大的技術創新引領。

“20問”中,新技術只出現了一次,是否太少了。

小記

工業互聯網的落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多問一些為什么,多一些質疑,少一些運動化,少一些過度拔高,對它的長遠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期望更多的“工業互聯網之問”,更多的企業用戶的工業互聯網的實踐心聲。

聲明:本文為轉載類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QQ: 2737591964,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